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现状和发展研究
2018-03-04苏欣
□ 苏欣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前言
高校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为共同兴趣或特征的人聚集一起的互益组织,也是未来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进步发展,高校体育社团将是体育课的衍生和替代,是凝聚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逐渐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了解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提供针对性改进措施,是解决社团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
1、体育社团的项目结构组成
体育社团成员分布情况了解,大一学生基本占社团总人数的80%以上,通过对部分学校大二学生走访及经验,这种分布不均衡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对校园的体育文化充满期待,特别是由体育特长或兴趣的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不仅娱乐健身,同时可以更快的融入大学校园。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大二学生参加社团不做硬性要求,学生忙于升学或找工作等压力,除了社团骨干或负责人,维持正常的社团运作和活动组织外,普通社团成员基本无暇顾及。
参与体育社团及对不同项目的选择上,参与人数男生较多于女生。男生主要选择除篮球、足球等群体性球类活动外,棋类等小众类项目的男生参与度也逐渐升高。女生主要选择操舞类较多,但网球、羽毛球以及跆拳道等力量类项目也成为女生的选择之一。
2、体育社团发展现状
2.1、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
参与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引起的有意识或没有意识的行动倾向,这是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驱动力。了解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是准确定位社团的发展方向和社团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调查表显示,期望通过社团体育学习新的运动项目,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丰富课余文化以及强身健体等是参加体育社团的主流思想。从调查中了解到,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多为初高中对于体育运动基本功能的理解。有25%左右的学生表示,加入协会前,对于本项目的了解很少,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而半数以上的学生有过初步的学习或培训。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现代体育教育的作用正在不断凸显和丰富,体育运动对于促进人的发展也是多样性的,当前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应该朝着多样化、多元性发展,才能满足学生的基础需求、引导拓宽学生思路,提升学生运动获得感。
对于在高校参与体育社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和主要收获的调查中,表明体育社团基本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包括技能提高,健康状况的改变等,同时社团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平台,如增强团队意识、社交能力等。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以大一为主力军,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相对更高,但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基本就退出体育社团。在交流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退出社团,一方面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学习压力也导致部分学生无暇顾及社团活动。而较短时间的社团活动比较难以满足参与人员的迫切需求,往往刚开始接触项目就结束了。这也是社团目前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
2.2、体育社团的活动方式
体育社团的活动方式是吸引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我院体育社团活动方式的调查,体育活动的形式为常规训练和内部比赛,所占比重较高,理论知识和裁判技能培训比重相对较少。协会活动比较注重运动技术技能的练习,符合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特征,也是符合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协会的最初动机。
作为协会的持续发展和骨干培养,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裁判技能的培养是多样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在调查学生对那些活动方式比较感兴趣上,校际间的比赛所占比重最高,而裁判技能培训和观看比赛实况比重均高于现社团所开展的活动。学生希望通过体育社团这个平台,接触更多新的朋友,满足自身的好奇心,或者期望通过校际间的比赛,得到自我展现的机会。此外,由于学校规模和级别等原因,与社会体育团体和俱乐部的交流活动成为我院体育社团的短板,这在吸引学生参与方面明显不足。
2.3、社团开展活动的频率
