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德威:以身许国铸丰碑

2018-03-04

学苑创造·C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李德青藏高原预测

倚靠在病床上的他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像个战士一样,顽强冲锋。活着的时候籍籍无名,但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他就是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

1962年6月1日,李德威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1978年,在中国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只有16岁的他考上了武汉地质学院。

虽说是少年成才,但他深知,学术研究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地质研究更是一个苦差事,常年日晒雨打、风餐露宿。可李德威却把自己的坐标定在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艰苦的地方。

青藏高原是全世界地质学家的向往,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形成演化,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研究地球的“最佳野外实验室”。

1989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用30年的时间,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建立超越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动力学理论。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原创理论要由西方人主导?心怀地质梦想的李德威萌发了一个念头:以青藏高原为基地,率先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大陆动力学。

1990年,李德威参加了“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发现了许多与地质构造学说相矛盾的现象——喜马拉雅山主体不是挤压构造,而是大规模的伸展构造;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板块碰撞带,公认的碰撞造山的地方却是河谷……为了弄清这些现象,从那时开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个月的时间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迹几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饿了就吃干粮,困了就睡岩缝。

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成为打破板块学说的第一人!他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作为一名科研者,李德威为了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能帮助到更多人,挽救更多无辜的生命,总是冲在最前面。为此,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研究预测地震。

面对这条“不归路”,李德威深知只有在人民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才会绽放光芒。他多次不顾自身安危,亲赴地震灾区做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大学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李德威第一时间报名。满目疮痍的灾区景象深深地刺痛了李德威的心,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太大了,他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研究预测地震。从此,李德威自筹经费开始研究地震机理和预测技术。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二天,他也自费奔赴现场。

此后几年,他提出陆内地震的热流体撞击成因假说、地震及关联灾害监测、预测思想与方法,并发表了一系列地震相关论文,对芦山、鲁甸、景谷、康定等强震进行了准确的中、长期预测。

李德威提出的地震成因理论认为,地震与地下热能和热流体的局部聚集有关。如果地下聚集的热能可以被提前缓慢地释放掉,就可以降低地震发生的可能,降低地震的震级并减少其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同时,提取出来的地热能还可以供生产生活使用,从而造福人类。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李德威对科研的执着简直是“疯魔”般的投入,这背后,是他攻坚克难的艰辛,是追求梦想的坚持,更是对祖国贡献、为人民服务的情结升华。

2018年5月,已經身患重疾的李德威,精神抖擞地在海南组织召开了“干热岩选区、勘探和开发学术研讨会”,极大地鼓舞了地热界同仁与新能源相关企业的研究与投资热情。那一天,他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可是没有人知道他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更没有人会想到,留给他的时间,仅剩下100多天了……

他不顾医生的劝说,把病房当做办公室,只要能打起一点精神,他就坚持在电脑前工作。

他患的病最怕感染,需要隔离,但他还是不断召集学生来论证项目,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2018年9月9日,李德威还和自己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10多人在病房开了“组会”,每个人就自己的学业进展、科研项目进行了汇报。

命运留给他的时间太短了,仅仅五天后(2018年9月14日),他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用尽最后的气力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这10个歪歪扭扭的字,凝结的是他一生的心血,更是他心里最牵挂的、最放不下的梦想和事业!

猜你喜欢

李德青藏高原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荡秋千
耳钉
它是什么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the HIGH WAY
“六一”是一棵树
《福彩3D中奖公式》:提前一月预测号码的惊人技巧!
预测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