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018-03-02杨敬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籍发展

杨敬

摘要论文从古籍库房建设、古籍修复以及科学法制管理三方面,梳理并总结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原生性保护的部分成果与存在问题,提出及时调整古籍库房环境、理性看待古籍修复热潮、切实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矛盾等措施,促进古籍原生性保护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古籍 原生性保护 发展

分类号  G255.1

Discuss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riginal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Yang 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original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ese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Pla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books warehouse, the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ooks and the scientific and legal management.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adjusting the environment of ancient books warehouse in time, treating the upsurge of ancient books restoration rationally, and resolving practic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riginal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Keywords  Ancient books. Origin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出版等再生性保护措施力度越来越大。而在古籍的原生性保护的库房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特别是库房内部空气净化和湿度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缺少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必须重视古籍再生性保护与原生性保护之间的平衡,尤其要重视古籍原生性保护的持续发展,在看到古籍原生性保护现有成果的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古籍的预防性保存和后期的科学管理。

1  古籍原生性保护部分现状

古籍的原生性保护,是以妥善保护文献自身特征和载体形态为根本目的,以硬件保护条件和文献修复为主要方式,尽一切可能做好预防措施,以延长古籍寿命。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选取了库房建设、古籍修复以及管理工作三个因素,阐述古籍原生性保护的部分现状。

1.1  库房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

古籍的存藏设施,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条件。古时藏书,除官阁藏书,身居高位或家资丰厚者,也多兴建私家藏书楼。更多则视自身条件,以楠木、樟木等名贵木料或松木等普通木料打制书橱、书柜或书箱,用以存放古籍。中国古籍瀚如烟海,而留存至今亦不过三千余万册。这其中,既有社会动荡、战火纷扰、家族变迁等诸多因素,也有很多是因为保管条件差而致古籍损缺严重。

2006年《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WH/T24-2006)[1]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持制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当时还只属于文化行业标准。以此为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再经由专家们的修改论证,2013年,上升为国家标准《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30227-2013)[2]。这两个标准,对于指导全国古籍收藏单位的书库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时间正好对应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两个高峰时期。2006年前后,以国家图书馆新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为代表的一批省级公共图书馆新馆先后建成开放。2013年前后,湖北、吉林、辽宁、山西等省级公共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这些馆都属于古籍收藏的重要单位,古籍书库的建设正是参照上述两项标准执行。

2007年,文化部开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评审参照的即为上述两个标准,这进一步推进了包括文博、高校、档案、寺庙等古籍收藏单位的书库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9月,全国26个省份的754家古籍收藏单位拥有古籍书库数量达到 972 个,总面积超过 19.3万平米[3];截止到2014年,江苏省共有21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省古籍书库110个,总面积达22358平方米。

1.2  古籍修复有序传承

古籍修复,是以人工修复方式,对破损古籍进行干预抢救。主要原则与文物修复“修复旧如旧”等同,即在不改变古籍原有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修补,以延长古籍存在寿命。古籍修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多年来一直属于冷门行业。很多古籍收藏大馆,都只配有一至两名专业古籍修复师,一些中小型图书馆更不可能设置专岗专人。师带徒的模式极为狭窄,基本囿于本单位极个别人,且多口手相传,极少留存有相关资料。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的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修复专业人员和修复室数量激增。以江苏省为例,截止2018年,全省共有古籍修复人员40多名,建立古籍修复室25个,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其中,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专职修复人员15名,年修复古籍4万余叶。2007年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评选了12家全国重点古籍修复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12家单位修复古籍数量累计达 110万叶以上。

其次表现在技术传承范围逐步扩大,培训质量逐步提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二十多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和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古籍修复技术传习所,实行的虽然是传统“师带徒”,但又突破了以往单位为限、地域为限、师承为限的狭隘模式,各传习所聘请的导师都是目前国内古籍修复的顶尖技艺大师,一师带多徒,集中时间以项目传授技艺,很好地带动珍贵古籍修复项目的开展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国家图书馆“天禄琳琅”修复项目、山西省图书馆珍贵佛经修复项目、南京图书馆“天下郡国利病书”修复项目,都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

