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周边民俗村生存现状

2018-03-03

生活文摘 2018年5期
关键词:白鹿原西安小镇

秦岭北麓还未平静下来。而西安周边的民俗村们也从一开始的“燎原之势”到现在的“无人问津”。即使开拆秦岭违规别墅的机器声、人喧声依然在耳边回响,这些动辄投资数以亿计的民俗村,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淹没在庄稼地里。就像一个个被废弃的旧村庄。

萧条的街道,稀稀拉拉的游客,这是如今白鹿原上的民俗村最真实的写照。曾经西安最火的民俗村集群,如今却只落下个仿古建筑群,着实让人有些唏嘘。白鹿原民俗旅游,落得如此田地,大概是那些投资者所始料不及的。

不止白鹿原,西安周边的民俗村大都如此。即使中秋假日,西安的旅游热潮如期而至,也无法挽救日益衰败的“民俗村”,它们的冬天提前到来了。

一直以来,以文化为主要“卖点”的西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挖掘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每一位当政者的主要“抓手”之一。受此影响,各区县执政者的目光,也聚焦在了“文化旅游”方面,着力打造文化旅游项目。

陕西的特色民俗旅游,源于袁家村,可以说袁家村掀起了民俗旅游的热潮,到2013年十一黄金周又出了一个超级“网红”——马嵬驿,随后,各种民俗村就冒了出来,今天在这建个将军山古镇,明天在那又建个重泉水镇,后天又开了个周至水街……光是白鹿原上,就有白鹿原、白鹿村、白鹿仓三个民俗村。

据陕西本地媒体《华商报》2017年11月26日报道,白鹿原民俗村绝大部分商铺关门,而巷道里也几乎空无一人。新入驻(白鹿原民俗村)的运营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刚接手景区,目前要再次对空铺进行招商。然而,从华商网友2018年5月18日发的一组照片来看,似乎更加冷清了。

其实不仅仅是白鹿原,位于蒲城的重泉古镇也是如此。网友爆料人气较差,商铺比原来关闭了三分之一;将军山古镇、三原县的张家窑……无不是这样!

白鹿原民俗旅游遇冷问题还没解决,当地政府又想趁着“国家发展特色小镇”的东风,在白鹿原上打造“白鹿原田园风情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貌似成了白鹿原发展的新的突破口,“捞政绩”还是顶着特色小镇名头“捞经费、政策”,那就不得而知了。

近年来,“特色小镇”呈燎原之势,席卷中华大地,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发展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是众多小镇中的一种,尤其是西安作为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挖掘,文旅类特色小镇的建设,确实需要一个成功的样板。

在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西安市提出要建设一批“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特色小镇,形成支撑西安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新增长点。随后,西安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2017年4月,西安市启动了第一批特色小镇申创工作,四个多月后公布了第一批35个创建类特色小镇名单,据说第二批也早已启动申创工作,要选出32个(也有说34个、38个的)。

西安市如此大绵密铺排特色小镇建设,让关心西安的西安人感到很吃惊,这么多的特色小镇,真的能“特”起来吗?在这里我们先打个问号,毕竟特色小镇也不可能是一朝之功,这只有交给时间来检验了。

文旅类小镇“文化的缺失”

无特色,不小镇。

我们从西安市首批公布的35个特色小镇来看,其中旅游文化类10个;据说在第二批将要遴选出来的32个特色小镇中,旅游文化类占到了11个名额。

前后两批特色小镇建设,文化旅游类竟然占三分之一,这其实有点尴尬,很多区县级的“特色小镇”,甚至投资者建设的特色小镇,已经出现了“千镇一面”的现象,“文化的缺失”可能是目前西安的文旅类小镇面临的首要问题。

就拿白鹿原来说,除了上文提到的三个外,还有白鹿原生态文化观光园,将要打造的白鹿古镇,以及簸箕掌民俗村,仅仅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分布了6家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民俗村”“特色小镇”,也只是打着“白鹿原”的旗号,做的是“陕西特色小吃”的生意,几乎没有一点差异性,而这样的发展模式,经营状况也可想而知。至于“文化”,可能在这些建设者的认识中,也就几排“仿古建筑”罢了。

