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2018-03-03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二中学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二中学 陈 瑾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解析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
1.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二)解析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有很大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并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
问题一:你了解作者吗?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教师明确: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问题二:《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三)整体感知
问题一: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1.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2.教师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问题二: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交流、回答。
1.教师明确: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合作探究:
问题一: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选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问题二: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选派代表发言。
2.教师明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五)拓展延伸:
1.问题一: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发言。
2.教师明确: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进而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注重真正的格物致知。
问题二: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明确: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第一:对事物的客观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知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六、评价设计:
(一)掌握本课生字
彷徨( páng huǎng ) 肇( zhào ) 埋没( mò )嘹望( liao ) 授予( yu )
(二)理解本课重点词的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三)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