1.3  古籍保护明确法制化

2017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终于正式颁布,这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涉及古籍保护和利用的有三处明确规定。第二十八条中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配备防火、防盗等设施,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古籍和其他珍贵、易损文献信息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确保安全[4] 。” 第三十二条中规定: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属于文物的,可以与档案馆等单位相互交换重复资源,联合举办展览,共同进行史料研究[4]。第四十一條中规定:公共图书馆要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根据自身条件采用数字化、影印或者缩微技术等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并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古籍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这三条规定涵盖了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利用、社会服务的要求,是古籍保护事业的重要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与博物馆收藏的古籍不同,图书馆的古籍既是文物,也是资料,不能只用于收藏,需要向提供社会服务。之前只能参照《文物保护法》进行管理,对图书馆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还是“十三五发展纲要”中有关古籍保护的内容,虽然也是由国家统一部署并组织实施,究其本质只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或是重大文化项目,并不具备法律特征。《公共图书馆法》使得古籍保护从一种行业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制层面的重要工作,具备了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古籍保护事业发展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2  古籍原生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之所以选择库房建设、古籍修复和管理工作三项因素作为总结分析对象,是因为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项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变数,与现行的标准、规范和做法有一定的差异。

2.1  库房静态环境标准与动态发展之间的差异

古籍书库建设包含多个方面,其中环境是最为重要的。书库环境又可分为物质基础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物质基础包含了建筑本体、消防设施、安全设施、存藏设备、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是古籍存放的基础保障。环境因素又可分为空气质量、温湿度、光照条件以及防虫防霉等,是影响古籍寿命的重要原因[5]

随着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兴起,古籍书库在硬件即物质基础建设方面,基本可做到一次性标准化投入,但在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的控制方面,却因为时间的推移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变数较大。

首先在空气质量控制。《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 30227-2013) 对古籍书库的空气污染物进行了分类并明确了浓度限值,指出必须通过通风系统和空调设备,设置化学过滤器,以过滤有害气体。同时要按照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的规定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但根据笔者观察,虽然很多大型图书馆古籍书库使用的通风系统和空调设备是符合国家要求的,但因为长期的密封管理、设备运转情况不一、专业检测不能定期进行等原因,有害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硫的积淀程度比较高。这已经成为古籍库房空气环境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其次在于温湿度的控制。《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 30227-2013)同样对温湿度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古籍书库温度保持在14-24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使用了中央精密空调的古籍库房,通过中央调控,在数值上基本可满足这一要求。但随着近年来极端酷热天气的出现,湿度的控制开始出现问题。据了解,包括江苏省内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北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等,近几年来,在8月左右,库房湿度都突破了最高限制,有些南方省份甚至达到70%左右,很多库房不得不辅以人工抽湿。而湿度问题是造成古籍霉变的重要原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2  古籍修复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问题

古籍修复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装帧形式的稳固、纸张脱酸、霉菌处理、虫害防治等等。近几年来,科技研究成果也逐步渗透到古籍修复技术的应用中。比如虫害防治,除传统的樟脑丸、中草药等方法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低温冷冻杀虫法、环氧乙烷熏蒸杀虫法、溴甲烷熏蒸杀虫法、真菌除虫法、拟除虫菊酯 (Parathyroid) 杀虫法和超高频辐射杀虫法等治疗性方法[6]。据了解,南京栖霞寺在去年就与相关公司合作,采用低氧冷冻杀虫的方式,对寺院所藏佛经进行了虫害处理,初期成效非常显著。但是这些新兴的科技杀虫法,毕竟没有经过长时期的回溯检验,还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

除了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在修复设备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高科技产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集观察、拷贝、修补、装裱、扫描和远程监控等操作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清数修复台”。但据笔者观察和了解,这款高端修复台,在上海、辽宁等多家图书馆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的大开幅镜面设置,更加适用于碑贴、拓本、书画等面积较大的藏品。这在某种各程度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2.3  法律条款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具体差异

《公共图书馆法》对古籍原生、再生性保护以及利用,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有的比较具体,有的则比较原则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差异。比如对如何互换古籍资源,怎样开展古籍宣传,提供何种再生资源阅览等,都有相对具体的说明。但对如何开展原本阅览服务,依然没有相对统一、实际可参照的等级标准。而这恰恰也是目前社会对古籍服务意见最大的地方,同时也非常容易造成公共图书馆之间的矛盾。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为例来看,上海、山东没有专门提到古籍,只提出“除国家规定外,不得另立标准限定借阅范围”。江苏和浙江分别提到珍本、善本,但江苏说明“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用”,浙江是“限制使用”[3]。 这种差异性造成各地区对于古籍阅览范围的执行标准相差较大,经常会出现同版本的古籍一地可借一地不可借的现象。另外古籍原本流通量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古籍原生性保护,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3  古籍原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正是因为库房建设、修复技艺以及法律管理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笔者感觉尤其应该及时梳理其中的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调整,以继续古籍原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3.1  及时调整库房环境,做好预防性保护

