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地区白芨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试验

2018-03-03万永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林业站湖北宜昌4431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8年2期
关键词:白芨郁闭度块茎

●万永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林业站 湖北 宜昌 443100)

●崔光教(宜昌市夷陵区林业局 湖北 宜昌 443100)

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是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及广西等地。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芨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甘露聚糖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治疗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咳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症。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芨栓塞剂在治疗肝癌肿瘤方面,不仅无毒副作用,还能促凝血,是很好的栓塞剂,而且能抗炎、抗肿瘤,具有栓塞和化疗的双重作用。近年来,白芨除制成饮片直接使用外,还可以制成乳化剂和悬浮剂,此外在化妆品和保健品中也被广泛应用。随着白芨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产量正呈逐年下降趋势,白芨的市场需求近年越来越大,价格也不断攀升,其市场价格由原来的100元/千克上涨到600元/千克以上。白芨市场行情的看好,已成为“小面积、大收入”的高利润产业,白芨栽培经过 3~4年每亩(667m2,下同)平均可创收20~50万元,发展白芨成为助推精准扶贫的好路子。

白芨引种驯化及规范化种植已成为解决白芨自然资源匮乏、提高内在品质的必然选择,白芨的引种驯化及其规模化种植与示范势在必行,将野生品种驯化变为家种栽培,扩大人工种植,才能达到保护野生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农户陈发智等人在夷陵区樟村坪镇林业站的帮助下,在2002年人工栽培的厚朴林下开展人工仿野生栽培白芨试验成功,2013年,由陈发智等人联合组建成立宜昌富民白芨专业合作社,投入生产资金达100多万元,规模连片发展白芨面积80亩。2016年,樟村坪镇白芨种植面积930亩,涉及农户562户,种植种源均是群众自发地在山林采挖野生白芨资源通过人工仿野生栽培逐年繁殖白芨种逐渐扩大面积。厚朴可以剥皮卖,采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年年剥、年年长、年年卖,白芨一样年年有收益。二者复合种植,一旦形成良性循环,森林也就保护好了,靠山吃山不坏山,于国于民都有利,且不占用农田,能够充分节约土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进一步促进了边远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真正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樟村坪镇董家河村四组,平均海拔1000m左右,地质属于黄陵穹隆式北斜的东北地层,低平的山间盆地和山前洼地顺势连续,间歇再现的复杂地貌。年平均气温12.5℃,极端最低温度-16.4℃,极端最高温度37℃。光照时间春季和冬季8~10小时、夏季和秋季11~13小时。无霜期集中在5~10月,年降雨量为1200mm左右,雨量分布为春季(3~5月)24.1%、夏季(6~8月)39.6%、秋季(9~11月)31.5%、冬季(12~2月)5.3%。

1.2 试验的主要内容

在试验地选择林下郁闭度在0.4以下、0.4~0.6、和0.6以上的退耕还林厚朴林地3个试验区,试验区面积均为1亩,每个试验区根据不同的管理措施划分面积为10m2的若干个对照小区。对照观测分析不同林分郁闭度、中耕除草、追肥管理、种植密度和种植时间对白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栽培种来源

于2014年10月份组织人员在樟村坪镇董家河村二组黄陵庄的野生白芨种源基地采集野生白芨种,选择具有老秆和嫩芽、无虫蛀、无采伤、芽眼多,且无病的块茎作种植材料,随挖随栽。种植时需将1年生块茎和2~4年生块茎分开种植,1年生块茎直接投入大田生产,2~4年生块茎则集中催芽育苗1~2年后再移栽至大田。

1.4 设立固定样地

在踏查的基础上,在夷陵区樟村坪镇董家河村四组白芨基地设立3个研究固定样地,每块固定样地面积均为1亩(667m2,下同)亩,其中播种时间按照当年10~11月份、当年12月份至次年1月份和次年2~3月;种植密度按照株、行距10cm 10cm、20cm 20cm、30cm 30cm;施肥种类按照农家肥、化肥和复合肥;中耕除草按照2次、3次和4次等措施设置面积10m2若干对照小区,对其进行系统观察对比得出优化野生白芨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分别对样地内白芨的生长态势和产量情况,进行观察、记录,逐次登记。

在3块固定样地上,对白芨的出苗率、开花期以及连续3年在采收前分别测量株高、分蘖数量、产量(鲜重、干重)及产值等,按照不同生态、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栽培试验按实际产量单独进行比较分析,记入《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芨生长的影响统计表》、《不同林分郁闭度对白芨生长的影响统计表》、《不同栽培时间对白芨生长的影响统计表》、《不同施肥种类对白芨生长的影响统计表》、《不同中耕除草次数对白芨生长的影响统计表》,在踏查和观测3块固定样地的基础上,我们对芨农常规栽培、合作社示范栽培的田块,对每亩白芨生长的商品产量进行统计,记入《实施不同抚育措施前后效果对比表》。

1.5 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是对比试验的方法,对不同郁闭度、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栽培时间、不同施肥种类和不同中耕除草次数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总结得出适宜白芨种植的林分环境及适用有效的抚育措施,提高白芨种植产量和品质。

1.6 栽培技术要点

1.6.1 选地整地 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翻耕20cm以上,施厩肥和堆肥。亩施农家肥1500kg。

1.6.2 播种 在整好的地上开宽1m左右、高30cm左右的厢,按照密度7407株/亩挖窝进行对比试验,并另设置16675株/亩、66 700株/亩2个密度对照区。窝深10cm左右,窝底要平。将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1~2个,每窝栽种茎3个,按株距7~8cm放块茎1个,伤口蘸草木灰后平摆窝底,各个茎秆靠近,芽嘴向外,呈三角形错开。芽向上,填土,压实,栽后覆细肥土或火灰土,浇一次腐熟稀薄人畜粪水,然后盖土与厢面齐平,覆草,经常保持潮湿。

