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生排球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8-03-03李勇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1137
□ 李勇(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7)
引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实施青少年活动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国民健康体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普通高校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可培养体育爱好,提升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学校通过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其良好体育氛围的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排球运动为隔网对抗项群,对抗程度适中、娱乐性强、合作性强,中国女排成绩卓著,在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等国际重大比赛中屡夺桂冠,女排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学生通过排球运动的参与,可提高其移动能力、预判能力,其柔韧性、灵敏性、爆发性也会得到显著增长;学生通过排球比赛的参与,能锻炼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团结协作的精神,传承并发扬中国女排优良传统,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现阶段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排球项目成为普通高校运动项目中的冷门项目,多数学生在排球运动的参与中屡次尝试未能达到既定目标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放弃对排球运动的选择与参与。文章通过对成都市普通高校学生排球运动参与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排球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形成的原因,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排球运动,为普通高校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建议。
1、普通高校学生排球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1.1、学生对排球运动缺乏正确理解
走访发现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正确理解,缺少对体育运动特别是体育课程的重视,以获得学分为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缺乏对体育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对排球知识知之甚少,认为排球运动技术要求高,触球手臂疼痛,且缺乏身高、弹跳力、爆发力,难以将球击打过球网;缺乏协调性、灵敏性难以掌握排球技术动作;在没有尝试排球运动之前,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否定参与排球运动的可能性,在排球运动过程中以消极的态度参与,造成学生在排球运动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
1.2、受排球运动技术特点的影响
排球运动具有触球时间短,球不能被接住或抛出,只能从身体的各个方向弹出等特点,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击球点、击球部位和采用正确的发力顺序,才能将球有效击打出,但学生在击球过程中害怕球落地而匆忙将球击打出,难以将球击打至预定位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完成教练或老师既定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完成整个技术动作而产生自我否定,通过反复练习未能达到既定效果而自暴自弃,认为其排球技术低人一等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1.3、受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排球为隔网对抗项群,球网高度男子2.43米,女子2.24米,以将球击打过球网,使球成功落入对方场区为胜利,在运动过程中,同一名队员不能连续击打排球两次,一个队伍必须在三次(三次之内)将排球击打过球网。由于受到排球运动特点和规则的限制,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爆发力、弹跳力、滞空能力才能将球有效击打过球网,只有具备一定的协调性、柔韧性,具备良好的空间感觉和预判意识才能有效控制球。普通高校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与排球运动专项素质存在一定差距,在运动过程中较难有效控制球,难以提升排球运动的兴趣,在多次参与排球运动后收效甚微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放弃参与排球运动。
1.4、受接触排球运动时间的影响
学生运动项目的接触时间越长,其对运动项目的掌握越系统,基本功越扎实,运动技术越全面。排球运动技术要求比较高,学生在短期内难以较快掌握排球发、垫、传、扣、拦等基本技术,普通高校学生大多初次接触排球运动,对排球知识知之甚少,加之普通高校学生好胜心强、求胜心切,在排球运动的参与中忽视对排球基本功的练习,造成在排球运动与比赛中难以控制球,较难体会排球运动的流畅性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1.5、受排球运动规则的影响
排球规则中对击球的性质做出严格规定,初学排球学生由于较难掌握排球技术导致控制球困难,难以在规定次数内将球击打过球网,学生在排球运动中难以体会到排球运动的流畅性,难以寻找到排球运动中的快乐元素,认为自己不适合参加排球运动或排球运动难以起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认为自身无论通过何种努力都难以体会排球运动流畅性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1.6、受排球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需要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排球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走访成都市普通高校发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较少采用学生选时间、选课程、选教师的三自主教学模式,而采用以行政班分组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讲授与训练内容大多为期末考试内容,教学设计单调,导致学生参与和学习排球运动的兴趣难以激发,所讲授内容缺乏深度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排球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学生难以掌握排球技战术动作要领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1.7、受场地器材的限制
