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何以转化为文化产业
2018-03-03高红梅
高红梅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力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高效转化,发掘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然而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处于低端发展的状态,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和影响力不足,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任重道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性质、结构、形式、数量等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作为重要内容被提出,这显示出文化资源以产业模式进行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产业具有诸多优势: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使文化资源价值变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提升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政府、企业等相关主体应多方共举,力求以最高效的模式发掘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力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高效转化,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整合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
整合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前提是对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有序的产业化开发。这就要求我们对本区域文化资源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按照不同的文化类型对文化资源进行归类、分析和评估。例如可依照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依照内容划分为器物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和信息文化资源等;依据性质划分为历史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只有对本区域的文化资源有清晰认知,进而科学评估其品质、效用、价值、发展前景等本质属性,才能依据不同评估结果选择不同文化资源适宜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由于文化资源本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其向文化产业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晰地知道:哪些资源可以在保护的基础上兼顾开发,哪些资源只能妥善保护而禁止开发,哪些文化资源因其发展力弱、发展环境差而应限制开发,哪些资源具有丰富的市场前景而应该重点开发。根据不同文化资源的评估结果,企业再行制定不同的开发规模、速度、路径等科学高效的转化方案。
实施人才战略,激发文化创意。资源并不能天然转化为产业,而是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实现,这就涉及到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的创意和创新问题。文化资源产业化应以引导消费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通过创新和创意展现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升华消费者的观感体验。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应遵循市场导向,注重消费者需求,结合本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规划好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为此,文化企业应该积极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等展开合作,以人才促进创意,以创意引导消费。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注重對人才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的培养。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需要预先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信息进行调查、搜集、分析、整合,这有赖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文化企业、政府等主体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更好地吸引人才,激发其创意,如此方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
推进文化产品高端化发展,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技术创新,推进文化产品高端化发展。通常来说,越是高端的文化产品,其内涵就越丰富,其蕴含和能够创造的价值就越大,满足精神需求的能力也就越强。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提升其附加价值,走文化产品高端化发展路线。
文化产品的高端化发展不仅要靠技术支撑,也要靠政府和文化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投入力度,科学评估投资收益比,致力于提升文化产业价值。技术的投入需要多方条件的支持,不仅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也需要足够的资金、科学的运营机制和有效的外部政策。文化企业一方面要培养和吸引人才,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实施地方性财税制度、注册制度、土地制度等,对文化企业立项的文化项目给予科学评估和有针对性的财政拨款支持,在企业注册审批、土地转让开发、技术创新奖励、吸引投资、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让文化企业敢于技术创新、乐于技术创新,让技术创新成果能够有效落实,转化为发展力和竞争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出高端化产品和构建高端化的产业格局,才能彰显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享受文化资源的最大红利。
广开渠道,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解决融资问题,在金融支持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努力开发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推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轻资产”信贷产品。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出企业版权质押信贷融资产品,既包括单一版权质押担保,也可以推出多个版权捆绑打包的集合质押金融产品,这既能够达到企业融资的目的,也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文化企业和项目的直接融资。对此,相关部门应适当调整文化企业融资的证券市场准入门槛,帮助和引导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IPO上市等途径融通资金,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例如在日本,文化企业会借助互联网金融,将电影项目放到互联网上,向社会潜在投资者公开项目相关信息,包括项目成本、预计收益和风险评估,由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公司给予担保,文化企业依托项目发起众筹来获取项目资金。在当前金融产业飞速发展、金融产品借助互联网技术全面创新的时期,文化企业融资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可以不拘一格,探索和尝试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模式。
(作者为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
【注:本文系内蒙古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71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
②谈国新、郝挺雷:《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路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③吕元白、侯俊军:《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约束及解决对策》,《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2期。
④高书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3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