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8-03-03徐晖
摘要: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逐渐被激化放大,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这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黄冈市地理位置优越,面朝武漢,地处长江北岸,经济总量在近十几年有了飞速的增长,然而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也在逐渐恶化。本文主要选取了黄冈市2000-2015年的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建立了关于人均GDP和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废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得出了黄冈市经济发展处于“N”型环境库兹涅兹上升阶段的结论。此外,还选取包括人口总量、工业总产值在内的其他经济指标,将其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到影响黄冈市环境质量的其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针对黄冈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黄冈市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环境库兹涅茨
一、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机器生产的工业化时代,在生产效率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刺激下,发达国家过分掠夺自然资源,过分追求高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随着工业化在全球的不断拓展,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的进程被进一步加速,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虽然后期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着手治理环境,但是占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在走着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黄冈市经济发展概况
黄冈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面朝武汉,地处长江北岸的区位因素为黄冈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下面我将从黄冈市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中的拉动因素等角度对黄冈市的发展概况做出简要介绍,文中所用数据均来自于《黄冈年鉴》和《湖北年鉴》。
2.1黄冈市经济总量发展状况
1.黄冈市自2000年以来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而言较为乐观,GDP总量逐年递增,GDP增速在2003年以后基本上保持在9%以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创造了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黄冈市人均GDP也实现了较大的增长,从2000年至2015年上涨了将近6倍,更在2009年突破了10000元的大关。
2.黄冈市经济发展虽整体态势良好,但仍然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GDP增长率和对湖北省GDP的贡献率上面。
首先从黄冈的GDP增长率来看,大体上呈现先增后降的这个趋势,增速自2001年的6.9%逐渐攀升至2009年的15%,而近几年则呈现了从15%下降到2015年8.9%的趋势。这种趋势和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率趋势大体上是相同的,虽然黄冈目前的GDP增速仍然高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速,但是这样的经济下行压力对于黄冈发展的前景来看还是堪忧的。
其次从黄冈市和湖北省GDP的对比来看,黄冈市与湖北省GDP之间差距的扩大,这表明黄冈市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在逐渐的下降,据测算,黄冈市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7.5%下降到2015年的5.4%,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冈市的发展水平低于全省的整体发展水平,经济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
2.2黄冈市产业结构状况
黄冈市的产业结构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呈现出较大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其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差距不大,且存在一定的波动,经济发展缺乏重点产业(2000-2004年统计口径不一致,此处分析将其忽略考虑)。其主要特点如下:
其一是黄冈市的第一产业对全市总的GDP贡献率远远高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湖北省2015年第一产业贡献率为11.61%),从2000年至今一直在25%左右波动,甚至在2005年到2009年一度超过30%。而我国一直贯彻执行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与方针,全国的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黄冈地区却一直居高不下,在我看来一方面在于其处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全市总面积中,平原占12.2%,岗地占10.3%,丘陵占43.3%,山地占34.2%,导致城市化和工业化难以拓展,非平原地区的民众还是以农业种植为主;另一方面则在于黄冈地区积极引进伊利奶业,大力发展畜牧业,这对当地的农业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二是黄冈市的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增加比例相对来说不多,只从29%增加到了37%,并且呈现出波动性。但是考虑黄冈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一定的预估,黄冈市的第三产业未来发展应该具有较为良好的势头,对GDP的贡献率也会随之有一定的增长。
其三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整体比例不甚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较低,同时第二、第三产业相比较于第一产业而言缺少绝对的优势,没有达到我国对于经济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协同拉动的和谐局面,反而呈现出一种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优劣势不明显,没有重点产业的现象,容易使得未来的发展缺乏重点方向和重点突破口。
三、黄冈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
3.1 指标的选取
常用的表征环境质量的指标类型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染物排放浓度、污染物排放密度等。总量控制考虑了环境容量因素,明确了净化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资源的有限性,能够对污染源进行整体控制。而且本文主要研究黄冈市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同时黄冈市的工业对GDP的贡献也大于其他两个产业,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统计数据来表明黄冈市的环境质量,这其中也考虑到废气的种类较多,便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对黄冈空气质量影响第二大、与工业关联度最高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废气排放量。环境指标时间序列来自于2000-2015年的《黄冈年鉴》和《湖北年鉴》等资料。
3.2黄冈市工业二氧化硫EKC曲线拟合模型设计
本节选取黄冈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因变量(Y),人均GDP作为自变量(X),分别选取二次、三次、对数模型,利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进行曲线拟合,并从中选取最优模型作为最终结果。
在国内外文献中,常用的EKC曲线模型有多种形式。此处仅对以下三种简化的模型进行分析。
二次模型:
三次模型:
对数模型:
借助SPSS统计分析工具,运用以上模型进行曲线回归,其中各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以及统计学意义检验值如下表所示:
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三次模型的拟合优度0.790最大,因此选择三次模型作为最终拟合模型。因此黄冈市工业二氧化硫EKC曲线回归方程为 。拟合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一是黄冈市经济发展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不符合发达国家典型的倒“U”型EKC曲线,而是大体上呈现“N”型EKC,因此我们初步认为在处理黄冈市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时候,除了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关键还是在于找到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处理这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
二是黄冈市经济发展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在“N”型曲线的上升处而且工业二氧化硫的增幅明显,工业废气污染处于加剧趋势。我们可以对此作出合理预计,随着黄冈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会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而存在这样的人均GDP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EKC曲线的主要原因在于黄冈市在不断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主要引进的产业是化工医疗,机械电子等产业,本身污染较大;另一方面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管方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措施不到位,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4.1政策法规层面
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举,不能走发達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关键在于政策层面对绿色发展的坚持,制定符合黄冈市经济发展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之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
其次在于各类法律法规的完善,其一,健全排污许可审查机制,从而加大对黄冈市市内生产排污企业的监管,加重对违反规定的排污企业的惩罚力度。对排污企业征收按层次征收排污费用,一般超标实施罚款、严重超标实施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停止生产;其二,健全环境税征收制度,加大重污染企业的违规成本,从而促使其规范生产,减少排污。
4.2 政府层面
1.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审核与筛查。这个针对的主要两个环节,一个是政府在最初进行招商引资的时候,就要对企业的各种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拒绝重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入黄冈;另一个是在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严格遵照有关排污许可审查和环境税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合格的企业整改甚至关闭。
2.加大财政环保投入,落实环保资金去向。第一,黄冈市环保局可以结合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层次清晰、责任到位、监督有效的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切实的保障专款专用;第二,加大对生态环保试范基地和环保监管队伍能力建设的投入,保证治理污染投入增加比例相对不低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幅度;第三,建立污染治理的融资体系,探寻多种融资投资渠道;第四,必须对污染治理专项费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及后续管理,使其透明化,增加政府相关环保部门的公信力,这样才能形成环境治理融资的长效机制。
3.加强环保宣传,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政府可以加强和新闻媒体的联系,制作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片、海报等,将环境保护逐渐深入民众的心中。
4.3企业层面
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包括生产设备和污染处理设备,从而一方面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间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讲自身所产的三废进行有效处理,达到标准以后进行排放。
4.4公众层面
1.提高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环保。这个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低碳出行,优先选择更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等。
2.积极举报反馈有关重污染企业的信息,实现全民监督共管的环境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239-246.
[2]王瑞玲,陈印军.我国“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42-47.
作者简介:徐晖(1997.11-)女,浙江省衢州市人,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