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与实践

2018-03-03余文婷何裕宁

报刊荟萃(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管理

余文婷+何裕宁

摘 要:新时期,涌现大量毕业生流动党员。本文结合实践,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创新并做好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

关键词: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加强和创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既是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调查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站的数据,2015年全国市场主体(企业)数量超过7000万户,这些市场主体都是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流向地,而根据中组部最新的统计,同期全国共有基层组织436万个,其中基层党委20.9万个,总支部27.1万个,支部388.0万个。根据此次选取的景德镇陶瓷大学60名2015届毕业生流动党员为样本进行调查后发现,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泉州、佛山、广州等地为主,共有45名,占全部统计人数的75%,从所属单位性质看,主要分布在私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有47名,另有6名为待业考研,还有7名为自主创业。从组织生活上看,基本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完全靠这些流动党员的自身觉悟。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占比偏低、新兴领域党组织覆盖困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均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二、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的背景和环境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与社会各组织的对接及存在的不足

当前的毕业生党员去向众多,有的暂未就业,有的去了私有企业、外资企业这些党组织相对薄弱的地方。对于前者,虽然学生档案暂存学校或人才市场,但党员管理和组织关系已经介于模糊;对于后者,由于组织关系已经转出,即便流入地接收不到位,也无法触及,甚至很难当成流动党员,无法套用中组部的流动党员管理相关规定。因此,当前高校的这种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有一定的缺陷,虽然不能单纯的认为这是高校的责任,但作为党的重要思想基地,确有必要加以改进,承担起组织管理的重担。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产生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自主择业,毕业生去向丰富,分散程度較大,自然管理难度加大。二是经济社会的扩张,导致了党员管理力度的下滑,部分毕业生党员或被动、或主动的疏远了与组织的联系,甚至一些预备党员失去了转正的机会、党员的身份。三是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党组织管理协调不畅通,导致了流动党员产生后,不能严格按照中组部有关规定,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切实有效的担负起党员的跟踪管理和帮助协调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迫切性和困难

一是前面所述社会经济的变革扩张,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对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准确耦合;二是党员和组织的信息不对称,毕业生党员对自己的对口管理不明,主动寻求组织的意愿被削弱;三是技术手段落后,例如,毕业生流动党员依然按照传统的“填报、发证、盖章”等手段予以管理,没有高效、便捷的方式给予他们快速有效的组织生活保障,从而形成一个联系纽带。

三、创新举措实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

(一)构建全新的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体系

变被动为主动,改进现有管理方式,以积极方式做好毕业生党员管理的平稳对接。一是尝试在校党支部内设毕业生党员的管理部门,指定专人统一协调跟踪毕业生的党组织关系流出后的交接和落实;二是在现有的管理框架下,根据毕业生走向的统计数据,与毕业生主要流向地党组织建立必要的信息通道,定期交换党员信息;三是在即将毕业的党员学生中开设流动党员管理的党课,让他们理解领悟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与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的政策和方法;四是为毕业生流动党员举办或联络组织活动;五是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资料库。

(二)打造高校党员电子管理平台,对毕业生党员实现网络纵深化管理

一是对现有的高校党员档案信息系统实现升级改造,将全部毕业生党员的信息资料实现电子化。二是建立外部数据接口,与毕业生党员主要流入地党组织实现有关信息的共享,并争取扩大至全国,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对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的真实有效性予以跟踪。三是开放互联网接口,统一采集进入管理信息平台。四是利用管理平台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毕业生党员的流动轨迹,党组织建立情况进行清分比对、统计分析,找出真实存在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及其主要活动地,并根据所在地域进行集中或个别的帮助。

(三)利用新兴工具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社区

许多互联网工具,特别是微信、QQ、微博等,已经在当前的学生中普遍使用,利用这些工具建立高校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网络虚拟社区,可以延伸管理空间。一是在毕业生的网络社区中招募一些党性修养较好的党员群主,作为志愿者负担起流动党员的搜索、召集等职责。二是建立网上流动党支部(社区),高校要指定专人参与到这些社区中去,实时与党员学生互动交流。三是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在一些流动党员活动较多的地方采取租用阅览室、参观博物馆、革命教育基地等方式,将这些党员集中起来过好组织生活。

(四)实践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通过上述多项实践措施,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取得了积极的效应。一年来共举行线上线下党员活动60余次,推送教育信息、重要通知300余个,同学们的思想不但继续保持先进,还在与工作结合当中得到了升华。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单独改造自身的党员管理系统难度很大,效果较为有限。二是网上社区的管理还需强化,杜绝一些怀有恶意的人混入社区。三是线下组织活动的举办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概念,如经费谁来提供,内容谁来确定,都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参考文献:

[1]范丽蓉.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管理党员的思考.学理论,2012(7).

[2]姚英杰.给毕业生流动党员安一个“家”.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

作者简介:余文婷(1983—),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何裕宁(1962—),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毕业生管理
管理漫画
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系2021年优秀毕业生作品选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