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汉语教学策略

2018-03-04盖瑞雪

新一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教学策略

盖瑞雪

摘 要:文章从心理状态、社会距离、行为习惯、学习适应四个方面考察了在杭高校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建立文化适应层次结构图,指出在不同水平阶段制约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序列等级,并针对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化适应层次结构;心理状态;社会距离;行为习惯;学习适应;教学策略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政治、经贸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合作逐步深入,文化层面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洲来华留学教育的投入力度,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仅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18年5月,浙江高校的非洲留学生数量近2万名,在杭高校非裔留学生超过万名。中非地域相隔遥远,文化差异较大,初来中国的非洲留学生会出现很多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甚至要面临各种偏见和歧视。文化适应会影响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也会影响到非洲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一、跨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一词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美国民族事务局的J. W. Powell (1883) 第一次真正使用这个词,在汉语中也常译为跨文化适应。它是指在短期逗留、学习、定居、在不同文化间流动迁徙及社会变迁等过程中,外来者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王电建,2011)跨文化适应研究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

(一)国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国外学者针对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不同研究对象和不同研究变量,提出过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其中研究成果显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Kalervo Oberg的“文化冲击”理论。人类学家 Kalervo Oberg (1954)提出旅居者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会感受到迷失和焦虑。Oberg把文化沖击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沮丧期、适应期和稳定期。这就是比较有名的“U”形曲线理论。不过后来也有学者对“U”形曲线理论提出不同看法。(许菊,2000)

2.Peter Adler的五阶段假设。美国心理学家Peter Adler从跨文化交流学的角度提出了五段式的 跨文化适应理论假设:接触、混乱、拒绝、接受、独立。Adler 的五段式假设在很多方面与Oberg的四阶段的文化冲击理论相似,但区别在于前者提出的第五个阶段,个体已经达到一个更高的文化自觉程度,因此能够更好地适应异文化。(邱珊,2018)

3.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1984)从多元化的角度综合考虑群体、个体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提出四种基本的文化适应方式,即隔离、整合、同化以及自我的边缘化。前三种都被认为是为了适应异文化而采取的策略,自我的边缘化是指个体既不想保持原文化的身份,也不接受异文化的文化身份。

4.Colleen Ward的“双维度”模型。他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即情感上的心理适应和行为上的社会文化适应。“双维度”模型的提出,为后来的文化适应类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5.在二语习得领域,影响最大的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他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流利程度取决于他对目的语社团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韩祥生,2001) “文化适应模式”为研究者们系统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文化适应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外学者在跨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对象比较广泛,研究问题和层面比较多样,研究方法也有很多种,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各种理论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有很多观点并未得到实践的证明。

(二)国内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国内学者在跨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也较为单一,除了对国外理论的解释、评述,主要集中在对异文化中生活的国人和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的研究上。

施家炜(2000)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概念,并将其划为不同的等级层次,进一步研究如何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角度来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进程。托娅(2011)探讨了二语学习投入与文化适应策略的关系。她指出文化适应中的融合策略、分离策略对二语学习投入分别有显著正、负向预测功能,而同化策略则与之无关。在2000年前后至2018年近20年的时间,也有大量的研究生和学者进行了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调查,这方面的调查一般针对特定的国家或者群体,但对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的研究并不多见。能够查到的文献有云嘉妮(2013)的《在华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调查》、万里明(2015)的《非洲留学生文化适应性调查》,但这两篇文章并不是针对具体的目的语文化区域。

国内的研究从社会学、语言习得等角度提出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策略,这些研究虽然能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部分民族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情况,但这些研究或关注的问题过于微观,缺乏对适应结构整体的把握,或是经验型的,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

二、文化适应层次结构

通过查阅文献及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文章扩展了Schuman社会文化理论跨文化适应中提出的两个因素: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考虑到留学生这个学习群体,及非洲留学生经常遭受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增添了行为习惯与学习适应这两个模块,尝试建立比较全面科学的文化适应层次。心理状态、社会距离、行为习惯、学习适应是文化适应层次的二级指标。