库房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在硬件物质保障到位的前提下,要尽可能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定期调整,这是做好古籍预防性保护非常重要的条件。

一是要定期开展有害气体的检测与专业防治控制。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图书馆古籍书库并没有定期开展有害气体专业检测工作,更没有对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防治措施,基本上还是依靠库房精密空调系统自带的通风系统和净化系统进行处理。既是对定期检测和专业防治的认识不够深入,更多的则是受经费限制,无法投入专项经费。在此,笔者呼吁必须尽可能地争取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尽早将有害气体的定期防治提上日程。

二是要重视并尽早实现湿度的单独控制。 湿度问题是古籍的最大杀手之一,尤其对南方来说,湿度控制是古籍原生性保护的第一要素。上文提到,目前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依靠中央精密空调统一调控。但从多家图书馆的实际成效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同样使用中央精密空调,博物馆系统的效果比图书馆要强很多,是因为博物馆系统的密闭性很强,古籍作为文物几乎不存在流通情况。而图书馆古籍库房出于流通需要,密闭效果要差很多,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湿度的单独控制。据了解,目前国外比较先进的技术,是通过对空调信风系统的处理,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湿度控制,这一技术在北京和西安已经有所运用。

当然,库房环境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光照、防尘问题等。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工干预逐步降低,在此就不多做论述。

3.2  理性看待古籍修复热潮,努力还原古籍本质

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深入和“工匠精神”的大力倡导,古籍修复在这几年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从事古籍修复研究的人员也越来越多。除了专业人员的培养外,古籍修复技艺与科技的融合成为一大热点。

科技是古籍修复的重要助力,但笔者以为,古籍修复更应该是在对古籍本体认识基础上,施以人工技能,延续古籍寿命。最核心的要素,应该还是在于人的技能。这种技能的实现,不仅应该熟练掌握古籍修复的基础技艺,更要加深对古籍本体的认识,包括基本古籍知识、装帧艺术、纸张成份分析等。国内著名的古籍修复师杜伟生先生,将前人古籍修复经验与个人实践相结合, 绘制出《古籍修复流程图》,将传统古籍修复技术和工艺流程进行总结,是古籍修复从业人员极好的学习资料。以国内著名的古籍修复大师张平先生为代表的专业人士认为,古籍修复用纸要按 照古籍修复用纸的用途定制纸张、按照中国古代传统造纸工艺、古纸名称和特征生产纸张。这也是从事古籍修复必须认识和学习的基础要义。此外,还要提高对古籍美感和装帧艺术的鉴赏能力,这样从事的古籍修复,才能真正还原古籍之美。

3.3  科学管理古籍用书,实现藏用并举

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古籍服务的开放性姿态。实现科学的古籍原书管理,也是古籍原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宏观上看,在《公共图书馆法》颁的基础上,可以由行业管理部门,商议出台具体的操作办法,尤其针对古籍原本资料的开放,制订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规范,既解决地区和单位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也充分满足社会对古籍原本利用的需求,达到藏用并举的最佳状态。

从微观上看,立足于每一个独立的古籍库房,需要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管理条例,并持之以恒地加以实施。具体来说,就是对古籍善本进库前的处理、库房日常保管巡视、流通登记管理等等各个方面,都制订符合古籍保护规范的工作条例。这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必须具备极高的责任意识。只有熟知古籍各个保管流程,做好每项工作的每个步骤,才能将图书馆中的古籍妥善保管好。

参考文献

[1] 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 24-2006[S/OL].[2018-08-11].https://wenku.baidu.com/view/7da7de3667ec102de2bd89fa.html.

[2] 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 30227-2013[S/OL].[2018-08-11].http://www.doc88.com/p-0384912008223.html.

[3] 陈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下的读者服务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10): 62-6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18-10- 20].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華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18298885?fr=aladdin.

[5] 孟晓红,周崇润.古籍保存环境两个相关标准的说明[J].图书馆界,2016(4) : 58-60.

[6] 王国强,石庆功.十年来中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2) : 29-33.

猜你喜欢

古籍发展
尽快制定《贵州省古籍保护条例》的几点建议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古籍收藏可先从藏经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