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多水利枢纽变形监测项目布置及监测数据分析
2018-03-05,,
,,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2.北京中水科工程总公司,北京 100048)
1 概 述
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地处西藏自治区林周县旁多乡下游1.50km,位于长江流域拉萨河中游。由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泄洪洞及泄洪兼导流洞、发电引水系统、发电厂房和灌溉输水洞等组成。大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或堆石坝,坝顶高程4100.00m,坝顶宽12m,最大坝高72.30m,坝顶长1052m,高程4076.00m以上坝壳料采用堆石,其他部位料采用砂砾石;泄洪洞为表孔无压隧洞,全长778.90m,最大泄量1644m3/s;泄洪兼导流洞为深孔有压隧洞,最大泄量1237m3/s,全长756.80m;发电引水洞为有压隧洞,采用一洞四机的引水方式,最大引用流量350.60m3/s,引水系统全长444.70m;电站总装机160MW。灌溉面积65.28万亩,水库总库容12.3亿m3。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和供水的Ⅰ等大(1)型工程。
该工程安全监测主要包括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计温度监测,以及环境量监测和强震监测等。变形监测是最为直观的监测项目,本文重点对其进行分析。
2 监测项目及系统布置
2.1 坝体内部变形监测
坝体内部水平向位移监测仪器有土体位移计、测斜孔。坝体内部垂直位移监测仪器有弦式沉降仪、电磁式沉降孔。
2.2 位错监测
混凝土防渗墙与沥青心墙结合部位错,及堆石料与沥青心墙间的位错监测仪器有位错计。
2.3 坝体表面变形监测
坝体表面水平向位移采用高精度GPS监测,坝体表面垂直位移采用水准点监测。
2.4 引水发电系统变形监测
引水发电系统隧洞围岩不同深度位移采用多点位移计监测,围岩与衬砌的开合度变形采用测缝计监测。
2.5 泄洪兼导流洞变形监测
泄洪兼导流洞围岩与衬砌混凝土的开合度变形采用测缝计监测。
2.6 边坡变形监测
厂房后边坡、厂房与泄洪洞兼导流洞边坡结合部、泄洪洞兼导流洞出口边坡、泄洪洞出口边坡岩体深层位移采用多点位移计和测斜孔监测,表面变形采用GPS测点和水准测点监测。变形监测仪器布设位置及数量见表1。
表1 变形监测仪器名称、埋设位置及数量
3 监测数据分析
3.1 坝体内部变形监测
3.1.1 水平位移
坝纵0+522.00断面4052.00m高程,5点式土体位移计各测点自2012年4月28日取得观测初值,运行以来各测点累计变化在0.44~7.23mm。埋设至蓄水前各测点位移缓慢增长,蓄水运行后各测点位移逐步趋稳。总体趋势:离心墙越远,位移越大。最下游ES2-2-01测点位移量最大,在2015年以后逐渐趋于稳定(见图1)。
图1 坝纵0+522.00监测断面4052.00m高程土体位移计测值过程线
坝纵0+522.00断面4076.00m高程,3点式土体位移计于2013年8月2日取得观测初值,当前累计位移在1.48~1.87mm。随着时间推移,坝纵0+522.00断面4076.00m高程土体向沥青心墙下游位移量逐渐增大,2016年后逐渐趋于稳定(见图2)。
图2 坝纵0+522.00监测断面4076.00m高程土体位移计测值过程线
坝纵0+522.00监测断面共布设6个测斜孔,由于受施工干扰及测管埋设接长影响,测次较少,部分测孔未埋设到位,无法进行正常观测,IN2-6测孔于2013年6月8日测取初值,测孔孔口相对累计位移量为16.40mm,蓄水期向水流方向水平位移6.46mm(见图3)。
图3 坝纵0+522.00断面4052.00m高程测斜孔IN2-6测值分布
3.1.2 垂直位移
坝纵0+331.00断面4052.00m高程,埋设1套5点式弦式沉降仪。2012年8月24日取得观测初值,截至2016年7月30日,各测点累计沉降变化在344.18~370.25mm,各测点沉降逐渐趋稳(见图4)。
图4 坝纵0+331.00监测断面4052.00m高程弦式沉降仪测值过程线
坝纵0+331.00断面4076.00m高程,埋设的1套3点式弦式沉降仪于2013年7月19日取得观测初值,截至2016年7月30日,各测点累计沉降变化在48.05~54.60mm,各测点测值处于缓慢增长的过程中(见图5)。
图5 坝纵0+331.00监测断面4076.00m高程弦式沉降仪测值过程线
3.1.3 沉降磁环
坝纵0+331.00断面布设6个沉降观测孔,沉降孔(管)以坝基础为界面,以下按10m间距、以上按2m间距布置沉降磁环(见表2)。
表2 坝纵0+331.00断面监测沉降磁环监测坝体沉降观测成果
注以假定可测孔最深点为不动点计算;除测孔IN2-2~IN2-4暂未测试至孔口外,其他各测点为全孔测试。
3.1.4 位错计
持续监测沥青心墙与填筑体之间位错,截至2016年7月30日,下游侧位错计位错值累计变化在-7.60~-0.35mm,变化量较小且趋于稳定(见图6)。
图6 0+331.00监测断面沥青心墙下游侧与砂砾石坝体位错计位错值过程线
3.2 表面变形监测
大坝坝体表面变形监测采用GPS测点进行,分别在坝顶(4100.00m高程)、4076.00m高程马道和4052.00m高程马道布置测点,每个高程设8个测点。大坝GPS监测系统于2013年11月初建成,监测结果显示水平位移呈现坝中部位移(向下游)较大、坝体两端位移较小的特征。位于坝体中部4052.00m高程马道的BT22测点水平位移约100mm,7076.00m高程马道的BT14测点水平位移约120mm。位于左坝端4076.00m高程马道的BT10测点水平位移约40mm。垂直位移同样呈现出中部较大,两端较小的特征,并且高程越高垂直位移(沉降)越大,位于坝体中部4052.00m高程马道的BT22测点垂直位移约200mm,7076.00m高程马道的BT14测点垂直位移约240mm。位于左坝端4076.00m高程马道的BT10测点垂直位移约65mm。坝体水平位移同库水位有较大的相关性,水平位移随着库水位的升降而变化。在库水位稳定的条件下,水平位移已经逐渐稳定,并有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坝体填筑材料固结的完成,坝体垂直位移增长逐步趋缓收敛,基本达到稳定的状态(见图7~图9)。
图7 BT10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库水位相关过程线
图8 BT14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库水位相关过程线
图9 BT22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库水位相关过程线
4 结 语
旁多水利枢纽在施工期至工程运行3年来,大坝土体位移计相对沥青心墙累计水平位移在-2.24~16.56mm,测斜孔相对孔底顺水流方向累计变位在12.62~18.39mm,大坝顺水流方向水平位移在40~120mm。大坝沉降磁环相对测斜孔孔底累计沉降在92.70~433.67mm,水准监测沉降变化在38.90~278.20mm。
变形监测项目按照规范要求及时获取了基准值,尽可能地取得了长时间持续的安全监测资料。及时获得填筑施工期、蓄水期各阶段加载过程的变形监测资料,为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渗透影响,及时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支撑,使大坝填筑采取了合理的施工措施,对于分析评价大坝建筑物及其基础处理初期的工作性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SL 551—2012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M].3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