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教学策略研究
2018-03-03倪健
倪健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及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在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开拓性,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教师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
1.树立多元解读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过程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和语文能力的着力抓手和手段,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开展有效阅读教学活动,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其中对于多元解读就要有个清晰的定位,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運用多元解读教学方法,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
2.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情展开,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同时由于处于青春期,很容易出现偏激,而且由于生活阅历尚浅,还未形成圈点勾画等阅读习惯,因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有限的。
3.深入研读文本
教师要带领学生赏析文本,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自身就必须先深入精确解读文本,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立足文本本身。文章体裁不同,教学方法就存在着区别,文学文本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允许读者理解的差异性,适合多元解读,但是有些文本就不适合。例如,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对于文中的数字是准确介绍桥的具体情况,不需要多元解读,也无法多元解读。第二,借助外来材料。文中呈现的信息和教师的知识存储都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对所有文本都能精确理解,因而,教师须要通过查阅书籍、收集网络资料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多元解读
1.创设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摆脱其厌读的消极心理。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导入,运用问题设疑法、设置悬念法、演示实验法以及多媒体导入法等。比如,教师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造背后的趣闻轶事等,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比如,学习《苏州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先展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激发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进入文本,去感受苏州园林富有创意的艺术美。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读出自我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感情地读以及有重点地读。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的时候,教师应该明确文中多元解读的重点是父亲深沉的“背影”,因而,应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刻画父亲背影的段落,从而感悟伟大的父爱。
3.营造良好阅读环境,促进学生多元解读
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互动、教师点拨等方法促进学生多元解读。巧设疑问,增强互动。教师通过设立充满趣味的问题,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创设生活化情境。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熟悉感,更好地解读文本;用多媒体巧设情境。比如,在学习《冰心诗四首》中的《纸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音频或者视频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文章意象的理解,体会到文章的思母之情;创设实践表演情境。比如,学习《背影》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感受到作品中无私、深沉的父爱。
三、运用策略,提升多元解读能力
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教师制定不同的解读重点。具体来讲,第一,教师应该选用科学的信息筛选策略。在阅读的时候,引导学生筛选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段落。文学作品中的意等都蕴含在作品的关键字词句中,因此,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能力。第二,善于推理。比如,阐述推理、想象推理和比较推理等。以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为例,对于文章结尾处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孔乙己是否死亡的问题,教师可以将此问题抛给学生,从文中关键字词句进行合理推理,得出自己的答案。第三,逆向、质疑式解读。运用这个策略,学生可以重点抓住文中题目,作品矛盾冲突处,以及中心词,展开逆向思维,提出质疑问题,由此进行多元解读文本,提升多元解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提升学生的多元解读能力,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随着对多元解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悦来初级中学(226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