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旭:奥运女跤王的华丽转身

2018-03-03

北广人物 2018年5期
关键词:王旭裁判教练

她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摔跤72公斤级金牌获得者。那时,她是一头利落的短发搭配凶猛顽强的比赛作风,是摔跤赛场上的一朵霸王花。如今,她留起了温柔长卷发,精致的妆容,宛若一朵盛放的玫瑰花。她就是王旭。

王旭2008年退役后,得到了北京体育大学一个公派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进修一年的机会。回国后,她成为了北体大附属竞技体校摔跤队的一名教练。很快,王旭就发现教练员和运动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做运动员时,你要琢磨教练的想法,现在倒过来了,得摸透运动员的心思,一开始,我真的很不适应。”在运动队,教练都想让队员好好训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每位运动员都有不同的想法。“我的队员大部分年龄在13岁至18岁之间,大学的也有几个。比较小一点的,每天喊‘教练,我好累呀’。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理也比较重,要讲究方式方法,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特点去指导和帮助他们。”

转型坚信付出才有回报

当运动员时,王旭性格比较直率,在教练员的工作岗位上,她为人处世则必须稳重。“处理事情不能像当运动员时,那么由着自己,需要更多地用心用脑。以前我的自我观念很强,现在则需要从集体和爱护运动员的角度,处理问题。”

王旭一直是个踏实努力的人,这也是她选择摔跤至今未变的性格。“小时候我有点胖,别的小女孩都唱歌跳舞,我妈就说‘你去练体育吧’。”当时,母亲的一个朋友在北京月坛体校当教练,小王旭就去了。“一开始没有摔跤这个项目,我是从柔道转项过来的。”父母并不知道她训练有多辛苦,她也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这样,“我小时候很奇怪,别人都喜欢父母来看自己训练,我就是不喜欢,因为他们来了,我容易分心”。

摔跤给了王旭很多,获得奥运冠军是所有运动员都期盼的。但要获得奥运冠军,努力和幸运是缺一不可的。“摔跤对我人生的影响很大,现在工作中,我也是秉持先付出才会有回报的理念。对运动员也是一样,你要先关心、呵护他们,让他们信任教练,他们才会服从你的指导,全身心投入训练”。

摔跤生命的一部分

国家女子摔跤队的主教练许奎元也曾是北体大的老师,王旭指导的许多北体大学生现正在国家队集训,她也时常会出现在奥体中心国家队训练馆,指导队员训练。

当运动员时,王旭在奥体中心训练生活了近10年,如今再回到这里带队员集训,会唤起她许多记忆。回忆运动员时期,王旭觉得还是美好的记忆多,虽然这个项目是真的苦,“我的性格比较积极,当运动员时,成绩也不错,所以那些辛苦的记忆都淡忘了,剩下的全是美好和快乐”。

王旭在雅典奥运会女子摔跤72公斤级比赛中,拿到了中国摔跤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在伦敦和里约两届奥运会,中国摔跤都与金牌擦肩而过,着实遗憾。由于日本女子摔跤的绝对强势,中国摔跤在东京奥运会的形势也难言乐观。但在王旭看来,“东京奥运会摔跤要与东道主日本激烈争夺,那种爱国情绪一定会激励队员取得好成绩。在东京升起中国国旗,是我们的目标,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必须努力。还有近三年的时间,我们有空间去提高”。

在2017年女子摔跤世界杯决赛中,中国队与日本队打到了4比4,最后仅输了一分的技术分,遗憾地获得了亚军。这场比赛让中国女子摔跤收获了信心,王旭也热血沸腾:“其实,在场上摔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因为这是非常微小的差距。”在她看来,教练员必须首先充满信心,因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是心灵相通的,教练的一个眼神就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心态。“我们很有信心。日本在几个级别上,连续拿了多届奥运会冠军,但并不代表东京奥运会他们还能拿,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敢想敢拼,首先得给自己打气!”

除了做教练,王旭还当裁判,目前是中国摔跤协会国家级裁判。在去年11月的全国女子摔跤冠军赛上,王旭还被评为了优秀裁判员。“接下来我的计划是考国际级裁判,争取早日实现执裁奥运会的目标。裁判人数的多少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在这个项目上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如果能有更多的国际级裁判,对中国摔跤的发展大有裨益”。在美国进修的经历帮助王旭更好地掌握了英语,这对考取国际级裁判是一大助力。“可能语法没那么标准,但我能与老外无障碍地沟通。用另一种身份再次与奥运相约,我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让中国人对摔跤这个项目有了更多了解。作为这个项目的明星运动员,王旭依然拥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她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摔跤在国内有一个更好的普及和推广。“我们这个项目与乒乓球、跳水这些项目相比,在国内太冷了,我很想致力于推广项目的工作。这需要策划组织,也许正在改革中的中国摔跤协会未来会有这方面的计划,我本人非常愿意参与”。

回归做最好的自己

做运动员时,王旭给人的印象是一头清爽的短发,透着狠劲和霸气。“我很小的时候,也喜欢穿裙子、留长发,后来转变成了另外的模样,生活状态完全围绕训练和比赛。长发洗澡不方便,剪了吧!穿裙子怎么训练,运动服吧!退役后自由了,回归了原来喜欢的事物,我本身就是个爱美的女孩”。

王旭的右耳耳廓上文了一朵彩色的花,非常美丽。原来,她并非追求时尚靓丽,而是迫于无奈。“其实不应该这样的,不太好。但我没有办法,这是遮盖疤痕的一种修饰。不了解摔跤的人经常问‘你的耳朵是不是先天畸形’,我只能耐心地解释这是项目造成的,他们很惊讶一个项目会把运动员的耳朵变成这样”。每天练习摔跤时,运动员的耳朵不停地在垫子上摩擦碰撞,充血之后,没有抽血的话,就凝固增生,长年累月就磨碎了耳朵里的软骨,就导致了变形。“我们的运动员又太能忍了,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很多国外运动员平时训练都戴耳罩和牙套,但我们的运动员为了训练方便,没有做这些,毕竟戴耳罩训练听不见教练的指导,也会比较热”。

从13岁来到北体大,王旭已经在学校训练、工作和生活了19年。去美国进修的那年,她结识了自己的先生,很快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他是美籍华人,不是体育行业的,每年会回国。结婚时,我也考虑过是否留在美国,但父母都在北京,他们去美国会不太适应,所以我就决定回国了”。王旭觉得自己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应该更大一些,她也很热爱摔跤和北体大,“虽然两地分居,但现在习惯了。毕竟还年轻,两人都想为事业继续打拼,觉得还好,挺充实的”。王旭的女儿今年已经5岁了。王旭平时工作很忙,还要经常值班留宿学校。“一周三次住在学校,我妈经常帮我带孩子,很辛苦。女儿也经常给我打电话,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等你呀。’我女儿挺乖的,很懂事”。王旭谈起女儿是一脸的温柔,尽显慈母本色。

“其实,我的性格不是火暴的那种,是温和的,对运动员也是这样。但当教练,这可能就成了弱点,因为不够凶。”王旭笑着说,现在不是把教练的话当圣旨的时代了,运动员都是90后、00后,非常有个性,教练要把他们当朋友。“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创新是必要的。我有时跟他们聊天,他们说出来一个词,我得想半天才明白什么意思。我也在成长,觉得挺好的。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更好。”她说。

猜你喜欢

王旭裁判教练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Collision site effect on the radiation dynamics of cytosine induced by proton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律裁判中的比较推理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陪伴
贪玩教练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从重”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