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比现象”所引发篮球领域的启示
2018-03-04李珊珊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 李珊珊(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4)
1、研究目的
八十年代中期,NBA在全世界展开了爆炸式的传播,并一举成为美国对外传播最成功的体育联盟。90年代 NBA在中国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而到了21世纪,姚明以状元秀的身份被NBA休斯顿火箭队选中,NBA这个不断走国际推广路线的商业联盟也逐渐发展成熟并加快了进攻中国市场的脚步,使NBA在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在这个背景下,科比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全世界范围尤其是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国队出场全场观众想起了整齐的科比的口号;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入口处的迎宾视频为科比录制的欢迎辞视频;2015年2月,科比仍然称霸大中华区NBA球衣销量榜榜首。2016年4月14日最后一场对阵爵士的比赛后退役。由此“科比现象”应运而生,对美国篮球整个成熟体系的成功之处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我国篮球领域选材机制改革的、大数据的应用革命,打造自己的篮球文化和品牌提出一些建议。
2、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回顾科比19年的职业生涯,分析生涯里对我国篮球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性意见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事件或者阶段,根据专家访谈资料,查阅图书馆以及相关文献成果,结合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对“科比现象”进行多领域的剖析。
3、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将“科比现象”分为三个分水岭并逐一进行探讨。
3.1、高中毕业直接进入NBA
科比进入NBA的过程就带着传奇的色彩,高中时期的科比所在队伍取得了77胜13付的成绩。高四时率领球队取得了当时所在的Lower Merion高中50年以来第一个州冠军,以场均30.8分,12个篮板,6.5个助攻,4.0次抢断和3.8次盖帽带队取得了31胜3负的战绩,也最终超越了元老级球星维尔特·张伯伦的总得分记录,以2883分打破了宾夕法尼亚州东南地区的高中得分记录。而在毕业时,科比的SAT评估中得到了1080分,B+的成绩,足以确保拿奖学金进入不错的大学。然而,在经过考虑后,17岁的科比决定直接进入NBA并于1996年NBA的选秀大会上于第1轮第13顺位被黄蜂队选中。
3.2、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媒体聚焦下被放大
2002年2月,姚明以状元秀身份被NBA的休斯顿火箭队选中使NBA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互联网等新兴的新媒体也逐渐开始进入和影响人们的生活,NBA顺应和合理的利用了数据时代的威力和中央电视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使中国观众更方便的大面积接收到NBA的信息。那时年仅23岁的科比成为了最年轻的拿到三个总冠军的球员,在最合适的时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意外的是科比却在2003-2004赛季之前被性侵犯指控逮捕,这个丑闻几乎摧毁了科比整个物质和精神的支柱。一方面各大赞助商以及有利益关系的人都离他而去,其中就包括当时已经签约的阿迪达斯,而唯有耐克此时逆流而上与科比签约并合作至今,并创造了如今双赢的局面。
涅槃过后科比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二个春天,并多次打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代表作,最著名当属2006年1月22日对阵多伦多猛龙队的比赛中,科比得到了职业生涯最高的81分,成为了NBA历史上个人单场第二高分。当时,由于湖人队整体实力不济,科比一人大包大揽因而造就了一项项震古烁今的个人记录。到2009年和2010年科比再次获得两届NBA总冠军及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开辟生涯第二个生涯巅峰。在这个阶段所有人看着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经历了一个天堂掉到地狱再爬回天堂的传奇。这一切使得不少人开始欣赏科比这股不屈的精神。
3.3、职业生涯末期成功实现场内场外双赢
科比成为了少有的在一支球队效力整个职业生涯且长达二十年的球员。回顾整个职业生涯,科比这个产品实现了对于NBA和自身双赢的局面,科比自己的商业帝国和科比代言的商品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自身在球场上功成名就,场外的多个领域里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代表成绩包括201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
4、研究结论
4.1、我国篮球人才体系的局限性
科比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NBA,纵观整个NBA的历史,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后乔丹时代先后抗起NBA国际宣传大旗的代表,加内特、科比、詹姆斯无一例外的都是高中生球员,NBA在中国市场上人气极高的麦克格雷迪也是高中生毕业直接进入了NBA。此外,还有斯塔德迈尔、刘易斯、钱德勒、霍华德、约什史密斯、埃利斯等等球员都是高中毕业进入NBA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和篮球人才机制的一些思考。
(1)CBA和NBA体制的不同带来的联赛差异。
