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8-03-05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中华学科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杨 帆

当前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展的方式主要分为独立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两种。独立课程是指将传统文化作为独立学科而开设的课程。渗透类课程是指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现有的各学科教学和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内容相融合的课程。当前学科课程仍然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课程渗透是当前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总原则和目标

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遵循的总原则。吸取中国式品格德行的营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积累中国文化知识,丰富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礼俗习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培养良好的中国式审美情趣,培养创新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原则一:保留学科特质,促进学科能力提升

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渗透过程中应尊重学科本质和学科教学要求,按照学科课程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整体能力素养的提升。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作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的有益补充。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式的选择均需以服务学科教学为前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为资源载体融入学科教学,以文化教育促学科教学。

(二)原则二:满足学情需要,梯次渐进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学科渗透时,课程目标的设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各年级、各学段学生心理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特征,应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特点渐进式增长,不断丰富和提升。小学段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力为重点,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注重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省力。

(三)原则三:关注现代价值,立足学生成长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立足于现世生活,关注学生成长需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具体来说是通过吸取中国式品格德行的营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通过积累中国文化知识,促进文化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形成;通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培养良好的中国式审美情趣。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渗透的方法

(一)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课程目标

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和能力要求是当前我们完善和丰富学科课程目标的依据和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渗透型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其课程目标也应该是围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上位目标而制定,应是对原有学科课程目标的补充和再完善。即在目前学科课程目标中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帮助学科教学完成原有课程目标中未涉及或不完善的能力素养的培养需要。

在课程目标中添加细化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制定更为详细的学科课程目标,强调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补充目前语文学科课程目标中忽视和重视不够的能力和素养。语文课程肩负着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丰富后的课程总体目标和内容,更加明确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学生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更有利于指导教师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工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内容

在确定好丰富完善后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对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选择,理清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关联点。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内容,首先要对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根据需要摘选合适内容。中国社科院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分为国学经典、文化知识、传统技艺三大类。

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按照学科教学需要,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的文化资源,为学科教学提供带有文化意蕴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的文化性。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情境的设计上,既要考虑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要考虑学科教学需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关注其现代价值。

(三)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渗透实施的途径

学科内渗透要立足学科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贯穿传统文化渗透点,服务于渗透需要的教学过程也都围绕设定的传统文化能力点开展。同主题多学科和同主题跨学科渗透课要符合各学科能力的培养的需要来选择,确定合适的传统文化主题。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导师制、走班制、项目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思维习惯。

总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科性质、学科教学需要和学生发展能力层次的需求,配套相应的实施策略,满足文化渗透类课程教学的需要。

(四)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渗透评价的标准

如何评价什么是好的传统文化学科渗透类课程?评价的落脚点应该放在育人目标的达成度上。评价的原则应遵循过程性、多元性、发展性原则。评价的维度应兼顾学科教学能力达成度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适切性。

具体来看,应考虑学科教学目标完成度,学科能力提升度。考虑到传统文化渗透点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科教学需要,是否满足学生学情需要,是否具备当代价值。考虑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否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中华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