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走形式”
2018-03-03李保强
李保强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生认识社会的“大课堂”。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枯燥乏味的“關卡”,以忽视的眼光待之,以应付的心态处之。因此,要强化指导力量、创设常态机制、激发实践热情,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形式主义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理论学成值得欣慰,实践历练更促人成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是理论见之于行动的务实环节。经历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枯燥乏味的“关卡”,以忽视的眼光待之,以应付的心态处之。
一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涉及专业技能训练、思想品质锤炼、问题解决锻炼、义工服务磨炼、创新创业操练等多个方面。但是,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尚缺乏深入认识,仅仅注重表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拉条幅、挥旗帜、拍照片”“盖章有效”的庸俗化和形式化活动。同时,一些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陷入“定调子”“审方案”“听汇报”的固化模式,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重形式、轻内容。
学校欠缺指导与反馈,致使现实与理想脱节。理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以科学合理的引领为支撑,使学生学以致用、获得充实体验。事实上,不少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却体现在口头和文本上,并未对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一些高校将“导师”异化为“领队”,甚至出现了“这次你去,下次我来”的轮流应付现象。不只如此,一些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安全、轻指导”“多监管、少反馈”,导致部分学生对主题盲目、流程陌生、问题困惑、报告茫然,社会实践活动易陷入“过程凭感觉、报告找百度、通过看公章”的形式主义泥淖,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更需要制度规约和条件保障。当下,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处于制度不到位、规定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条件不充分的状态之中,学生只能提交一份冠冕堂皇的书面实践报告,一些学生的报告甚至是拼凑或抄袭而成的。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分工负责的组织机构、密切配合的协作关系,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推进机制、多元督导评价机制、经费和基地开拓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从临时性、阶段性的“走形式”向持久化、常态化的“长见识”回归。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生认识社会的“大课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验证德行的基本依据,社会实践能够再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状况。健康高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锤炼大学生道德品质,而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形式主义行为不但有损大学生形象,还会颓化其品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空间,并以其特有的渗透性、灵活性、广泛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在身体力行中得到发展。
就初衷来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其加深对国情民意的认识,能够提升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兼具多重功能,可以说,“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追求和本质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学习,并于必要时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承担个人责任,就会充分地实现他在各方面的潜力”。服务和奉献是现代社会公民所追求的基本素质,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国大学生志愿者之所以能恪尽职守、大放异彩,正是因为他们亲身感悟和践行了社会责任,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列宁曾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还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就此而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可以借助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使学生洞察社会、体察生活,顺利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带给大学生自信、包容、开放的心理成长感受和联动、共享、双赢的社会发展体验,还为大学生开阔视野、磨砺才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强化指导力量、创设常态机制、激发实践热情,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
彰显学生特色,激发实践热情。一是要减轻学生的实践负担,在有效引导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支配实践活动时间。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内外实践安排,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引领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二是要借助榜样力量发挥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干劲。发挥优秀队伍或先进个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
优化工作队伍,充实指导力量。要确立一支负责任的组织管理队伍,成立由党委牵头,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宣传处等部门联合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小组,能够做到目标明确、统筹规划。同时,由校团委负责日常管理,各教学部门设立指导小组,由学院团委牵头,院党总支、辅导员、学生干部齐抓共管,力求人人参与。要培育一支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构建一支由团委干部、辅导员及实践基地专业技能人员组成的全方位、专业化队伍。通过讲座辅导和经验交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和激励制度,让教师主动随同学生深入实践一线,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要广泛吸纳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到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支持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创设常态机制,强化制度保障。第一,采用灵活的活动推进机制。不断改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程序,搞好社会实践活动的程序设计和具体安排,学校要跟进实践活动全过程,保证人员负责、时间充沛、设施齐备。此外,还应注意学生的专业、职业规划差异,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在不同学生身上发挥出不同的作用。第二,优化支撑条件,要具备充足的实践活动资金和稳定的实践基地。多措并举整合社会资源,借助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金。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基地选址和建设工作,逐步形成稳定的资金筹集和基地建设机制。第三,共建联动的督导评价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不同主体,其评价应由高校、实践单位、活动组织方等不同主体联合开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认真评鉴。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白文昊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美编/王梦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