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融合的作文教学创新
2018-03-03缪文连
缪文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所谓的“读写融合”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文本优势,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笔,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训练点,采取有效方法,开展练笔活动,积极探索读写结合方法,实现教育教学创新。
一、联系阅读内容,彰显习作丰富性
与学生作文水平密切相关的是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分析、内容理解和感悟。如果学生不能够感知文本内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致使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习作素材得不到填充。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情节曲折、故事性强,事例形象生动,内容富有感染性,教师要抓住文本内容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写作内容与文本阅读内容联系起来。从写作内容入手,训练学生习作能力。丰富多样的材料对学生习作有重要意义。将文本阅读内容与习作内容联系起来,更能凸显习作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在学习《端午日》时,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学习完文本内容后,教师启发道:“地域不同,节日的风俗不尽相同。在我国,节日众多,不仅有端午节,还有国庆节、春节、劳动节、中秋节等,你最喜欢什么节日,在这个节日中,什么节日最令你难以忘怀?”学生刚学完端午节的风俗,认知被激活,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有的学生选择了春节作为习作内容:“春节,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一家人要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还有的学生选择将劳动节作为自己的习作内容:“五一劳动节是为了表彰劳动者的贡献,在我们家里,劳动节要为辛苦一年的父母做一顿饭,让父母好好享受这一天……”学生阅读完文本内容后,教师给予点拨,学生思维被激活,开展习作活动。借助文本内容,丰富习作内容,读写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阅读教学的过程既包括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记忆,还包括灵活、恰当的运用语言。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感悟文本情感。同时,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丰富习作内容和素材,实现习作教学的高效化。
二、借助阅读想象,增加习作生动性
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文章中描绘的人物、景象、情节等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美文,尤其是写景类散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表述,想象文中描绘的场景、景物、情节。这样既丰富了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又能增加习作的生动性。
在学习《背影》时,教师让学生分析研读父亲攀上月台给我买橘子的场景。阅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深沉。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引导道:“生活中的某些细节更能展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父亲攀上月台买橘子的场景深深震撼着朱自清,让他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日常生活中,父母做过哪些事情,使你非常感动,让你读懂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纷纷回忆思考。有的学生叙写自己生病,父母精心呵护的场景;有的学生叙写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将习作内容叙写得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由直观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具备极强的模仿性,想象力也得到快速发展。教师要把握住学生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开展仿写活动,为写作教学提供广阔空间。
三、学习阅读结构,实现习作规范性
结构是文章内容组织安排的具体方式。如果将写作材料胡乱堆放在一起,必然会造成作文内容混乱,中心论点得不到凸显。要想实现作文的完整性、层次性、科学性,必须解决好结构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紧紧围绕中心内容,把习作材料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地组织起来。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厘清作者写作思路,对文本结构进行分析,学习文本结构安排。这样学生在进行习作时,材料安排才会更恰当、更合理,结构更加鲜明。
在学习《往事依依》时,教师对文本内容开展分析,引导学生厘清文本结构。教师分析道:“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和纽带,本文围绕题目回忆叙写了四件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如果让你回忆往事,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我会跟作者一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两件具体的事例,然后抒发感慨。”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写作思路被激活。接着教师出示习作题目,学生开始习作。
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初中阶段,教师要从阅读内容出发,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开展相关习作训练,使学生阅读思维和习作思维融为一体。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使习作更加形象、生动。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但学习了文本知识,掌握了文本结构,还增强了学习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滨江初级中学(2265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