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盐的提纯”教学设计
2018-03-04陈宏胜
陈宏胜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直观的实验操作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使其有效地掌握有价值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粗盐的提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直观的实验操作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使其有效地掌握有价值的学习方法。“粗盐的提纯”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第一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教学内容,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化学分组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更是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既有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前面知识的温习,既可夯实化学实验的技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爱好;如果老师引导得法,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指出:“阐述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章节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生产)些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可见,他所谓教育目标的落脚点是在学生通过学习以后的行为变化上。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多种要素的复杂过程。为了使这一过程有序、高效地进行,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制定清晰、合理、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以便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要求,规定学习行为取向和评定学习结果。从上述行为目标理论出发,结合人本主义思想,确定本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方法,了解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试剂加入顺序不同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同的原因分析,逐步形成分析、归纳、创新的思维习惯;通过对“可溶性”杂质的分离提纯,初步学会用分离提纯的原则方法研究其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探究,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中,培养学生乐群,互助合作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粗盐提纯的方案设计
难点:学生分析、归纳、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实验法、讲述法、归纳法
(五)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二、教材处理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辩证思维迅速发展,思维的完整结构已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他们对事物之间的规律联系提不出猜想(即假设),但却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去预测并设计方案检验假设,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接触化学时间短,对于物质方面的结构特点及从离子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性质认识得还不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缺少学习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用语言去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对其进行学法指导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以便学生尽快适应化学实验探究的学习。
(二)教材处理。结合学生的知识思维水平和本节教学内容特点将教材做如下处理:
(1)以图文加以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求知欲望;同时也是使学生对生活和化学的知识联系有个初步的认识。
(2)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学生有能力列举出来,因此让学生说出例子,使学生初步熟悉用分类原理去研究问题的方法。
(3)对于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分离,采取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预测、提出验证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加以学习和理解。
(4)关于杂质离子是否除尽的检验、离子之间的反应,要由教师给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新知识,需要由教师给出并强调的。
(5)设计作业:这部分内容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我设计一个作业,即:设计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作为“粗盐提纯”的变式,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情况,还可以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化学,为后续内容的学习作准备。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现代教学的主导方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力求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来加强信息交流强度,拓展信息交流通道,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多次创设意境,找到知识理论与学生思维相碰的火花,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形成學习的定向“内驱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如新课导入等。
(2)实验促学法: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的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和比拟的,因此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我采取实验促学法。在实验过程中,还会遇到“除杂的原则方法”、“离子是否除尽的检验”等“新问题”,从而给师生、生生提供了充分的互动空间,使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3)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励、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紧紧抓住“粗盐提纯”这一中心将““启发-推测-结论”贯彻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4)多媒体与传统教具相结合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课件直观,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随意改动,缺乏灵活性,但却可以缩短时间,增加课堂的气氛。当教师给予学生更多自己做决定或自主地控制学习进程的机会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提高。在运用上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但对于实验过程中的结论以及记录情况则要求学生用笔记下来。
(二)教学手段的选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本节课中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1)化学实验
(2)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具——电脑投影与书写实验报告
(3)学生表演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学习准备状态的激活:
多媒体展示两幅图:图1是“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的纠错示意图”;图2是生产生活中“海水晒盐”的图片。
[过渡]生活中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通过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你知道粗盐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吗?它里面还有哪些成分呢?
[问题导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化工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下面我们以“粗盐的提纯”为例一起来探讨有关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知识。
(二)认识“粗盐的提纯”。以“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设计方案、实验探究→交流研讨、归纳总结→设计作业→课后作业”的过程进行。
[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要除去NaCl中的Na2SO4,提供的试剂有BaCl2溶液和Ba(NO3)2溶液,请小组结合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原则,按学案提示完成实验。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利用实验盒中已有的试剂和药品进行实验。
[交流研讨、归纳总结]学生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记录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实验研究中学习,同时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和准确描述现象得出结论的表述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整理知识的学习习惯。
(三)拓展应用设计作业:设计实验方案除去KCl固体中少量的MgCl2、MgSO4。
(四)归纳总结:[知识梳理]混合物的分离提纯需要遵循的“四原则”、“三必须”。
[方法总结]“大胆推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发现新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目的是使学生理清知识点,将所学知识及时归纳、梳理;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整理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参考文獻:
[1][美]布卢姆编,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01页.
[2][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人教社1985年出版.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