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018-03-05广西蒙山县文圩镇文圩中心小学莫国献
广西蒙山县文圩镇文圩中心小学 莫国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单纯地传授;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活动教师不要代替。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主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一、让学生自己尝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究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提示,为学生提供充分尝试的时间和空间。
二、让学生自己选择
让学生在课堂上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定,有的可以选择自己会的巩固复习;有的可以选择难的来挑战自我;有的可以选择自己的特长来表现学习结果。这样,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同时,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时空中任意翱翔,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选择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让学生自己发现
波利来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是要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学习,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发现,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请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3/4、5/6、7/50、7/15……师生进行比赛,学生分小组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结果老师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不服输而又惊奇时,老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老师紧接着点拨:“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数的分母中?”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状态,当学生观察到7/50与7/15,分子相同,但7/50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却不能时,学生首先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教师赶紧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学生认真观察,兴趣盎然地猜想议论。有的同学说分母是2的倍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但马上又发现5/6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同学说分母是合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却又发现7/15的分母是合数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经过学生大胆地猜测、争论,使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有的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正当学生颇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指出7/15与12/15。为什么分母同是15,化成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的认知又激起了新的矛盾冲突,从而再次通过实践、思考、质疑等探究性活动,终于发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在整个过程中,我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学习,“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能激励他们再去“创造”新的数学知识,课堂的气氛定然很活跃了。
四、让学生自己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同学们都明白,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在参与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从而能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五、让学生自己体验
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此,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例如,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自己填写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表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一年内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垃圾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从中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一块适合于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土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