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籍会走向灭亡吗
2018-03-03姜凯文
姜凯文,17岁,就读于长春市二实验中学,性格友善,好奇心强,乐于助人。爱好阅读、打篮球、看电影、学英语、旅游。在校成绩优异,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良好。期望在放假期间去更多地方。目前短期的目标是努力学习,争取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远期目标是在大学充实自己,获得实习经历或得奖学金,能够到国外留学。
纸质书籍会走向灭亡吗
吉林长春第二实验中学 姜凯文
尼尔·波兹曼曾在他的《娱乐至死》中谈及人类将成为娱乐的附庸,直至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赫胥黎与乔治·奥威尔也都关于未来做出了预言,但波兹曼提出将要实现的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而非奥威尔的《1984》。
在二十一世纪以前,有相当一段时间,纸质书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人们也从阅读中获取礼仪与修养,领略别人的思想,感受异国的风情。而这一切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似乎显得脆弱不堪。相同的时间里,我们可能会读一页书,而在手机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而知乎上的那些“大V”们的无所不知似乎也在象征着如今知识的碎片化。
前一秒,我们看到了某地发生了天灾人祸,感受到了短暂的心痛与思索;后一秒,轻按遥控器便跳入了肯德基与麦当劳“天天都幸福”的甜蜜广告中,毫无生涩之感。仿佛出现在电视中的事情与自己并无关联——那只是别人的事罢了。电视与手机(像极了《美丽新世界》中的苏摩)这样强力的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持续地娱乐与不思考,同时却也注定了一切事物为了让人们愿意接受,无不屈服于娱乐业的威力下。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说过:“人是一棵會思考的芦苇。”卢梭也曾言:“人是宇宙中最脆弱的存在,随便一点力量就能够轻易摧毁我们,但人因为思想而高贵。”他们的言论无不证实着思考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没有了思考的力量,人类便很可能变为一个物种而非“人类”。但我们如今却在一步步地丧失着思考的能力,专心沉溺于那种廉价的快乐。
“垃圾电影的存在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冯小刚的即兴感慨在我看来不无道理。人们专注力的丧失正把我们推向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电影的短化、快帧化与已经被无情地抛弃在历史的洪流中的蒙太奇与长达数分钟的细腻的景物肖像刻画,正无形地隐喻着“注意力与思维链的匮乏”与“短心流”的形成。
但是最后,纸质书籍会走向灭亡吗?我认为这是断然不会的。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纸质书籍的时候,纸质书籍便很可能会以一种信仰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信仰的力量是我们所无法估计的。不论娱乐产业有多么发达,我深信,终有一批人会坚守着人类精神的殿堂,高举思想的火炬,手捧一本厚重的书籍,静静地守望着这个世界,淡看潮起潮落,静观云卷云舒,享受着心灵的滋润与歆享……
科技在变,不忘初心
吉林长春第二实验中学 姜凯文
尼采曾言: “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如今,每个人都像是被网络信息所裹挟的木偶,在这个物质技术极度丰富的社会中,麻木地生存着,贪婪地呼吸着。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着,但有些东西我们要有所保留,那就是我们的初心。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边走路边用手指灵活地拨动着那块寸尺见方的金属板的人们。技术带来的改变早已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许,你觉得科技的进步带给了人们便利与欢愉。诚然,这不可否认,可是当你看到即便是在图书馆中,大半的人都在手机上挥洒自己的光阴,甚至还有人坐在图书馆里看电子书,这实在是太有讽刺意味了。是的,当一项科技使得人们可以忘却自己的初心,我们无异于是它的奴隶。
当我们突发奇想地想要写一封书信时竟忘记了写信的格式,当我们想要脱离碎片化的信息网络而去读一本好书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耐不住性子,去用一个小时或更少的时间持续地做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仿佛用各种高科技的手段节省了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又用到哪里了?人们甚至连静静地坐着空想几分钟也做不到。究竟是我们在运用科技,还是科技在绑架我们?
科技在变,不忘初心。
当我们疲于网络社交与虚幻游戏,不妨寻三两好友,坐在一起来一场倾心的交谈,畅所欲言,而不是屏幕外的你泪流满面,屏幕内你却还在故作开朗地说着“我不在乎”的虚伪。
(指导教师:于凤霞/编辑:彭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