1.6.3 中耕除草 每年除草4次。第1次在4~5月出苗后;第2次在6~7月生长旺盛时,因此时杂草生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第3次在8~9月;第4次结合收获间作的作物浅锄厢面,铲除杂草。每次中耕都要浅锄,以免伤芽伤根。

1.6.4 水分管理 7~9月干旱时,早晚各浇1次水。白芨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烂根。

1.6.5 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

1.6.6 病虫害防治 主要是烂根病,多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对于地老虎和金针虫,可人工捕杀、诱杀或拌毒土毒杀,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kg,加水2.5~5kg,拌蔬菜叶或鲜草50kg制成毒饵,每亩散施毒饵10kg进行诱杀幼虫。

1.6.7 采收加工 白芨种植3~4年,9~10月份当地上茎枯萎时,把块茎去掉泥土后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做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洗净泥土,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晒干。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每亩试验区根据不同的播种时间、种植密度、立地条件、施肥种类和中耕除草等野生白芨仿野生栽培技术措施设置面积10m2若干对照小区,对其进行系统观察对比得出优化野生白芨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见表1。

表1 不同种植密度白芨的生长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白芨的种植密度对其生长、产量影响很大。栽植密度以30cm 30cm为最佳,每亩产出的商品干货、产值分别比种植密度10cm 10cm和20cm 20cm的规格高出27kg、1.62万元和32kg、1.92万元。

2.2 不同林分郁闭度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见表2。

表2 不同林分郁闭度白芨的生长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白芨在郁闭度0.4~0.6的林下生长、产量均能达到最大化。结果表明,在郁闭度0.4~0.6的林下种植白芨,每亩产出的商品干货、产值分别比郁闭度在0.4以下和郁闭度在0.6以上的立地条件高出10.3kg、0.61万元和12.8kg、0.76万元。

2.3 不同栽培时间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见表3。

表3 不同栽培时间白芨的生长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白芨在10~11月期间种植效果最好。结果表明,在10~11月期间种植白芨,每亩产出的商品干货、产值分别比12月至次年1月和次年 2~3月的种植分别高出 12kg、0.72万元和40kg、2.4万元。充分说明白芨秋冬季种植时间越早,发芽相应较早,产量越高。根据这个特点,白芨种植最好采用覆膜沙藏,在20~25℃的条件下催芽形成新块茎,同时促进根较快形成,当新块茎与根均产生后再移入大田种植较好。也可在春季地温回升到15~20℃时种植较好,使新块茎和根形成的时间隔差明显缩短,减少死苗现象。

2.4 不同施肥种类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见表4。

表4 不同施肥种类白芨的生长情况及产量

从表4可以看出,白芨在栽培期间施用农家肥效果最好。结果表明,用农家肥种植白芨,每亩产出的商品干货、产值分别比施用化肥和复合肥的分别高出73kg、4.38万元和47kg、2.82万元。

2.5 不同中耕除草次数对白芨生长的影响见表5。

表5 不同中耕除草次数白芨的生长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白芨在栽培期间每年进行4次中耕除草效果最好。结果表明,种植白芨中耕除草4次/年,每亩产出的商品干货、产值分别比1次/年、2次/年和3次/年的种植分别高出201kg、12.06万元;163kg、9.78 万元;86kg、5.16 万元。

2.6 结果分析

2.6.1 该课题是首次系统探讨、开展厚朴林下仿野生人工栽培白芨技术的研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2.6.2 林分郁闭度对厚朴林下仿野生人工栽培白芨的发芽率及产量影响较大,最适宜的林分郁闭度为0.4~0.6,郁闭度低于0.4或高于0.6的林分,白芨保存率低,产量低。

2.6.3 经过3年的试验,我们得出提高适宜提高当地白芨产量的种植密度为7407株/亩,即株、行距为30cm 30cm;白芨在当年10~11月期间播种种植效果最好;白芨在栽培期间施用农家肥对其生长效果最有利;白芨在栽培期间每年进行4次中耕除草能进一步促进地下部分生长。

3 效益分析

3.1 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大幅度提高白芨产量,提升白芨品质。每亩增收5~10万元,为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3.2 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以富民白芨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可带动全镇林下种植户5000户以上,每户平均增收80000元,提供就业岗位6 000多个,将激发广大农民在厚朴林下仿野生人工栽培白芨的积极性,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3 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益,提高山区水土保持能力

以厚朴为主的木本中药材树种既是一种收益很高的经济林树种,又是一种防护作用很好的生态林树种。林下种植白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既提高了林地使用率,改善了森林生态系统,还能消除毁林隐患,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维护夷陵我区的生态安全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4 结束语

白芨作为我国传统中药,药理作用广泛,并广泛用于食品及化工领域,其本身也有极大的观赏价值,符合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白芨的产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白芨资源的短缺制约白芨产业的发展,对利益的追求导致对野生资源的破坏,白芨种质逐年退化,野生白芨资源的保护问题已刻不容缓,因此,积极开展白芨仿野生人工栽培和推广,对合理保护和开发野生资源,实现野生白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白芨郁闭度块茎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白芨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研究
El regreso triunfal del alforfón
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下种植射干的生长效果分析
和龙林业局管理区域乔木林地郁闭度分布现状及特点
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郁闭度与七指毛桃生长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