从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不难看出,模板几乎都是一样:打出文化旗号圈一片地,建造一排排的仿古建筑,主要还是经营陕西特色小吃,游客来转一圈,看到的东西都基本差不多,甚至吃的也大多一样,没有丝毫文化气息,让人直呼“上当”。

有人戏称,西安最盛产“千篇一律”的特色小镇。

对文化的挖掘,王永康书记曾点名批评过这三个小镇:周至水街生态旅游小镇、鄠邑祖庵文化旅游小镇、未央创智小鎮,文化内涵挖掘还不深入,差异化发展还不明显。我想,其实不仅仅是这三个小镇,这可能是西安大部分文旅类小镇面临的问题。

如我们熟知的西咸新区的诗经里水滨小镇主打诗经文化,聚集了陕西特色小吃、一些工艺品销售,目前来看还有一些游客,然而其对“诗经”文化的挖掘,除了各家店面名字有意思、有韵味,文化大讲堂诵读“诗经”章节外,谁还发现了哪些诗经文化。而未央区汉城湖附近的宣平里小镇,小西去过一次,仿古建筑+小吃街,汉文化的挖掘,也仅限于仿古建筑。

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就目前来看,只有仿古建筑风格不同,其他的活脱脱一个“西安版袁家村”,而袁家村已经在寻求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而西安的这些小镇还在模仿,追赶都追赶不上,何谈超越!

其实,特色小镇建设不反对借鉴,但是要清楚,借鉴不等于克隆,借鉴的是魂,而克隆出来的只有外形。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要知道,一个真正的特色小镇,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并不能克隆出来。如重庆酉阳龚滩古镇,源于蜀汉,距今1800年历史,在巴人文化、土家文化、纤夫文化、盐商文化数千年的共同熏陶之下,造就独具特色的古镇风韵,被国画大师吴冠中称赞: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所在。只有尊重历史和传统,才能够挖掘出特色文化,过度的商业化,文化只能是浮于表皮。

文旅小镇还需“产业”做支撑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文旅类小镇的灵魂的话,那么产业则是带动它前进的经脉。

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應该是旅游,而应该是产业。旅游的核心是消费,最大可能吸引人来消费,花完钱就走人;产业发展的核心生产,是最大可能吸引人来创业就业,形成长效发展动力。有人说旅游也是产业,这点没错,但是目前西安周边的特色小镇,大多为人造雷同小镇,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这种“农家乐”式的特色小镇,或许只在最开始能吸引尝鲜的游客,只得一时,却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必将而泯然众人,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如何将文化旅游和产业能完美地融合起来,我们来举两个例子,或许会为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带来一些借鉴的经验。在丹麦的比隆镇,是我们熟知的乐高总部所在,这个小镇本来主要是做玩具设计和制造,但后来政府和乐高共同开发了乐高乐园,建立了乐高微缩景观和游乐园,现在已成为欧洲著名的游乐目的地。

在国内,我们熟知的乌镇也是这样,与之不同的是,乌镇是从文化旅游类小镇做起,后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聚集,乌镇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除了每年前来的数百万游客外,新兴产业带来的更多是创业者、企业经营者以及以互联网产业为生的常住人口。

可以说,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才是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西安,目前的旅游类特色小镇中,大多都还是集“吃、住、玩”一体的发展方式,当然也有些小镇在重点打造自己独有的“产业”,如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茯茶小镇。

2018年4月17日,王永康书记带观摩团来到了茯茶镇。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永康书记的这次活动,首先是观摩时间,这一段时间,正好是西安市第一批特色小镇申报一年后;其次观摩团是由各区县、开发区和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这个级别也比较高(我想永康书记都来了,其他区县至少也得是二把手以上吧),而且范围很广;再次,本次是来观摩的,而不是我们常见的调研活动,让各区县、开发区主要负责人来观摩,意思就是“你们要好好学习。”

此次观摩活动,永康书记给了茯茶镇极高的肯定,并称“把茯茶镇打造成西安特色小镇的标杆和样本。 ”

为什么把茯茶镇打造成为标杆和样本,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小镇呢?小西想除了特有的茯茶文化外,以茯茶为基础的产业的不断升级,也给茯茶小镇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力。

茯茶镇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是以茯茶制作与贸易、旅游为主的关中文化特色小镇,包含文化旅游、茯茶产业园、配套服务、观光农业四大板块。而在2017年3月份的时候,王永康曾来泾河新城调研过特色小镇建设,并指出特色小镇要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培育发展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同时,力求“精而美”,做到“一镇一风格”。

