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迎来送往的国礼
2018-03-05黄薇
外交无小事,送礼有学问。
外交部如何“收礼”
曾任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的鲁培新,在礼宾司工作了二十多年。他介绍说,礼品最早都由双方国家领导人当面交换,后来演变成事先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一个客厅里摆好礼品,双方的礼宾人员负责交换。双方都列有一份制作考究的礼单,每项礼品都列在上面,一目了然。
杨鹤熊也是外交部礼宾司资深领导,曾任礼宾司司长。两任礼宾司前司长都提到,礼宾司主要负责外国元首来访的接待、宴会招待以及我国领导人出访的活动安排等等,礼品的接受、赠送也包含其中。实际上很多礼品,领导人都没有看过,因为没有时间。
对于收上来的礼品,外交部每年会集中处理一次。“像我们这样经常出席外交活动的人,当然名下的东西会很多,派克金笔啦、手表啦等等,大大小小列了一堆。我们唯一能有一项小小的‘特权’,就是优先在自己名下的清单里挑一样东西。不过注意,不是白拿,是优先购买。”杨鹤熊笑起来。“价格大概是市场价格的几分之一。”鲁培新也说自己因这个“福利”买过日本的相机、摩洛哥的地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高档货在中国还十分鲜见。挑完之后,其余的东西就处理给外交部的其他同事,每人一件,通过抓阄的方式认购。
来而不往非礼也,送什么?
一般送礼有以下几种情况:我国领导人与各国领导人互赠;我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对方国庆庆祝活动赠送礼品;有外国领导人或政府代表团访华赠礼后,我国还要回赠;我国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要随行带去一些礼品。送礼对象中往往还包括对方国家的翻译和接待人员,各级别都要送到。
送礼要因地制宜。给非洲国家送手工艺品,不如送一些实用的东西更好。鲁培新回忆,以前也送给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一些电器,比如熊猫牌的电视机。另据杨鹤熊介绍,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也向外国送过中国自产的电脑等数码产品,一些轻工业的产品,比如衬衫、手表等也很受欢迎。出访时,这些往往作为赠送对方翻译和接待人员的礼物。在那个年代,礼物中开始有一些画册。送画册是向欧洲国家学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当代中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印刷得非常精美。
1958年毛泽东会见赫鲁晓夫
另外,送国礼也要做调查研究。外国人喜欢赠送照片给中国领导人,但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习惯。不过这也启发了我方礼宾人员,定制了一些专门的国礼。比如仍选择送传统的刺绣工艺,但就不拘于松鹤、熊猫等传统图案。杨鹤熊介绍,一次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来中国访问,当时中方就送他一幅绣像,极为精致,也非常像阿拉法特本人。阿拉法特看后欣喜溢于言表,当场亲吻了一位中方礼宾司的女处长,表示感谢。
这种特制的礼品往往收效颇好。比如2009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来访,中方赠送给他的国礼是一幅刺绣作品《奥巴马总统合家欢》,工艺出自著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用十多分钟的时间如数家珍般地向奥巴马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与艺术特色。奥巴马一家人的绣像栩栩如生,工艺巧夺天工,令奥巴马非常感动,惊叹不已。杨鹤熊说,因为像刺绣这样的工艺很费时,往往需要提前半年就要做好准备下好订单。
在外交部并没有一个专门负责采买的机构,因为每一个出访团的目的、需求都不同。当代表团的日程提前定下来,就会根据到访国家的情况来酌情拟定礼品清单,上报给外交部上级领导过目审定、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