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题解析与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

2018-03-04周立悦

新一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历史试题

周立悦

摘 要:从教学实践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上完历史课之后只能简单的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进行碎片化的介绍,而不能清楚的复述。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思维。在文中就从试题解析出发,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试题解析;历史学科思维;历史试题

回顾我日常历史教学的经历,如下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不仅没有读懂其背后反映的历史问题,就连文本中的主谓宾都没有缕清。他们认为的阅读只是目中有字,而非关注阅读的内容更谈不上思考。一堂课后询问学生本节课有何收获,他们通常用“还有……还有”连接若干碎片化的信息,至于如何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清楚地复述历史事实,阐释历史观点还不在多数人的学习范畴。小而言之,中国高考历史学科的改革始终走在前列,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已经全面取代单纯的知识积累,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也被五大核心素养取代。从高考试题解析的实际出发,也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

下面我以2017年新课标(Ⅰ)卷41题材料解析题为例题,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

2017年新课标(Ⅰ).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材料一:在專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本题选取材料以民族主义为主题,包含法国大革命前后、国民党“一大”两则相关材料为依托,内容简约、立意深刻。作为教师,我以第(1)问为例,讲解我的解题过程:

第一步,审题。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设问类型属于影响(促进作用)。法国大革命是所学知识,但其中民族主义内容所学不多,需要结合材料,紧扣民族主义的主题进行分析、作答。

第二步,解题。对材料一进行文本解读:按照历史时期、政治主体、标点符号可分为三层:路易十四(国王)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启蒙思想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其次,结合民族主义的主题提取关键词可归纳三层大意:专制王权即民族、民主即民族、平等即民族。然后根据设问“法国大革命对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将材料中的思想主张转化到革命的政治实践层面:启蒙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而法国大革命推翻专制王权。启蒙思想家主张自由平等,法国大革命推翻了等级制度,颁布《人权宣言》。

第三步,答题。将前面的关键词,连缀成句,用动宾短语作答影响类的问题,本题问的时促进作用,所以只答积极方面即可。避免照抄原文,微调语言,生成答案。

学生以考试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题。我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在做本题时能够作出基本的分层,关键词也抓的很准。但是在语言转化生成答案时大有疑惑,即不能将已有的文本解读深入到历史材料解析,究其原因在于不少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时找不到知识点的归属,即没有构建知识体系,对历史事物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梳理不清。例如: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宗教特权、等级制度,主张民主、自由、平等。但题目中问的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推翻专制王权、废除等级制度。这些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是一致的。但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都是关于“理性王国”的蓝图,并没有进行实践。而法国大革命是实践,并且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很多学生将两者混淆,答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试卷讲评时,我先找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再补充归纳。用不同颜色的文字在课件中呈现不同的层次。圈出关键词,让学生总结文本解读的一般规律,从而让学生首先要找到重视主语,即描述对象,注意时空要素、转折并列等连词以及标点符号(尤其分号)。然后进行上述解题思路和答案生成的方法。

本题的教学经历了考、批、讲、评等多个环节。学生最终的得分情况反映了各方面的学情,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概念。比如专制、民主、民族,这些都是贯穿我们历史必修一、三教学的大概念。学生死记硬背却不见得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了,而试题(材料)就是试金之石。如果要求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提出观点,其结果不是沉默以对,就是天马行空。综上,学生须以理解为前提,应用为目标;而教师须以运用史料为主要手段,传授学生史料分析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构建知识体系。本题过后不少学生展露茅塞顿开、大彻大悟之色,然而欲达融合贯通还需反复练习,尤其是时间的沉淀和学生的自我顿悟任何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要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历史思维能力也不例外。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求异思维,老师的思路是多年生活积淀和教学经验的体现。而学生才经历了十几年的人生,所以学生需要努力调动运用一切所学知识进行解题,这也是教师要给予鼓励的。

猜你喜欢

历史试题
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让历史试题散发出历史的味道——以2016年济宁市中考历史试题为例
例谈历史试题的系统性设计——以宋朝相关的历史试题设计为例
命制历史试题要强调科学性和洞察性
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思考——2016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试题透析
2016年“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
“收官”与“归队”——2015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从“徽风皖韵”到融入全国卷——兼评2015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
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I历史试题特点及考生答题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