认知语义学·谚语·英汉对比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评介
2018-03-05吕红周
吕红周
1.引言
寇福明的专著《汉英谚语对比研究》2016年12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在与作者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同名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同时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认知语义学视野下的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最终成果。
这是一本对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学、谚语、英汉对比等相关主题进行融合性研究的专著,作者对以往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特征及其侧重点展开对比分析,厘清英汉谚语对比研究领域所依据的理论,梳理英汉谚语研究的相关术语、哲学基础、认知基础、文化理据、语义特征、修辞学差异及类型学基础,进一步以认知语义学理论统辖与整合以往研究内容,使得本研究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特征,建构了认知语义学的谚语研究框架,将英汉谚语研究原本零散化、碎片化的研究融为一体,较为深入地展现了英汉谚语的形式构成、分布情况、生成与理解机制、民族文化差异与共性等内容。该书的创新性在于突破英汉谚语以往研究重实践、轻理论、重修辞轻语义、重形式轻内容所导致的碎片化研究状态,将英汉对比理论、认知语义学理论、隐喻理论同时融入谚语研究,深入分析谚语生成和理解的隐喻机制,建构较为系统的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认知框架。
2.全书架构及主要内容
综而观之,作者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探讨英汉谚语对比问题,将认知语义学、英汉对比理论、隐喻理论、语言类型学、音韵学、心智哲学、体验哲学等理论融入英汉谚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初步建构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认知语义学模式和框架。在全面梳理英汉对比理论、英汉谚语研究相关术语、英汉谚语研究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就“谚语研究的哲学基础”、“认知基础”、“文化理据”、“语义特征”、“类型学特征”展开深入阐述,不仅对英汉谚语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术语和发展脉络进行阐释、对英汉谚语研究的学科地位、研究范式和中外研究进路进行深入思考,为英汉谚语对比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具体而言,本书由以下十个部分组成:
第一,引言。从汉英对比谈及汉英谚语对比研究,接着论及本书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语料选取等问题。
第二,汉英谚语研究概观。首先界定与谚语紧密相关的术语,如成语、俗语、格言、惯用语等,然后分别梳理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研究历史以及研究现状。具体内容涉及两种语言的文化特点、谚语的民族性、宗教性、英汉谚语互译、英汉谚语的修辞特点等,总结汉英或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主要方向,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义学角度探究谚语形成和理解机制、语篇功能、使用者心理等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第三,谚语研究的哲学基础。论述心智哲学和体验哲学与民族文化和谚语的深层内在联系。心智哲学认为语言通过意向性反映客观实在,谚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意向性和感受性所体现出来的命题关系。体验哲学为谚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汉英谚语的生成和建构过程与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息息相关,是身体经验、隐喻、意向图式和范畴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第四,汉英谚语的认知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汉英谚语的生成机制、理解机制发现,谚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概念隐喻理论、整合空间理论可以合理解释谚语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谚语的形成是人类隐喻思维的产物,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谚语往往是从具体的源域经过抽象化形成具有规约性意义的概念图式,整合空间理论对谚语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因素、感知空间因素、部分与整体因素都具有说明效力,能使我们获得对谚语意义的整体洞察。从谚语的形成基础(相似性)、形成方式(隐喻和转喻)、构建模式(意向图式)、形成过程(范畴化)来考察谚语的认知与解读机制,初步建构了谚语的认知研究模式。此外,该书建构了谚语形成和理解的动态模式:人们通过对客观对象(A)的概念化或范畴化形成概念(B),概念(B)以图式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思维)中,并通过各种认知过程如隐喻、转喻等进行组合,形成语言表达形式(C),这就是谚语初始化过程。使用者(D)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基于概念相似性和经验相关性,把这些符号与另一语境(E)的客观对象通过类比和想象建立联系,这就是谚语化过程。
第五,汉英谚语形成和理解的文化理据。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三个方面集中探讨影响谚语形成与理解的文化因素,并在汉英谚语共性与个性分析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同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语言的文化属性表现在反映文化、传播文化、制约文化等方面,其中在反映文化方面,如汉语和英语在结构、表义等方面的差异就是例证;在传播文化方面,语言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例如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谚语中发现汉英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价值观念等;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语言交际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文化背景是达成有效交际的必要前提。分析文化认知差异是汉英谚语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汉英谚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源域相同,喻义不同;(2)源域不同,喻义相同。
第六,汉英谚语的语义与语用。该部分集中探讨谚语的语义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因素。由于谚语结构的固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人们一直把谚语看作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词汇单位。谚语作为一种意义固化的隐喻存在于人们的“心理词典”中,一旦运用到具体的语境时就会马上被激活。一般来说,谚语的意义具有双重性,即既有字面意义,又有比喻意义,其比喻意义的形成是人类对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概念之间建立的联想和类比。隐喻思维是汉英谚语共性的基础。隐喻思维是谚语产生的基础,汉英隐喻性谚语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此外从语用学角度看,语境影响着谚语意义的理解,谚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第七,汉英谚语的类型学研究。该部分主要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对汉英谚语的音律、重音律、韵律、语法结构、词汇使用(如口语词、历史词、同义词、反义词)、语言标记性、修辞性(如反义、重复、比喻、拟人)等方面展开研究,试图全面展现汉英谚语在形式结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具体而言,汉英谚语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还是在修辞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在语音方面,汉语谚语为追求语音和谐动听,主要采取平仄和押韵两种手段,英语谚语则主要用轻重音搭配(即所谓的“格”)和押韵。在词汇方面,由于汉英谚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其词汇也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在语法方面,虽然汉英谚语有不少都是直接由简单句构成的,但汉语谚语更多用复合句,在形式上体现为排比、对应,在内容上衬托、呼应;而英语谚语则较多用简单句直指要害,一针见血。在修辞方面,汉英谚语的修辞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源于人类语言的共性特征。经过上面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对两种语言谚语在形式上的异同有了总体上的认识。了解这些异同,就能对汉英谚语做出进一步的对比研究,进而分析汉英两个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异同。
