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境: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方法
2018-03-03李育莲
李育莲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纷纷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教师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文本的细读,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的方法,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一、朗诵阅读文本,获得初步感知
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在讲解文本内容时都会先让学生进行全文浏览,形成一个整体的感知;或是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文本,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或是大声朗读与小声细读、默念等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朗读方式的技巧,这样有利于增强代入感,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和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文本的朗诵,指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获得初步的感知。
例如,教师在讲解《囚绿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诵。这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绿色生命”的喜爱、留恋甚至占有之情,从而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形成初步的感知。有了这个初步的感知之后,学生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情感共鸣,情感的代入加深,此时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开始细读文本,思考问题。
如文章开头,作者为何要选择一个简陋的房间作为居室?要求学生充滿感情地阅读5~12自然段,此时作者将“绿”囚在自己房间中,这是文章中作者情感发酵的高潮阶段,大致浏览后,学生也能体会作者对绿的赞美、喜爱之情。然而作者最终却将“绿”释放了,此时作者内心是什么样的情感?他的状态如何?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便是整篇文章的线索所在;通过文本细读,学生也一定能够体会到常春藤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
二、联系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思考
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知识的思考与质疑应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脉络,并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语言信息,以历史生活实际为参照,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引起思维的碰撞,形成不同于文本思维方式的内容和观点,然后在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中推进文本阅读的细化和深入。
例如,在《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要联系历史实际,根据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剖析、解读文章的主旨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是一篇具有深沉历史情感的文章,需要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去解读、去感知,从作者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历史的深沉与苍凉。但在阅读的过程中,需同时提出疑问、亮出自己的观点。如思考“废墟的召唤”写了怎样的一个废墟?召唤的是什么?联系课文与历史实际,原来这是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尊重的“废墟”,它召唤的是一种积极改革、废旧更新、寻求新的发展和建设的时代精神。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作者与年轻人的对话是真实的吗?有何作用?
联系全文,可以知道这些对话其实是作者虚构的,但却反映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她对年轻的一代寄予了丰厚的希望,期许他们能够在时代大变革中积极参与、奉献力量与智慧。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质疑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情便能很好地与文章情感融合在
一起,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文本深刻的内涵和精神。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有效交流展示,丰富学生阅读情感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之后,若是及时与身边的同学进行展示与交流,将更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在交流中学生将自主学习的成果、阅读的方式等拿出来相互借鉴与学习,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够分享学生的阅读方式和技巧,促进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例如,以《百合花》的教学为例,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细节描写,如“通讯员”与作者之间保持一段距离的细节描写;又如“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这些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位腼腆、羞涩、局促的年轻战士的形象,学生在阅读这些时,脑海中一定浮现出相应的情景,心里肯定和作者有着相同的感受。但阅读到文本后面的内容时,又会从阵地后方的抢救、包扎伤员的工作中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战士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
阅读至此,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情感交流,此时学生心里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和复杂的情感想要与他人分享,从而形成有效的阅读讨论氛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朗诵阅读文本、联系历史现实、有效交流展示等方法,能够使文本细读过程更加丰富多彩,让师生享受更多的知识获得感。接下来,必须认真观察、不断探索,积极尝试,才能掌握更多的方法手段,让文本细读越来越多姿多彩。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仁东
镇第二初级中学(53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