良好的场地环境和较为舒适的器材能吸引普通高校学生的注意力,是运动项目普及与推广的重要保障,也为学生较快掌握技术,克服运动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提供了帮助。据走访调查,成都市普通高校排球场地设施简陋,运动器材质量较差,使学生排球运动兴趣减退,坚硬的场地和器材加重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恐惧心理,造成其排球技术难以得到提升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1.8、缺乏专业指导与实施途径
据走访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排球活动,但缺乏专业指导,学生难从课外活动的开展中了解排球竞赛规则,体会正规排球比赛的氛围,难以得到专业的技术指导,导致学生排球运动水平难以提升。学校较少开展排球比赛,缺乏实践平台,导致学生活动目的性降低,参与排球运动积极性受挫,学生难以找到提升与展现自身实力的平台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普通高校学生排球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干预措施
2.1、构建高校体育运动氛围
普通高校应构建全民参与体育,人人参与锻炼的体育氛围,树立努力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通过教职工活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提高校园师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升师生运动技能,使其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运动中全面提升师生身体素质;通过不同层次赛事的组织与开展,传播体育理念,为师生参与体育运动搭建平台,提升师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团结拼搏、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以此构建积极的体育运动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2、加大排球运动宣传推广力度
以中国女排为纽带,搜集中国女排比赛、训练等资料,通过社团活动月及知识讲坛的形式传播排球文化、排球运动及中国女排精神;通过各种趣味排球游戏的设计,让各层次水平的人参与体验排球运动,提升其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通过气排球、室内排球等排球联赛的开展,促进高校排球运动的全民参与,增加普通高校排球人口。
2.3、降低排球技术难度
针对排球运动过程中球飞行速度快,学生较难掌握排球技术要领等特点,可在运动过程中使用气排球、软式排球、公园排球等。由于此类排球体积较大、球体较轻、飞行速度较慢,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击打球和控制球,且容易克服来球时紧张而导致动作变型,学生能体会到排球运动过程中的流畅性,从而提升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有效消除排球运动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
2.4、优化教学方法解决排球技术重难点
针对排球技术重难点,可采用控制教学法、游戏法、专项训练法等方法分解排球技术重难点,提升排球技术。例如通过扣固定球巩固扣球助跑起跳、空中击球,把握正确的人球关系;通过传垫球游戏设计,突出传垫球技术要领,提升学生学习传垫球兴趣;通过反复对墙垫球、移动垫球、接发球等练习巩固提升垫击技术。
2.5、提高排球教学质量
排球教学不应以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学分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内容,也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排球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排球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难易结合;注重对学生排球课程学习掌握情况的分析,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升学生的排球技术与水平;通过课内比赛教学实验的开展,检验学生排球技战术掌握与运用情况,提升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以此提升排球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排球技战术水平。
2.6、完善场地设施服务
设立标准的排球场地,创建舒适的排球运动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排球运动氛围,构建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荣誉感、舒适感与满足感;提供舒适的排球场地与器材,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积极性,通过舒适器械的投入使用,减轻学生触球过程中的疼痛程度,降低学生运动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提升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有效消除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2.7、完善排球运动实施路径
通过排球专业教师参与学生课余排球活动的开展,完善学生排球知识体系建设,提升学生排球技战术水平。通过教师或教练的鼓励、批评、指点与鞭策,营造良好的排球运动氛围,提升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建立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宿感。学校、社团、省市排球协会通过举办排球社团活动月、学校排球联赛,高校排球联赛等,拓宽排球运动的实施途径,吸引高校排球参与人口,提升排球运动规模。
3、结语
高校排球运动具有营造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功效,但学生由于对排球运动缺乏正确理解,及受到排球运动技术与规则、校园排球组织与运作、排球运动场地与器材的影响,使其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通过对排球文化与运动的宣传与推广、完善排球运动服务体系与指导体系、拓宽排球运动种类、优化排球教学方法等,可有效消除学生参与排球运动习得性无助心理,促进排球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