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

2018-03-05汪洪梅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院系英语专业课程设计

汪洪梅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由此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外语院系对语言实践教学逐渐加大力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被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语言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上[1]。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外语院系纷纷调整固有的教学体系,改革原本的课程设计,在增设外语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甚至强调在理论课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强化语言实践能力。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院校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学习,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缺少学习主动性。因此,学生距离达标的语言实践能力相距甚远,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而且,由于是学习外语,周围缺乏大量接触英美文化的语言环境,仅仅靠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呆板的训练形式对外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究竟如何完善教学体系,改革实践课程设计,并采用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考核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是广大英语教育者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现阶段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要想完善教学体系,就必须先搞清楚现有的教学体系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更进一步。目前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专业定位模糊

办学必须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具体而言,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 这些需要有明确的表述[2]。

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应该说成绩斐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英语人才。但在国际政治局势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当下,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如何保证教育质量稳定、高效的发展,把挑战变成机遇,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专业定位含混,教学目的就会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失去重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因此,英语专业定位必须要精准,教学目的必须要清晰,人才培养方案也必须要明确。

(二) 课程设置不完善,结构不合理

好多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明显的有针对性的应用性课程。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注重的往往是学科本身的特点,习惯沿袭过去的课程体系,轻易不对课程设置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很多课程结构也有诸多不足,教学内容整体上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实用性。这就决定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切实际,学生虽然高分,却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导向不明确

高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社会输送合格的需要的人才,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可是,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导向不明确,加上学生对人才市场了解不足,造成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这也是很多高校就业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人才培养机构,高校想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按需培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的目标,并将社会需求通过合适的信息渠道传达给学生,形成明确的导向,才能确保学生有明确的专业学习规划,有目的性地提高相应的专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会需要和学生教育之间达成平衡,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

二、突出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原则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高校英语专业必须与时俱进,以明确的思路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然要进行教学改革,就不可避免地要大幅度调整课程设置,优胜劣汰势在必行,但要确保调整后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能够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调整课程结构的过程中,对于有助于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课程,应该予以保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没什么帮助的课程,怎可以考虑停掉,对于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应该汰弱留强,新开何种课程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甚至是可以直接引进其他专业的成熟的课程,切忌为了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名义匆忙上马未经实践检验的不成熟的课程,从而给教学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总体来说,课程设计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 学科均衡化

科学的课程结构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科学的课程结构在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课程结构是课程各子系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课程体系的具体学科,各学科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选修课与必修课、实践课与基础课的有机整合等,是教学理念的外在体现。

各学科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必须要均衡,尤其是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必须要达到科学的比例。课程选修制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均衡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高校重视必修课,却不注重选修课。二者之间的均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那就是改变过去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偏弱、所学语言知识和社会需求之间相去甚远的状况,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关注社会需要,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均衡地提高自身素质。

(二) 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的课程结构主要指的是开设学科性的综合课程,如各种公选课、通识课,如果能够开设为双语课程那就最理想了。这些课程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各个学科专业英语的兴趣。还包括开设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该类型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可以由外语院系自主开发设计,只要它们有助于通过实践的形式将语言知识和相关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

现在很多笔译工作需要译者必须掌握各种辅助翻译软件,教育工作也需要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软件本地化工作牵涉到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综合化有利于学生利用各种学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复合型语言能力。

(三) 区域自主化

外语院系在了解本地区各个行业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法和思路,以帮助学生深入掌握至少一种相关的语言能力,以便进行明确的专业引导。

外语院系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条件和地方特色自主地、有选择地开设具有区域特点的课程,如经济发达地区、政治中心地区可以开设笔译、口译课程,影视产业盛行地区可以开设视译课程,外语教育产业发达地区可以开设外语教育技术课程等等。这些带有明显就业倾向的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 结构体系化

课程结构整体上必须体系化,开设的课程之间相互必须相关联,要从宏观上把握好每一门课程需要提前学习的基础课程,以及该课程之后可以衍生开设的课程,把握好理论课、基础课与实践课、应用课之间的关系,每个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语言能力开设相关课程。

教学方法上应注重研讨式、案例式和应用式,让学生真正从实践中内化所学的语言知识。教学形式必须强调创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的。

要用学分制来改革教学管理,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分制相对于学年制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能够赋予学生选修课程的选择权,学校也因此有了改革的推动力。

教学评价要注意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毕竟笔试的形式无法全面地反应出学生实践性课程的真实水平,形成性评价才是更加合理的选择。

全面体系化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项语言基本技能,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将语言能力内化为自身素质,同时不断扩展语言技能的跨学科应用,最终形成科学的复合型语言能力。

三、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方案

要使外语院系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实践创新上取得进步,就必须放手改革课程设计中的实践部分,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实训,强化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到寓学于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一) 重视教学实践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实验、专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外语院系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与理论教学看齐,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应用兼容。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实践环节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强化实践的效果。

(二) 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外语院系必须改变重传授、轻实践的传统,对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大量开设有针对性的实践型选修课程,并转变必修课的授课形式,加大互动,增强实践,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偏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平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三) 改革教学方法

将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场景式教学应用到外语教学当中去,并通过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注重语言实践。

将学生组织为学习团队和项目团队,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通过团队之间的竞争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开展团队间的外语学术研讨和学习心得交流,以英语为本,追踪外语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思想,并结合自身的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积极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研究外语理论的实践价值,探讨前沿的应用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四) 师生科研协作

在开展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采取让学生结合自身素质和偏好自主选题为主的方针,并注意将学生的选题和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形式,师生协作,共同开展科研活动。毕业设计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性与扎实的理论功底,选题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3]。多给学生分配基础性的资料检索、内容分析等任务,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探索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教师的科研方法来独立分析、自主设计和写作,教师只对需要改进和调整之处作针对性的辅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目的。

(五) 创建供需平台

目前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语言实践能力不足、科研水平较低、对社会需求认识不够的情况。很多用人单位发现,学生就业之后,无法立即上岗,还需要周期很长的二次培训,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高校应建立相应的人才供需平台,在高校和社会之间搭建桥梁纽带,增进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完善就业反馈机制,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通过这个平台,用人单位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暴露出来的问题反馈给学校,学生也可以把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反馈给学校,学校可以及时调整教学重心,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还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对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具体需求。

(六) 完善管理体系

高校外语院系可以通过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实施人性化的学分制,允许学生在本院系内部自主选修,允许选修本校的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甚至可以采取和其他院校、外国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发挥各个学校的特长,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弹性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发挥,实现课与课之间、系与系之间、院与院之间、校与校之间,甚至是国与国之间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七) 改革评价方式

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主要靠评价,科学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学的真实水准。因此,考核不能只单纯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4]。评价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外语院系和教师可以批通过评价反馈的信息积极发挥教学优势,并对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效果,还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5]。

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价并不容易,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真正做到客观和公正。因此,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必须要改革,要将形成性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将动态评价的结果与静态评价的结果相互参照。还要将多个评价主体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都可以互相评价,这有助于评价结果严密、客观、公正、准确。

四、结 语

高校外语教育必须突出科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应从维持教学的统一性转变到强调学生的个性,教育目的要集中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去进行课程设计,做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复合型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会实现外语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 鲍国政.基于复合型能力结构的成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16(8):131-133.

[3] 张俊花.实践能力培养_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核心元素[J].黑龙江教育,2010(10):86-88.

[4] 刘红英.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构想[J].教育评论,2007(4):66-68.

[5] 王磊.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5(9):64-65.

猜你喜欢

院系英语专业课程设计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