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西安市的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占比很大,茯茶镇算是一个,但是与目前其他所谓的“文旅小镇”不同的是,茯茶镇有自己的“产业”——茯茶。这是支撑茯茶小镇发展的经脉所在。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

由于茯茶独特的保健功能,成为西北地区最受欢迎的茶品之一,流传下“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饮食习惯。明清到民国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

500多年里,这里是陕西商帮活动的主要舞台,他们曾在这里演出过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书写了明清西部经济发展史上的“财富神话”。

时间到了 2017年,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火了,让茯茶再一次走进了国人视野,并火了起来,而茯茶镇作为茯茶产业的聚集区,也跟着火了起来。

走在茯茶镇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道路上,古朴的关中特色街道,潺潺流水环绕其中,市民在这里不仅可感受神秘的茯茶文化,体验制茶乐趣和各种关中民俗风情,也能品到各种以茯茶为原料的特色小吃,如茯茶酸奶、茯茶米酒、茯茶鸡……走累了,在绿树掩映下,聚三五好友,喝一杯香醇的茯茶,也别有一番滋味。

深入挖掘茯茶文化,是茯茶小镇作为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茯茶产业,更是茯茶小镇发展的不竭动力。

据了解,目前,以“茯茶文化”为主题词,已有7家茯茶生产企业的制造基地落户茯茶产业园,近40家茯茶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小镇直营街,占陕西茯茶生产企业的70%。

2017年茯茶年产量接近2万吨,年产值约15亿元。目前,茯茶小镇种植“陕茶一号”茶树30亩,试验成功后,将进一步带动休闲观光业的发展。

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才是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的发展之路。

文旅小镇建设还需警惕过度房地产化

如今,特色小镇运动风起云涌,各路地产资本竞相涌入,特色小镇的遍地开花,也成了某些人刷政绩的重要渠道。有人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那么特色小镇建设政策风口一旦收紧,风口上的猪就会摔得很惨。

2017年,住建部先后公布了两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陕西占据14个,而西安仅有一个蓝田县汤峪镇。尤其是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陕西9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中,西安竟没有一个。

难道是西安忘了申报?小西认为不可能。

根据第二次申报的相关条件,我们似乎能看出一些端倪。据了解,第二次“特色小镇”的评选,住建部要求,对存在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镇规划未达到有关要求、脱离实际,盲目立项、盲目建设,政府大包大揽或过度举债,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项目或设施建设规模过大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建制镇不得推荐。

如特色小镇建设的房地产化,部分地区、部分地产商会打着特色小镇开发,低价获取土地,再快速炒热卖出,然后卷钱走人,留下一个“空镇”,只见房子不见人。

有人指出,一旦过度房地产化,就会拉高土地成本,特色产业难以发展,最后会演变为房地产独大。随着小镇不断开发,原驻民所占小镇土地比重逐步减小,所塑造的特色镇的“景观、产业特色”将慢慢失去其人文内涵,将成为政策性强或时代性强的没有地域人文灵魂的躯壳镇。

因此,2017年 12月4日,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文件称,在特色小镇的推进过程中,有些地区产生了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目前西安特色小镇房地产化还不是很明显,但也有部分地产商投资的特色小镇,如绿地集团在泾河新城投资的绿地康养小镇项目、秦汉新城投资的格林童话小镇,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32强的浙江祥生集团在高新区投资的祥生生态小镇和祥生禅意小镇等。

对标浙江,西安应该怎么做?

我们知道,目前在国内,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是最突出的,那么,对比浙江,西安该如何走,面对西安各区的特色小镇建设浪潮,又该如何良性发展?

浙江的定位是,提供特色生长的土壤,而并非直接制造特色。也就是说特色小镇,必须因产业而特,因产业而兴。

我们不妨来看看浙江省省长李强的特色小镇发展理念,或许对西安特色小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

2、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

3、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

4、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唯有创新,才有特色。

西安的特色小镇之路,能走出多久、多远,或许只有在西安生存的我们,几年、十几年后能看到结果……

猜你喜欢

白鹿原西安小镇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扩展阅读
白鹿原民俗村
穿毛衣的小镇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