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不变的真理
2018-03-03栏目主持陈祥森
栏目主持/陈祥森
■ 改革开放,化解风险和挑战
专栏小编:三位专家好,欢迎做客“深度”栏目。春节前夕我们做这一期谈话,首先想到的是通过这个栏目向读者致以戊戌年的祝福。接下来,有请三位专家先谈谈对2018年经济形势的看法。
把酒临风:2018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整体性复苏态势,在全球经济复苏、需求回暖、贸易增长的带动下,技术进步和革新带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经济体部分产品出口可能受到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影响。美联储加息和美国减税引起美元走强预期,可能会加重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和资金流出压力。部分资本市场不完善、金融系统较脆弱、管控能力较低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出现局部的金融动荡。
金玉其中:2018年我国经济将平稳运行,增速可能略有放缓,经济总量及增速难有波澜,但质量提升步伐加快。在经济动能的结构转变上,消费持续超过投资。随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新消费、新零售等领域蕴藏着大量机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产业内结构升级和行业集中度有了提升,并带来效率提升和强者恒强效应。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方面,创新型和技术领先型企业发展很快。我们可以看到从“互联网+”到数字经济,是在行业发展方式、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市场交互等方面全维度的升级。因而,经济增长动能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业增长未来是一个新的机会。高质、高效、精准、创新型的服务业可能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未来在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科技、技术引领等方面,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会有较好的发展机会。
夜雨观澜:未来的经济政策将不再单纯以GDP增长为目标,而是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财政政策上讲,我国将积极实施税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力度,减轻实体经济税费负担。在宏观税收上,逐渐降低间接税比重,增加直接税比重,增强税收弹性,提升税收对经济的调节能力。在税制设置上,进一步减少增值税分档,降低增值税率、企业所得税率和消费税率等,探索个人综合所得税改革。在降费措施上,兼并或取消名目繁杂的各类企业收费项目,征收环保税之后即可取消环境污染处罚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地用能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综合成本。
专栏小编:2018年全球经济有望继续复苏,那么世界经济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对我国出口的利好因素,当然还有不利因素。在你们看来,对我国来讲有哪些不利因素呢?
夜雨观澜:2018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仍可能对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和货币汇率带来冲击。伴随着美联储加息缩表,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央行也相继跟进,未来欧洲央行也会考虑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意味着危机后持续近十年的全球性宽松流动性环境将发生逆转,未来全球资本流动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美元及美国经济的走强有可能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中国就会面临资本持续流出和人民币贬值压力。中国央行为应对汇率贬值压力可能会被动提高利率水平,这会给国内资本市场及房地产市场带来较大压力。
金玉其中: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带来负面影响。2017年8月 18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启动的所谓特别301调查,按程序其结果可能于2018年上半年见分晓,届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露出狰狞的面目。去年特朗普访问中国签了2535亿美元大单,转过脸便宣布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近日特朗普又批准对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和洗衣机征收保护性关税。可以预料,未来中美贸易摩擦有可能显著上升,可能会打一场一定烈度的贸易战。这样会对我国出口带来负面压力,而近两年来出口增速回暖是我国经济增速回升的主要动力之一,出口受挫可能使经济增速再次承压。
把酒临风:美国减税政策已经落地,美国大幅度减税可能打破中美两国企业竞争力平衡。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减税潮流,美国是领头羊,美国税改方案主要集中于降低企业税率、减少个人税负、增加海外税收三个方面。美国大幅度减税几乎对所有与美国有经贸投资往来的国家都会带来影响,一方面,可能会打破中美两国企业竞争力平衡;另一方面则会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尤其是对我国产生较大压力,因为中国是长期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资本回流美国可能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展开,尤其是增量的影响会相对较大。对此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积极稳妥地应对。
专栏小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针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预测指出,亚洲强有力的消费和投资及好于预期的外部需求等因素推动了经济增长的回升。与此同时,由于目前仍然面临种种风险,包括中国的信贷快速增长、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将使各经济体政策制定者继续加快改革步伐。
金玉其中:亚洲经济增长势头保持强劲,该地区的利好因素为实施各项结构性改革和解决各种脆弱性问题提供了机遇。目前,亚洲的金融形势也较为有利,这得益于2017年上半年资本的大规模流入。不过,亚洲经济增长强劲但并不均衡,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总体回升可归因于中国、日本、韩国及东盟各国经济增长强于预期,这帮助抵消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增长前景的减弱。特别是中国,作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2018年的经济增长有望达到6.5%。中国具备在未来3年至5年维持强劲经济增长的潜力。
把酒临风:亚洲经济增长未来所面对的风险与挑战并存。从积极方面看,受益于信心增强和更有利的市场条件,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日本的周期性复苏可能会比预期更为强劲和持久。然而,全球金融环境突然收紧可能引发破坏性的资本外流,这尤其会影响到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削弱其增长前景。亚洲经济体由于其贸易开放度和与全球价值链的融合,特别容易受到保护主义的影响,若全球转向实行内向型政策,就可能抑制亚洲的出口并减少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
专栏小编:尽管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加强,但中国改革开放不会改变,中国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但相应的是外部风险也会加大。对此,三位专家是怎样看的?
