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借才于异代”
2018-03-03张杰
文/张杰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意思是,治理天下政务繁重,你不举荐人才,我把任务交给谁呢?封德彝回奏道:“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辩解说不是自己不尽力,而是没有发现特别优秀的人才。对于这种推卸责任的托辞,太宗十分生气,就对他说:“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意为,古人治理国家都是取当世之才,哪有到几百年前去借用人才的道理呢?你不尽力荐才已属失职,怎么能诬说我大唐天下没有人才呢?一番话把封德彝批得无地自容。这里李世民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世之才足够一世之用”,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太宗的观点恰恰反衬出有的朝代人才凋零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在人才“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显人才比例越大、潜人才比例越小,人才就显得越多;显人才比例越小、潜人才比例越大,人才就显得越少。也可以说,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的数量越多,那么人才就会显得越多,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就越高。只有领导者能够更多地发现潜人才,更多地把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不需要去别的单位借人才。
所以,从外单位招纳人才是本事,把本单位已有的人变成人才也是本事,而且是更大的本事。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领导者却看不到这一点,认为不是自己领导水平不行,而是无才可用、无米为炊,犯了与封德彝类似的错误。“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如果无识才之眼,即使人才再多甚至近在眼前也会错过。因此,领导者应练就发现“千里马”的慧眼,特别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现有的人才,避免对人才视而不见、见而不举的窘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