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不了”的儿科

2018-03-05文丨李

遵义 2018年3期
关键词:看病难儿科医生儿科

■ 文丨李 碧

人满为患的儿科诊室(龚琴/摄)

每年入冬,都是小儿流感的高发季,但是今年的情况比往年更严峻。1月8日,国家卫计委也发布通知,称中国已处于流感疫情高发季节,2017-2018年冬季报告病例数,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与小儿流感接踵而至的,是看病难。

最近,北京、河北、陕西、浙江、天津等多地儿童医院门诊病人数量突破历史新高,而且现在给孩子看病非常占用大人的精力,中新社采访的一位母亲就说:“头天晚上零点预约挂号,第二天早晨6点去,等到给孩子输上液已经是下午的事情了。”而且至少得有三个大人跟着,一个负责停车,一个去排号,还有一个负责看孩子。即便如此,能挂上大医院的号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还有的患儿只能去郊区医院才勉强看上病。

成都各大医院儿科急诊的夜间接诊量居高不下,有家长仅带孩子排号就诊就等了8个小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上一周的儿童内科门急诊量日均接近4000人次。

很多爸妈们甚至无奈地叹道:

“没有经历过带娃看病排长队的爸妈,真的不足以谈人生啊!”

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关于儿科门诊告急的消息:“儿科门诊快累瘫了!”

为何儿科看病这么难

儿科看病难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每逢流感高发季,关于儿科看病难的报道就屡见报端。儿科医生短缺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当下儿童就诊的一股高峰,让儿科医生的短缺问题再次暴露。”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武汉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金润铭教授表示,目前全国各个医院的儿科医生都在延长工作时间,但这不是治本之策,即使医生们全部“通宵不休”门诊,也解决不了儿科看病难的问题。现在儿科看病难的背后,一方面与儿科医生数量的长期紧缺有关,另一方面是“二孩”政策放开后,两者“叠加效应”后出现的新问题。

儿科服务,在医院所有的医疗科室中,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儿童作为未成年人,表述不清,配合度差,医疗处置困难,所以儿科医生职业风险高、医患矛盾多、工作时间长、负荷重。另外,儿童患者年龄小,医生在检查治疗、用药类别和用药量等方面限制较多,按照现行“以药补医”的体制,儿科注定创收少,儿科医生的收入也低。中国医师协会数据,儿科医生工作量是别人的1.48倍,平均收入只是其他科室的46%。还有,在目前以论文发表、职称评定来衡量医生水平的考核机制下,能干活的不如能写的。儿科医生其实是全科医生,对其技能要求更为全面,但不能像其他专科医生那样深入钻研,导致成长空间不如其它科室。总之,干儿科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0多万名儿科医师缺口,但仍有一半医院有儿科医生流失问题, 而儿科护士的流失更严重。

“儿儿科医生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在医院受重视程度低,发展前景小,是目前基层儿科医生的普遍现状,也是导致儿科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委、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说,该院去年原计划招收十几名儿科医生,但最终未招满,只招到了8名儿科医生。他呼吁,改进对儿科的考核机制,改善儿科医生待遇,提升职业认可度及价值感,同时加大儿科医生的培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II科主任姜毅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科室只有11个人,但去年的门诊量为10余万人次,忙碌可想而知。那为什么不招人呢?姜毅表示,首先儿科医生培养不容易,第二儿科医生压力大、高风险、收入低,造成愿意学儿科、从事儿科的人越来越少。今年院里考虑到该科人手不足,给他所在的儿II 科加了3个人,但现在只到岗了1个,还有两个因为今年7月才毕业没到位。

中华医师学会儿科分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童医生的1.68倍,但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的一名在职医生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他在同济医学院本硕连读,毕业时一共有150名同学,目前仅有1人正在从事儿科。

“不是不招人,而是招不到人。”汉阳医院儿科主任梅贵春说,按照医院配置,儿科应该配置10名医生,可目前加上他自己,儿科只有7名医生。近3年来他一直在为解决医生缺口问题想办法,但很多医学生不愿意来儿科,有的来了没多久又走了。