CBA联赛是俱乐部制,俱乐部主要资金都来源于俱乐部背后的公司或老板,因此每个俱乐部的运作力量很大程度上受到背后公司或者老板的财力限制,所以大多数球队的发展主要由到背后资金主导时很难制定和计划出一份长期的规划,多数时候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这样我国职业联赛就很难建立起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到目前为止由大学进入CBA的球员都屈指可数,像美国那样高中生直接加入职业联赛的可能性就更小。
反观美国大学联赛NCAA能不断给NBA输送优秀球员,高中生进入NBA的现象也非常常见,美国职业联赛的体制更加灵活,把联赛更多的回归市场。简言之NBA和每支球队的利益被捆绑在一起,联盟的转播费、赞助费以及球迷周边产品的利润,按照协议可以基本确保联盟和球队都取得盈利,这样整个联赛各个阶层的利益都和运动员甚至NBA下面的二级联赛的运动员捆绑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循环。
(2)我国人才选拔体制和美国相比具有明显局限性。
由于很久之前CBA球队的人才来源基本都是来自体校、青年队、二线队等,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模式在短期内要完全改革也不太可能,但是这套传统体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各俱乐部的人才储备都放在初、高中年龄段的体校,很多人才一旦在体校被淘汰就随即流失,而由于我国体校长期对文化的不重视,使得这批人处于没学可上没球可打的尴尬局面。
反观美国,高中联赛和大学联赛都办的火热,球员的来源并不仅限于体校,靠着大规模且非常正规和专业的联赛使篮球人才保持一定的对抗性和水准,美国高中联赛的水平也相当顶尖,而NBA里的每支球队都有自己的球探去各地考察,而我国只依靠各个体校的几个教练的眼力去在有限的球员里挑人,也正是这样的区别使得像美国大量这样高中毕业即加入职业篮球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案例在我们国家几乎没有可能,而我国实际上是一个人口资源大的国家,选才范围更广,在美国这套体系下我国的实行甚至有可能更加具有可行性。
4.2、从“科比现象”看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潜力
不可否认,整个体育界都急需要大数据的帮助,尤其是像篮球这样相对个人项目而言更为复杂的团体对抗性项目。我们的数据化模式应当加快深入我们的职业联赛甚至各大、中学联赛,将数据化信息深入整个篮球体系的各个层面,包括选才、管理、分析、运作等等。
早期的NBA职业篮球最简单的技术统计已经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而技术统计也在那个年代完成了它的使命,更好的分析了球员同时使更多的人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认知了解篮球这项运动。而随着时代的逐步前进,简单的技术统计早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现在需要大数据对篮球场上以及场外诸多相关关系进行良好的把握。
4.3、“科比现象”是NBA文化帝国的缩影
科比这个名字不仅在篮球领域,它在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高层次的领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是NBA推广营销科比这件产品所包含的巨大智慧。这件产品在中国的成功堪称NBA文化营销和运作的代表作。
关注科比的广泛程度是“科比现象”产生的基础。在中国,科比的新闻就是网站流量的保证,这也间接导致了科比的影响影响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2015年美国权威杂志《外交政策》将科比评定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50人之一,体育界仅科比一人,科比也是中美交流的形象大使。科比在备受关注同时追捧者和批评者几乎一样多,网络上常称支持者为“科蜜”,诋毁者为“科黑”。
(1)“科蜜”。
“科蜜”的数量庞大,有关科比新闻的跟帖和浏览量居高不下。每年夏天科比来华时数以万计的球迷涌向科比,所到之处,基本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场馆内的商业活动也座无虚席。数量庞大的“科蜜”也让科比的商业价值备受商家们的认可。据统计,科比的球衣销量在中国曾连续七年排名第一。作为NIKE的代言人,科比专属的系列篮球鞋大师之路也在前不久发布了最新的第十代,每一代球鞋都成为无数“科蜜”的珍藏,为耐克公司创造了巨额的利润。
(2)“科黑”。
中国的球迷群体中还存在着在数量上毫不逊色的 “科黑”群体,他们十分厌恶科比,不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里都发表大量贬低科比的言论,你总能在赛后战报后面的跟帖中感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论调:“科密”们对科比歌功颂德,“科黑”则极尽贬低之能事。
“科黑”的执着同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科比职业生涯的巅峰阶段,随着科比取得越来越多成就,理论上“科黑”可以攻击的地方应减少,但“科黑”的数量却不减反增,他们找出一个又一个“黑”科比的理由和方法乐此不疲。可以预见的是,直到科比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消退之前,“科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3)很好地迎合中国球迷的口味。
中国球迷会在当代众多的NBA球星中选择科比,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比打球好看,历来中国球迷就有追捧飞人系球员的传统,从乔丹到卡特再到科比,可以说在赛场表现力和优雅程度上,科比是最接近乔丹的球员,中国球迷更喜欢优雅的球场艺术,大部分对橄榄球式的粗野不感兴趣。
[1]程雪峰.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主线重构”[J].体育学刊,2017,24(02).
[2]张庆武.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J].体育与科学,2015,36(02)6.
[3]李政.网络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06).
[4]崔俊铭.孔子学院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04).
[5]李荣芝.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