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韵——国学文化在学校中的行走方式
2018-03-04董维娜
董维娜
摘 要:随着十九大的召开,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对于文化底蕴的需求和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感染力。我们要让国学文化在校园中行走。让国学之韵在校园之中流淌,使学生积累国学内涵,寻找自己的国学研究点,让国学在孩子们的身上显现出独特的中华民族的气质。
关键词:国学文化;读有韵律;研有方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奠定了文化将作为我们中国发展的重要元素。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文学情感类节目的走红,又使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对于文化底蕴的需求和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感染力。我们应该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行走。
一、国学之韵的流淌
每当我行走在学校走廊,听到教室中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后来究其原因发现,我们现代的学生们在朗读中缺少“韵”。“韵”,和也。所谓和,我个人认为就需要文字,语言、气息、情感相互融合,才能够让我们的文字立体起来,而这个韵的入手点就必须从我们的国学文化入手。不论是之乎者也的文史典籍,还是阴阳上去合辙押韵的古典诗词,无不向我们渗透着韵的存在。《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我们大多数学校都在引导学生背诵,要求背其文,知其意。大家有没有想到要读其韵呢?
(一)韵之流淌,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他是我们在熟读经典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一种语言能力,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知其意,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们诵其文。在诵读之中,通过配乐的范读,让学生掌握一种节奏,在这种韵的节奏中,培养学生这种韵的意识。各文有各韵,指导孩子们掌握各种韵律的节奏,学会自主断句、换气,是我们经典朗读的根本,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终目标。
(二)韵之流淌,培养学生的情感
我们经常所说的之乎者也,大多数人都觉得他们是味同嚼蜡般的无用虚词,在我看来,
他就像一种备注,备注的是一种语气,是一种情感,让孩子在对这种情感的审视中,不断地进行这种微小的情感体验。而我们的传统文化课堂,就应该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对于传统的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来更加深入的体会情感。
(三)韵之流淌,培养学生的通感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
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线……”同样的,在我们的文化传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释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绪,都会使学生在这样的润物无声的渗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融合力。
二、国学之韵的积累
学,以致用,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所有的认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运用。我们不要求学生成为满口之乎者也的小学究,我们要让学生能够在看到一轮明月时能够感叹:“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而不是说:“天上的月亮真亮呀”。
(一)低年级韵之积累,从歌。这里的歌指的是儿歌,儿歌之所以易于被孩子们熟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有韵律,易于记诵,在低年级的学生中,让学生通过背诵的《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内容,就为学生创造的一种儿歌的模式,让学生进行模仿,一句两句的新三字经,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的进行背诵,也更有兴趣的感知韵,寻找韵。
(二)中年级韵之创造,从诗
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年级段,在这个年段中,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积累古诗,深入发展学生对于国学文化的认识和运用。我们的诗文词句,要求学生背过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知道诗中说的是什么,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应该在什么样的情感下用此诗句来进行描述,这样的认知,就会使学生把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有序积累,有序认知。从而对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借典而用。依韵而造。
(三)高年级韵之积累,从文
高年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可以让学生接触文史类的知识来进行有深度的学习,通过语文、传统文化等课程对于国学文化的多点渗透,结合低中年级所积累下的国学文化的知识来进行古典文化的学习,尝试研究文言文,用所学的诗典和韵律来深入了解国学文化。
三、国学之韵,研究
现代社会是一个依赖于电子设备和电子查阅的时代,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我们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便易,手指翻飞间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或不想要的各种信息,在这种快捷浮躁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研究,是我们每位教育者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一)持续的坚持,多样国学活动的开展。
我们进入到多媒体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随着人们对于精神世
界的需求的提高,国学已经成为了我们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科学,《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飞花令”,大家对这些栏目或形式的追捧,也表达出了人们对于国学文化的热爱与重视。作为学校,这一个最有便利条件开展此类活动的场所,也逐渐的走入其中,各种读诗、诵文活动层出不穷,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这样的活动有多少能够真正的坚持下去呢?国学文化,他不是背几首诗、联几个句,他需要的是一种传承的意识,一种长期持续的坚持,只有在不断的坚持中,国学文化才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才能够让学生置身其中,享受快乐。
(二)给学生一个点,让学生织出自己感兴趣的国学文化的网
我们的意识中总是感觉要让孩子们多读,多背,多积累,但在这样多的任务中,往往会让孩子们处在被动时记得氛围中,所有知识浮在表面,形成一种表面上繁花似锦,实际上三天就忘的循环背诵、机械背诵模式,我相信,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我们要的是让孩子能够主动地去寻找识记研究,怎样做到呢?就是给学生一个点。
给学生一个点,一个让他感兴趣的点,这个点可以是语文课本中的一句诗、一位作者、一句话,一个时期;可以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章节,人物不同时期的一个对比;也可以是一句流行歌词……学生有兴趣研究下去的任何点,有这个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断地扩张。例如:孩子感兴趣的《西游记》,随便找出其中一个人物就可以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例如孔子的学生,之乎者也的运用,各种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出发点,给学生一个点,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走入到我们的国学文化之中。
国学之韵,需要我们不断地有效引导,才能够行走在我们的校园之中,才能够融合在我们的各项学习之中,他可以是语文中的美文妙语,也以是音乐中的舒缓音符,他可以出现在数学里,也可以体现在绘画中。
国学文化,可以是一个很宏大的经典,国学文化也可以是一个很微小的细节,它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作为教育者,有责任让他能够在校园中行走起来,走入每个孩子的心里,彰显国学文化独有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