据国家卫计委相关统计显示,在中国,0-14岁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20%,而目前儿童专科医院仅有99家,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0.01%。2014年,每1000人拥有执业医师为2.12人,而每1000名儿童仅拥有0.53名儿科医生。目前儿科医师有11.8万人,这意味着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已达到20万人。据介绍,根据国家对儿科的相关政策,100张病床应该配40个儿科医生,但对于国内大多数医院儿科来说,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儿科医生已经不够用了,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选择辞职。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每间医院都有2名儿科医生离开岗位。医生圈内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

为什么医生都选择远离儿科?因为儿科被称为“哑科”,给孩子看病,医生和患儿通常很难直接交流,而家长的描述也未必准确,这就给确诊带来了风险,使得诊疗工作尤为困难和繁琐,接诊一个患儿的工作量相当于两个内科成人病人。因此,要求儿科医生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要求高,但回报却不高。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很多医院将各个部门的收入与工资水平直接挂钩,但是小儿用药剂量小,常见病的检查也少,科室的收入很低,儿科医生的工资也上不去。中华医师学会儿科分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童医生的1.68倍,但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

除此之外,儿科专业曾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尽管有很多人认为,国外医学院也没有专门的儿科专业,但是中国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始终没有一个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造成了十多年的人才断档。

直到2014年,才有医学院恢复儿科专业招生。不过,培养一名儿科医生至少需要11年,经过5年的本科和3年的研究生学习,儿科医生毕业进入医院后还要再接受3年左右的培训,才能够独自出门诊。就算2014年入学,也要到2025年才能独立给孩子看病。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生育高潮的到来,可以想见未来儿科和儿科医生们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如何破题

为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2015年国家卫计委曾下发通知,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这被很多人解读为“降分录取”。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李清晨对此评价说:“降低儿科医师的执业门槛,本来无法通过考试的差生,可以通过加试的分数取得儿科的执照,向外界传递的信号就是,儿科是劣等医生。”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副司长金生国说,将通过增强儿科吸引力、扩大儿科招生规模、强化儿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等综合措施,力争到2020年使儿科医生达到14万人以上。

金生国:“针对儿科医师紧缺现状,我们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加强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教育部深化医教协同改革,进一步加强儿科本科人才培养;启动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加强儿科医务人员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卫计委再次下发通知,提到“儿科医务人员不足时,可以对高年资内科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充实儿科医疗力量”。有医生评价说:“儿科医生和内科医生是完全不同的执业范围,怎么能短期培训后进行儿科执业?短期培训就能发儿科执业证书?没有证书属于非法和超范围行医,出事谁负责?”根据《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超科目、超范围实质上就是无证行医。

那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经济宽裕点的家庭来说,还可以去私立医院,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只能指望公立医院在儿科诊疗上能有所变革。

根本上的当然是谁都知道的提高待遇,取消药品加成,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让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药物检查耗材只是治病的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地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看来,加强各级医生的分级培训,尤其是基层医生的培训,尽快提升各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水平,是缓解看病难的最关键点——也就是分级诊疗体系中基层医生能接得住。由于政府的继续教育资源、能力尚不足以完成所有的培训任务,因此,充分发挥企业以及来自各种社会力量、资源举办各级医生培训和交流活动,是重要的补充。相关部门可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快各级医生的水平提升,而不应该过度限制。

对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的培训也十分必要,在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中应该补上儿科这一环。毕竟分级医疗体制可以大大降低患儿、家长和医护三方的痛苦感。并且,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基层医疗市场,可以逐步放开,通过市场的力量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让全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换回合理的报酬,唯如此,儿科看病难才有解决的希望。

猜你喜欢

看病难儿科医生儿科
92岁的儿科医生免费为病人看病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生荒”如何缓解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生“荒”在哪?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看病难?它来帮你找专家
切莫因“规培”加重看病难
缓解看病难区别四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