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是社团活力的保证,也是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对每周协会开展的活动频率进行调查,每周一次比重较高,与学生的期望值基本一致。每周三次所占比重较低,按照我国体育人口中关于每周运动次数的规定,每周参与体育活动在三次以上的要求,社团开展活动的频率可以适度提高。与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表示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基本保证,但是每次的活动内容、时间安排不足,场地欠缺,影响学生参加效果和积极性,阻碍了社团价值的功效发挥。
2.4、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满意度
了解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满意度情况,有利于体育社团改进活动方式和计划,推动体育社团的完善和进步。本研究从协会会员的民主氛围、与协会保持联系和反映意见、对协会干部工作能力评价、协会会员方面感到不满意以及协会需要改进等方面进行调查,协会的整体民主氛围较好,能广开言路,听取会员合理意见,能主要通过建立QQ或微信等通讯工具,保持会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部分社团还通过联谊活动、社会内比赛活动与会员交流。对于协会干部的工作能力的评价,64%的会员给予较高评价,但是36%的会员认为协会干部的工作能力一般或较差,不论在社团活动组织、会员间沟通、公信力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
对于社团不满意方面,原因一,由于参加协会活动虽然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参加,但没有专职教师管理,约束力小,具体实施细节和监督管理办法存在空白。其二,会员参与率以及获得更多活动经费上不如人意。如活动策划不切实际,内部分工不明确、惩奖制度不够具体、明晰或者是执行力度不够等导致会员参与过于随意,因为经费问题影响活动组织的质量和数量等。其三,不仅是活动的组织策划还是对于协会干部的能力养成,指导教师在协会活动中并没有发挥良好作用。协会干部与指导教师间的交流不够主动,所以在活动组织上内容不够丰富,不同水平的会员没有得到更多的指导,会员之间的交流并没有等到很好的引导。
2.5、社团经费
体育社团举办各类活动必须有一定经费做保障,民办高职院校收取社团经费基本为30-50元左右,经费均由社联统一管理,根据社团级别不同,下拨经费比例依次提高。在可以接受除会费外协会活动费的调查中,90%的会员能接受50元以内的活动收取,有半数以上的人不愿意参加交纳一定数量费用的培训或场地服务。通过对外宣传拉赞助的筹资方法是增加体育社团活动经费的重要渠道。调查中不难看出,社团的经费主要还是来自社团的会员会费,通过社会的力量和企业资金去拓宽体育社团的融资渠道是今后发展趋势。另外,体育社团是建立学生与社会接轨的平台,通过对外宣传拉赞助的筹资方法也是增加社团活动经费的重要渠道。最后,学校相关部门也应当重视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给与一定拨款和支持。
3、学生协会运行机制对策与建议
3.1、建立建全考勤机制
体育社团都缺乏严格细致的考勤制度,交纳相应会员费后,基本不接受审查和考核就能成为会员,导致社员参加活动过于随意,难以聚集公信力,一定程度损害公众影响力。没有约束力的管理,如同废纸一张,所以建立健全社团的考勤制度,并严格执行及监督是积累和沉淀优秀社团文化的第一步。
3.2、建立交流平台,供信息发布与宣传
由于社团大小不一,做到每月中上旬下旬的信息通报存在难度,建议将社团按类别分成几个团体,如球类项目类,操舞项目类等,定时推送与社团有关的新闻资讯,使会员产生归属感。同时,信息平台的搭建还可以满足社团会员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提高体育社团整体凝聚力。此外,建立信息发布平台,是对外宣传的有效渠道,展现有激情有活力的学生团体组织。
3.3、专人分责分工管理,明确到位
我院体育社团是由属于校团委下属的校社团联合会主管,而具体业务操作由体育教学部门管理。由于学校团委与体育职能部门之间往往管理职责不明确,缺乏沟通,导致多头管理,缺乏管理等问题突出。其次,社团指导教师分责分工管理不明确,大部分体育教师专长技术技能的教授,对于社团内部事物的处理,如社会赞助、网络宣传相对指导有限。有些社团虽然有多个指导教师,但由于还没有形成常规运作,往往作用并不明显。建立有效管理体系,职责明确到位,管理人员,指导人员,组织宣传等分工明确,主管体育的院长做社团的常务主席,经常对体育社团进行监督和指导,提升体育社团整体管理管理效率,使得体育社团成为有行政支撑和技术支持的活跃团队。
3.4、社团干部专业素质提升
体育社团是学生自行组织的机构,社团的干部是整个团队的核心,是正确引导社团积极发展的领路人,维系着整个团队的运行。社团的核心凝聚力来源于整个体育社团干部的能力展现和发挥。当前体育社团的干部选聘,基本由上一届社长或学生干部协商后任命,缺乏考核评价依据和培训管理机制,只要符合基本要求,以技能水平高低决定下一任社长或主要干部。也有一些规模较小或星级较低的社团,完全以个人意识为主导进行推选,参杂了较多个人感情,限制社团发展水平。所以,加强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评,建立社团骨干任命前后的培训管理机制,重视社团干部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社团的再发展。
3.5、校内外活动开展丰富
当前协会校内活动在频率上基本满足会员的要求,但是活动的内容和组织不尽人意,没有真正发挥活动的激励和吸引作用,特别是相互交流和促进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其次,校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基本都是以校队为单位在校际间相互交流,除个别社团外,大部分协会中的普通会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交流机会。建议以周周比赛,月月比赛,年度冠军赛等形式,鼓励全员参加,吸引会员,增加社团活力,同时提高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注重会员分类管理,不同技术技能水平的会员训练内容和方式方法有区别,让会员在参与过程中有获得感和归属感。此外,积极定期开展义工或志愿者活动,不仅增强公民责任感,而且协会搭建平台,接轨社会,提升社会存在感。
在越来越快节奏和便利的社会环境中,高校体育以俱乐部或协会的方式转变是符合人性发展的。选择运动是每个人的权利,认真探索实践不同的育人方式是尊重选择者的决定。高校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应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探索促进体育社团积极向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