第八,结语。该部分总结本书的研究内容,经研究发现:隐喻性思维是汉英谚语形成与理解的共性基础,而文化认知差异导致汉英谚语形成与理解的差异,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汉英谚语研究相比较以往传统语言学理论具有更好的解释力。本书通过汉英谚语的结构形式、韵律特征、词汇特点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对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深入分析造成汉英谚语共性和差异的原因,同时也对谚语的形成和理解做了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理论探讨和思考。从共时角度说,谚语的主体无疑应该是群众口头的语言形式,书面形式的谚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口头谚语没有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缺乏更多语言类型的检验。
第九,参考文献。该部分提供汉英谚语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中英文参考文献,包括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可供对本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
第十,附录。本部分精选近千则英语谚语,主要选自权威的谚语工具书、语料库、谚语研究的著作,如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牛津英语谚语词典》等,尽量采用汉语中对应的谚语进行释义和解释,一方面作为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的语料,另一方面可供汉英谚语互译技能培训使用。
3.内容评价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研究内容前沿。首先,拓展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视角,将认知语义学、隐喻理论作为分析谚语语义生成和理解的基础。以往谚语研究停留在传统语言学领域内,对谚语的语义解释也限制在外部因素,如历史、文化等因素。本研究从谚语语义的内部,即思维的隐喻性出发,对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共性和差异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其次,初步建构谚语研究认知语义学模式和框架,改变以往谚语研究的碎片化状态,这对谚语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最后,丰富英汉对比理论和隐喻理论的研究实践,以英汉谚语为研究对象,解释英汉民族的认知共性和差异,为英汉民族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启示。谚语的形式和语义都具有鲜明的社会地域特征和社群特征,每则谚语都蕴含着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理据,凝结着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认知、价值倾向,本研究成果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该书研究方法合理,主要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秉承语言描写是解释的基础,解释是语言描写归宿的观念。首先对英汉谚语加以描写和分类,在此基础上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结合现代类型学和标记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英汉谚语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展开微观层面对比,提出谚语形成和理解机制的认知语义学解释。对比分析方法在于从复杂现象中寻找深层文化内涵,从谚语的结构、语义、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对比,建构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认知语义学框架。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途径。对汉英谚语的共时比较研究,在描述和比较他们之间异同基础上,丰富了汉英语言对比的研究内容。
该书应用前景广阔。第一,可运用于本族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语言教学只有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才能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谚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不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而且还应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和商业广告等方面。汉英谚语对比研究可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可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第二,可广泛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谚语作为浓缩了的语言精华,最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汉英谚语对比研究使我们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汉英的民族特征和思维方式,从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就此而言,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具有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应用价值。第三,可广泛运用于词汇学、语义学以及词典编撰。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人们长期习用、形义相对固定的语言单位,是不同于普通词汇的语言结构单位。对这种语言单位的界定、分类以及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阐释,不仅能够为词汇学、语义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和研究内容,而且可以为词典编撰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第四,可运用到民俗学研究。谚语反映和总结了历史和现代生活的种种经验和规律。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内容涵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民众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心声。因此,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汉英民俗学的对比研究。
4.结语
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民大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智慧的结晶,谚语体现了民族的认知心理基础。谚语洗练、形象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哲理,是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汉英谚语结构类型、修辞手段,不仅有助于了解所对比民族的文化特征,从不同文化角度认识谚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本族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语言研究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寇福明,2016,《汉英谚语对比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