金玉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夜雨观澜:对于外部的风险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比如,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力度和节奏,必然影响资金跨境流动。这对其他国家是一个非常大的外部风险。我们必须着重消除已知的国内经济金融风险点,以便留有风险承受余力,去应对进一步开放中的外部风险冲击。尽管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壮大了,辐射力、影响力增强了,但依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交叉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加大,金融体系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 改革开放,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专栏小编: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要求。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分享给读者?
金玉其中:谈论高质量发展就要从效率、产业结构等方面看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我们看到,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差二三十个百分点,源头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不少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这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夜雨观澜: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面临着深层次的经济调整,这个调整给我们提供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分工的重要机遇。从近年情况看,美国积极推动再工业化,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其他发达国家也在进行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产业制高点和科技制高点的行动,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推动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一切都表明,经济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把酒临风:现在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现在必须也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需求方面看,以往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境外需求和国内投资需求高涨带动的。然而,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一直艰难曲折,国际贸易更是多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国内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也处在调整减速期,大量低端产能又不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因而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小编:我国改革开放 40年了,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那么,我们要为这样的高质量发展创造哪些有利条件?
金玉其中:推进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供给侧,使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创新驱动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以创新推进供给质量与效率提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我国供给体系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国内产品供给和消费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必须增强经济供给侧的创新驱动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把酒临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的2018年,减税降费无疑仍将是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条件。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8年重点工作部署时明确,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我看到媒体上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停征排污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打响了今年减税降费的“第一枪”。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新一轮的减税降费也已经启动相关政策继续减轻企业负担。陕西在降低税费负担、支持多渠道融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政策,政策连续执行3年,真正为企业减负。上海提出预期目标,到2020年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望进一步降到个位数。广东在2018年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提出新的降成本措施,大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支持制造业优化升级。
专栏小编:减税降费能够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得到重点减税倾斜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当然,除了落实好减税政策之外,进一步抓好“放管服”的改革,把政府改革带来的变化传导给企业,才能促进企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推不动 梅逢春
夜雨观澜:的确是这样。当前我国企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从企业情况来看,一是成本过高,包括税费、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用能、物流成本等;二是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障碍依然存在,“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仍然存在,石油、通讯等领域社会资本难以进入;三是产权保护政策尚未得到很好地落实,一些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因此我们寄希望于“放管服”的改革来改变这些状况。
专栏小编: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推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对此三位专家有何考量?
金玉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去一降一补”到“破、立、降”,内容有了很大改变,这也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在我们看到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不佳,原因是政府对低效率企业和衰落的产业进行补贴,这造成了低效率企业甚至“僵尸企业”的产出份额过高,而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投资相应减少,所以要进行“破、立、降”。破是要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立是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降是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把酒临风:中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尚有巨大差距,资源配置的市场体制和制度也不尽成熟,存在着各种扭曲。但是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后发优势,在体制改革、管理效率提高、新技术应用等诸多领域中,有大量的空间来改善微观生产效率。
专栏小编:提高发展质量就是提高增长的质量,就是靠效率提高来推动发展,来支撑增长,而效率怎么才能提高呢?其实说到底就要靠改革。对此,三位专家有何看法?
夜雨观澜:在中国 40年的改革开放道路上,出现了很多理论,出台了很多政策,当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实,我认为根本的一条就是:改革开放是不变的真理,只有把改革开放坚持下去中国才能有发展。然而,能把改革坚持下来并不容易,比如说,推行负面清单制度,真实情况是该制度目前推行的程度还是很低的。吴敬琏先生曾撰文指出,现行体制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要求还很远,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也呈现出一种缺乏规则和权力多方干预的“原始”状态。在这种体制下,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矛盾也逐渐积累。严峻的现实表明,只有尽快重启改革议程,实质性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才是中国唯一可能的出路。我认为,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接下来的深化改革将是一场重头戏。
金玉其中:过去 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譬如在对外开放上,中国将要进行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大开放;在制造业一系列行业,包括船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以及服务业一些领域加快对外开放,主要取消或者降低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实行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当然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型的,有些地方急不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里也包括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与政治体制。
专栏小编:改革开放是不变的真理这句话说得好。目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实这就是改革开放的继续,这里需要我们对深化改革有一个新认识,对世界经济趋势有一个新应对,对我们的经济转型升级有一些新举措。好,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感谢你们谈了各自的看法,我们下期再见。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