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工智能产业“挤泡沫”?
2018-03-03陈青青
本报记者 陈青青
从“刷脸”进站到声控智能家居,从无人超市到检测医学影像疾病……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中取得的进展使其近来更多落地到应用场景中。伴随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的发展,2017年人工智能产业呈爆发式增长,也吸引大量创投资本。不少行业代表表示,这在无形中带来了行业泡沫。今年或将有大批人工智能企业倒闭。
在近期的一次论坛上,主攻人工智能技术分支语音识别的科大讯飞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但人们应该同时保持审慎。他预测,今年会有一大批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倒闭。不过,整体上看,人工智能会大规模发展。就像当年互联网泡沫一样,站在2002年看是大泡沫,站在2014年看,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产业浪潮。不过,下一步人工智能将超过互联网,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
刘庆峰只是诸多认为人工智能将出现行业洗牌的企业家代表之一。在去年阿里巴巴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也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去泡沫化,”接下来更多与产业相结合。
“泡沫肯定是有的,而且这个泡沫已经不小了。”小i机器人总裁朱频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有不少人工智能的应用仅仅体现在PPT上。还有一些企业声称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有一些研究,但实际上只是将他人的技术拿过来进行了复制再包装。朱频频认为,一方面,由于目前中国对人工智能的政策导向较为明确,产业出现过热的现象是情理之中。另一方面,在每个行业快速发展时,的确需要资本大量注入才能促进行业更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现在对人工智能的概念过于热衷,一些非人工智能方向的服务和产品,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头衔”来吸引资本的青睐。
腾讯研究院去年发布的一篇行业报告称,消费级市场或许是近期人工智能爆发的重要场景。据统计,美国已有超过50家针对C端初创的人工智能企业,融资规模超过8亿人民币。截至去年6月底,美国拥有1078家人工智能企业,占全球同类型企业总数的41%。中国紧随其后,拥有592家。在对比中美两国的创业环境时,该报告指出,虽然美国的人工智能在存量市场上远超中国,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初创公司而言,中国的环境更加适合创业,投融资速度和获投率中国仍然更高一筹。报告称,在中国,人工智能项目的平均获投率为69%,美国为51%。因此,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缺少优质的项目。
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向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越来越多的技术已经走向开源,企业不再需要大量投入到研发或产品的设计中,而是将技术再包装。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这样的企业在2018年很难拿到第二轮融资。“投资人会对它们有更加理性的判断。”
在投资人看来,人工智能与存在刚需的行业相结合更容易产生比较持久的商业模式。元禾重元总经理姚骅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进展最快的行业中,安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姚骅预测,接下来,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行业的结合也会是增长较快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