1.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人性、人格特质和性格素养三个方面。(林崇德,2003)我们主要通过情感、动机、焦虑、抑制、元认知五个角度来考查非洲留学生的适应情况。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在杭州的留学生大多有着积极的情感、比较强烈的学习汉语的动机,在新的目的语环境中会有一定的焦虑,焦虑伴随心理上的抑制,同时思维方式会表现出一定的冲突与不适,但这些冲突与不适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会慢慢得到缓解。

2.社会距离。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group)和目的语群体(target-language group)之间的关系,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社会距离由体现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体现为社会环境与社会支持。从政府层面来看,近年来国家对非洲友好国家的投资行为日益增多,也通过国家奖学金的形式鼓励非洲学生来中国留学;但从民间来看,民众对非洲留学生的接受度不高,甚至在非洲学生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经常会听到来自群体的抱怨。

3.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是比较典型的、有倾向性的行为特点。在吃、穿、住、用、行方面,非洲学生有自由独特的行为习惯。以“住”为例,他们中大多数经常在校外租房,作息时间不太规律,说话声音比较大,会招致邻居们的投诉。所以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把房子租给非洲留学生,或者有的提高租金,这也同样会导致非洲留学生的不满。

4.学习适应。指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行为倾向与主观态度。主要包括教学制度、教学方式、教学设施、学习环境、课程设置、学习策略等方面,这些都会对非洲留学生的学习适应产生影响。很多留学生对教学设施、学习环境持认可的态度,但大多数都认为课程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

我们在四个二级指标的下面设置具体问题,共提出69个问题,编写调查问卷。除了基本的自然信息外,这部分主要采用Likert五度量表,用来测量被试对一个问题的赞成或反对程度,其对应分值为1-5。我们在8所高校发放了26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6份。通过合算,得出样本的文化适应程度。最终通过所有样本比对,我们发现:

(1)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水平随着目的语水平的提高而提升,但与居留时间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正相关,总体来说,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是随着居留时间的增多呈螺旋式上升。

(2)对于不同目的语水平的留学生而言,制约其文化適应水平的二级参数形成不同序列,这说明在目的语环境中的二语习得,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文化适应的影响因子的权重会发生变化。

三、教学策略

根据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的制约因素,及其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影响因子的变化,我们在汉语教学中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做中学”为指导思想,可以将这些影响因子在教材、教学中体现出来,使学生在习得目的语的同时,习得目的语文化。

(一)通过汉语课解决他们在目的语社团日常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办理电话卡、开通支付宝、使用微信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所必须面对的。根据这些需求编写教学文本,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当今中国的社会面貌和人群的行为方式,进行文化适应的引导,减轻文化隔阂。到了中、高级阶段,社会距离的影响日益突出,尤其是面对目的语社团的偏见和不理解,非洲留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素质与修养的提升,借助社区文化活动,改变人们固有的偏见。当社会距离的制约作用变小的时候,他们的文化适应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突破语言使用的僵化,习得第二语言。

(二)为了提升非洲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做中学”的理念,将词汇、语法的讲解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信息差”、“观点差”等手段让学习者通过有意识地学习与无意识地习得相结合,感受文化的差异、观念的差异,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升他们对学习行为本身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目的语交际能力。

(三)在教学中以鼓励、启发为主,培养他们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兴趣,以肯定的心态面对社会发展中积极的一面;对于他们不能接受或者产生抵触情绪的情况,教师也要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渠道,并合理的加以引导,促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减轻心理的焦虑。

文化适应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范畴,但是针对非洲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汉语教与习得研究并不多见,他们在文化认同、元认知、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其他种族不同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个性,因此汉语习得过程中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切入探讨他们的汉语二语习得,总结教学策略,将会进一步深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可芸.来华留学生间跨文化适应调查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4.

猜你喜欢

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教学策略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