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设计,打造语文个性化朗读课堂
2018-03-03刘怡
刘怡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无疑占据重要地位。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朗读为突破口,设计梯度化朗读教学,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让学生主动朗读,正确朗读。
一、正确朗读,夯实学生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語文教学要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掌握字词读音,进而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迅速识记字词,而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识记几个字词。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识记字词,这样才能夯实学生朗读的基础。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由话剧《茶馆》导入:“老舍先生不仅话剧写得好,散文也写得极好,对于济南,老舍先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文章。”在出示识字目标时,教师将重要的字词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简单、较难、难这三类。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需要学习的字词。有的学生说道:“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如果不把所有的字词都学会,文章读起来就不美了,所以我要把所有的词语都学会,虽然有些词语很难读,但我一定会尽力学会的。”有的学生说:“我选择简单的那一组,这一组里有‘响晴‘济南暖和‘安静等词语,这些词语看似简单,但却非常重要,我毫不费力地学会了这些词语,学完词语后,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我觉得简单多了。”字词的分类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流利朗读,提升学生能力
近年来,语文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民主化,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前提。在读得正确的基础上,朗读的第二梯度就是读得通顺、读得流利。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短句,也有一些长句。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文本的停顿,感受文本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订教学计划,让学生流利地朗读文本。
在学习《社戏》时,教师由露天电影导入:“在农村,夏天的时候,总会放露天电影,一堆人围坐在一起观赏,鲁迅小的时候,也喜欢跟一群小伙伴一起,但他们不是去看电影,而是看戏,让我们跟随着鲁迅一起去看看这精彩的大戏。”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学习赵庄的景色时,教师示范朗读。读完后,学生评价并模仿读。在朗读时,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提出不同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朗读,不添字,不漏字;在读准字音,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出停顿,做到流利朗读。有的学生说:“以我现在的朗读水平,我只要正确的朗读课文就可以了,读准字音。”还有的学生说:“我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我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停顿,做到正确、流利。”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性的朗读,学生纷纷踊跃朗读。朗读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的朗读兴趣被激活,朗读能力得到提升。
三、情感朗读,彰显学生个性
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章作品意蕴、情感丰富。初中阶段,学生对文本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情感,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谈话导入:“假如在你面前放着金钱和亲情两样东西,你会选择哪一样?”学生讨论交流,进入学习状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感知人物形象。在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教师说道:“你认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句话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寻找句子分析并朗读。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一句体现了母亲怕花钱、吝啬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读这句话时,我重读了‘用不着、惯坏了这几个词,这样更能体现出母亲的性格特点。”还有的学生说:“我不这样认为,母亲是怕花钱,可是这也体现了她会过日子,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句子。对同一句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性,在朗读的基础上凸显学生个性。
初中阶段,学生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梯度化教学。朗读教学中的梯度化教学是一个量化、渐进的过程。这样的梯度化朗读训练,既能夯实学生学习的基础,还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前黄实验学校(213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