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是史上最爱辞职的一代人
2018-03-03F小姐
F小姐
自从去年 7 月辞职以来,我真是切身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绿色小轿车效应”。朋友圈里一波一波接連辞职的就不说了,连出来旅游住个青年旅舍都能遇到同道中人。到底是我体质太奇葩,还是因为我们第一批 90 后已经荣升“全中国最爱辞职的一群人”?
凭我对身边这些同龄人的观察和了解,我觉得我们这群人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高度关注自身情绪,而且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谷。暂且不论这点是好是坏,我只能说每一代人的性格一定会忠实于他们所成长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刚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当时全国被两股潮流席卷,一个是公务员纷纷扔掉铁饭碗的“下海潮”,另一个是国有单位职工不幸被抢走铁饭碗的“下岗潮”。这两股潮流实际上把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都改变了。或许曾经的“中国梦”是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但是90年代之后人们突然切身意识到:一辈子守着一个碗,格局太小了!盯着锅里的才是聪明人!“锅”是什么?说穿了是人们心里的贪欲和幻觉,是经济发展之后人们对“未知”的美好想象,是中国人新的安全感来源:我们总能换到更好的,我们不是没有选择!
选择一多,人内心就不免被撩拨出一些有的没的,就会开始焦虑:我现在吃到的这口是不是最好的?锅里有没有更好吃的?于是大家就在这样的情绪推动之下求变。
这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好,商品越来越丰富,机会越来越多。“锅”已经变得无限大,成为了一片充满可能性的海洋。90 后活在海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就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担心自己要是待在原地会分分钟损失几个亿,所以就不得不游来游去,游向心目中那个水草最丰美的地方。
感觉不对就撤,我们这代真的是靠这种“排除法”活着的。其实对任何事都是,也不只是在职场这样。因为选择太多,我们很少会规劝自己“耐心磨合”、“凡事要忍”,我们更愿意相信“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命中注定”。
我们没受过什么委屈,所以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自我催眠:确信自己永远都配得上更好的,确信自己永远值得“被世界温柔相待”。每当这种“确信”受到挑战,内心的不快乐就累积一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用行动上的“撤退”来安抚情绪。
情绪化的性格,遇上动荡的创业大潮,催生出一大批辞职的 90 后。
至于辞职后干什么,在我认识的人中,有的换到了符合预期的新工作,在新公司待了下来;有的重新回到学校,决定攻克一个专业上的新台阶;有的干脆自己创业当老板,只找和自己背景类似合作顺畅的伙伴;也有的像我这样,裸辞得非常彻底,辞了之后先去游山玩水一阵子,弥补弥补在职场的精神损失,心情好了再考虑下一步怎么走。
我辞职到现在已经“空窗”半年多。有的时候是自由撰稿人,有的时候是播客制作人。收入当然没有工作的时候高,而且很不稳定,但反正还够我花,于是也就维持着这样一种“半赋闲半 slash”的生活。跟一些朋友交换近况,他们感叹我的日子过得太爽,我心想,也许未来某一天大部分人类的工作方式都会是这样。
元旦时一个朋友问我新年目标是什么,我脱口而出:坚持住不去找工作,想办法在不上班的前提下,让收入更高一点、更稳定一点。毕竟都破釜沉舟辞职了,不探索些新的想法,实在很对不起自己。
我们粤语里面有个俗语,叫“仔大仔世界”,放到这篇文章的语境来翻译一下,就是: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儿,请各位前辈不用为 90 后担心。
(费发云摘自《中国新闻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