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2018-03-03黎俊玲

关键词:内涵式特色时代

陈 聪,黎俊玲

(1.武汉理工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高等教育指明的新方向,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提升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内涵式发展”是与“外延式发展”相对的发展理念,指的是不单纯以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为发展要素,而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2],具有显著的特征,如规模适度、结构协调、质量提升等。内涵式发展并不意味着是对外延式发展的否定,而是更好、更协调、更全面的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能”。

(一)控制规模

规模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先决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增长到2016年的42.7%,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3],已经完成了规模的扩张,正在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正如内涵式发展并不意味着对外延式发展的否定一样,控制规模也并不是单纯地反对扩大规模。正是得益于规模的扩张,我国高等教育才能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进入新时代,从国家层面来讲,要稳定高等教育的规模,使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从局部来讲,各个省份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本区域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省份还要不断扩大省内高等教育规模,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高校来讲,要根据学科实力和硬件条件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不断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优化结构

结构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要素。“调整结构是高等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场革命。”[4]我国高等教育还在众多层面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国家来看,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就业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相矛盾;从区域来看,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区域内各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不尽平衡;从学校来看,片面追求“大而全”和“升格更名”,缺乏科学定位,导致原有优势与特色退化,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坚持合理定位,坚持有选择性地发展。

(三)提升质量

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型的时期,规模的扩张已经不是首要追求,质量提升迫在眉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只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才能促进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入高等教育强国的行列。要能够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长远需求,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要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际需求,归根结底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四)突出特色

特色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表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 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 依样画葫芦, 是不可能办成功的。”[5]党的领导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和本质特征,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的最大优势和特色。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转型的新时代,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即是鼓励我国高等教育以优势学科立足于世界;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更加重视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以专业(类)填报志愿,区域社会对于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都要求高校要放弃原有的“大而全”的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因校制宜地寻求自身特色,久久为功地发展优势专业,实现内涵式发展。

(五)注重公平

公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追求。人民对教育满不满意的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能不能感受到教育的公平。高等教育的公平包括机会公平和质量公平[6],机会公平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公平的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机会;质量公平是指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公民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接受的教育完全相同,而是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类型和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的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公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东西部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不同类型高校政府投入和办学水平相差较大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要解决质量不公平的问题,无论高校成立时间长短、学校规模大小,都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逻辑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需要我们从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三个层面来理解其现实逻辑。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无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这将表明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育的体系结构、教师素质、质量水平、制度建设能否迈出新的步伐[7]。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强国的崛起,都与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的政治民主和工业革命、德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经济强国地位的建立等, 无一不是以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支撑的”[8],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思想的题中之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孕育了新思想,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最重要的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意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7],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中可以看出,内涵式发展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新思想的题中之义。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矛盾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同样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从“双一流”公布的名单来看,北京市入选高校最多,有31所,而有12个省(自治区)都仅有1所高校入选,体现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近些年,中国大学在世界各大排行榜的排名和数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著名大学——清华、北大,仍然没有进入全球大学排名前20,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不充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于高水平教育的渴望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全面的矛盾,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与相对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矛盾”[9]。要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这都迫切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符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能够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扎实做好“四个服务”,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0]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是我们与西方大学的最本质区别,也是中国大学的最大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让人民享有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了中国大学的根基和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根本上回答了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使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者,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的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遵循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本保证在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一是要坚决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要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学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同时要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是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高校党组织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认真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不断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从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角度合理设置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切实承担起政治与业务“双带头”的责任,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高校师生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旗帜下。

三是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要牢牢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建好党的宣传工作队伍,宣传好党的基本理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反“四风”,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与师生面对面、心连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安心教学科研的环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构建主体明晰、责任明确、有机衔接的责任体系,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教育、专题教育、节点教育和警示教育等活动,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用好问责利器,持续做好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让清风正气成为教书育人的滋养。

(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塑造和培养学生价值观,这不仅是中国大学的特色,也是西方大学的宗旨。例如,1947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名为《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的报告书中指出:“普通教育应该给予学生能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正确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11]。我国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完成这个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

一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1]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是师德师风上的合格者,才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从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首先要制定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办法,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要强化师德监督与奖惩机制,严格实行高校师德“一票否决制”,切实做好师德规范、师德示范、师德防范;再次要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约束,完善课堂教学的责任机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站、橱窗等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平台,进一步加强理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其教材建设和讲授内容,努力使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真信真用;充分依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是要加强理论武装。要针对高校师生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培训,实现宣讲对象全覆盖,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师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要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和优质发展,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整合学科资源,设立研究机构和研究专项,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加强学理阐释和准确解读,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是要培育大学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能够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使大学文化能够承载文化传承创新、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具备国际张力。其次,要构筑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平台,凝练特色,打造和提升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全校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再次,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将大学文化建设具象到基层工作当中,促使大学文化建设能够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大学文化有支撑、有触感、有粘性。

五是要强化实践育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首先要提升实验、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科研训练,支持学生兴趣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第三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在素质拓展活动中促进身心成长,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双一流”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将其统称为“新发展理念”,并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对于指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发展理念注重科学性、协同性和联动性,对于回答“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课题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工程。

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高等教育也是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发展。一是要树立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在“双一流”建设框架下,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更加适合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要以学科为基础,整合相关资源,凝练优势方向,构建适合创新的教育研究平台;三是要突出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国家社会的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的现实需要为导向,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坚持协调发展。相较于之前的重点建设带来的身份固化问题,“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采取分级支持、动态支持和合力支持的措施,更加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发展,首先要兼顾重点突破与普遍提升之间的协调,既要加大对一流大学的支持力度,争取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又要推进全体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满足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需求;其次要兼顾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要重点推进高等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特色大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列;第三要兼顾高校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协调,注重交叉融合,形成学科组团,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第四要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协调,保持战略定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高等教育的绿色发展,是指要避免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良好的高等教育发展生态。一方面要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科设置规范,引导高校注重内功,挖掘特色,避免再度出现对于“大而全”和“更名”的追捧;另一方面要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发展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进人才薪酬、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发掘高校存量人才的内生动力,避免出现高校“抢人大战”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怪现象。

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坚持开放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高等教育要推进开放办学,更加承担起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一是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二是要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三是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四是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进“双一流”建设就是为了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一是要持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让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惠及每一个人;二是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三是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使全人类共享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

(四)坚持让人民满意,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2]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从国家层面上讲,要对各类高等教育合理定位,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一是要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财政投入,给予中西部地区高校更多支持,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二是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校企结合、产教融合,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三是要更加注重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适时统筹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完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区域布局;四是要制定鼓励性政策,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推动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差异化发展。

从高校层面上讲,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首先是要找准办学定位,聚焦学校办学特色,因校制宜地开展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系统谋划,要冷静观察、谋定后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其次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确保改革成效;第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改革方向,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落实大学章程和依法治校,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推动学校治理能力提升;第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尊重师生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内涵式特色时代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