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2018-03-03高晓坤
摘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且部分大宗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国际挑战和现实困难。2016年,在经济新常态的走势之下,我国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仅让我们以科学的知识来认识农业发展的难题,同时也为我國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经济新常态;结构性调整;产业融合
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态势明显,2015年底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位列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已然跨入经济大国的行列。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又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当前,这些挑战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经济换挡,增长速度下行;经济结构失衡,亟须调整;杠杆率较高,存在系统性风险;产能过剩,需要消化等。
从2005年前后开始,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出现了衰减的趋势。首先是“刘易斯”拐点显现,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其次是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和技术水平的提升速度减慢,生产效率降低。第三个趋势是投资回报递减规律已经显现,举例来说,金融危机后,实施了4万亿的投资和10万亿的贷款刺激计划,当时拉动GDP增长率4个百分点左右。第四个趋势是杠杆率迅速提高,根据麦肯锡研究院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杠杆率超过了200%的警戒线,达到了283%。从近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中的部分产业已渐渐显现出了“旧经济的疲态”。而像“互联网+”这样的新兴产业却运行得生机勃勃,为了应对这种日渐突出的经济结构分化的趋势,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调整经济结构,使各种要素达到最优配置,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质”和“量”,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现在的经济状态对症下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可以看做是供给侧的一个微观领域,也就是说其核心与供给侧一致,即从农产品供给入手,通过自身的调整,重组和优化生产要素,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实现农产品与消费的无缝对接。在数量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要保障质量的有效供给能够让广大消费者跟得上、看得见。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保证可靠的农业发展体系。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例如从粮食产量来看,从1978年到2014年的这36年中,总产量从30476.5万吨稳定增收至 60702.6万吨,这30226.1万吨的增长量可谓是举世无双;从农民收入来看,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从屈指可数的133.6元猛增至9892.0元,70多倍的增长不仅见证了我国农村脱贫速度的奇迹,同时也在农业发展方面向我们展示出蓬勃发展的讯号。在农业积极向好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审时度势,看到一些正在迎面而来的转折,这些转折正是深刻反映我国农业若干薄弱环节的重要节点。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粮食产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即使到现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仍然是年年增加,但这却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粮食自给。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也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局面,同时这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的存储量积聚。
我国农业发展方面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农产品质量及竞争力欠缺。从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我国各类农产品产量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其生产成本同样也在以一定比例上涨,致使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扬,这样就形成了与国际农产品之间的差距,降低了同等条件下的竞争力,导致国际农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致使我国国内自给的商品很难售出。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目的就是要解决国内粮食市场多重矛盾交织的新老问题。如某些农产品阶段性供给超过需求的特征明显,在农产品流通和加工转化有效产品方面服务不到位,粮食“去库存”的难题日渐突出,等等。以上尖锐的问题都足以说明我国粮食领域的突出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部分转化为结构性矛盾,改革刻不容缓。
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分析
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要使我国农业体系达到三个目标:第一是为了使农产品满足消费市场的需要,即用特定的手段与方法尽可能地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第二是通过改革加速农业转型升级,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农民有效收入;第三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但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增强,还能缓解我们的资源环境压力。
(一)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逐步提高农业人口素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不断积累农业人力资本,使广大农民接受技能培训,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重点是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新一代的农业人口,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本领。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现代农业劳动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大力推动科技和制度创新
我国农业体系还需注入两种新鲜血液:第一要素是科学技术,也就是说我国农业的后期发展需要依靠科技来提升其质量和效益;第二要素就是制度创新,即通过完善和革新制度因素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更具组织化、效率化。
(三)提高粮食产能,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抓住最好的时机尽快将我们的农产品从一定的区域推广出去,同时还要看到生产模式上的不足,学习引入外国先进的经验,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整合资源,将市场规模扩大,品牌声誉做响,只有这样我们在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上才能拥有主动权,使其更贴近市场需求,才能在国际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当前,供给侧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农业土地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盘活农业用地,使农民通过土地产权的放活获得财产性收益,体现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所彰显的价值。广大的农村存在很多闲置的农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影响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保证城市土地收益情况下,从农村自身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两方面考虑,要加快土地流转,允许这些土地入市。
(五)推进产业融合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同时,挖掘、发挥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充实农业发展上的各项功能。发展农产品的质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促进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要保证两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同时带动新型农村的发展,为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增添动力。二是推行可行性政策,在满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结构改革。
参考文献:
[1]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J],中国总会计师,2015( 11).
[2]徐绍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N].经济日报,2016( 006).
[3]郑风田,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2期.
作者简介:高晓坤,男,河南安阳人,山西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