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写出精彩生活
2018-03-02
2017年有哪些特别热门、流行的话题?
你肯定会说:《王者荣耀》啊!我身边的人都在玩!TFBOYS和鹿晗、李易峰、杨洋啊!天天都能在网上看到他们的新闻。
是的,“热门和流行”的对象一般都是时下最新鲜的东西,但在2017年,却有一个特殊的“热门”话题,它不但不新,还很“老”,它就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很多内容,但要把它当作作文主题来写,大家就连连叫苦了。这是因为,“00后”都出生在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离我们的生活已经比较遥远了,再加上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異,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大家能接触到的素材自然就越来越少。
虽然这些都是客观情况,但在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今天,可供我们写作的素材还是挺多的哟,关键是——你得知道上哪儿去“找”。
在自己身上找——
我们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文化,当然需要通过“人”来体现,因为了解文化、掌握文化、宣传文化、创造文化,都需要“人”来完成。
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种特别简单的方法——在自己身上找一找传统文化的元素。
也许你会说:我从头到脚都很“潮”,跟传统—点儿也不沾边嘛。
别急着下结论,先看看下面的“找寻提示”吧——
提示一:你的名字
提示解读:为了能给予我们美好的祝福,为了寄托自己的希望,家人往往会在我们的名字上花很多心思。有的名字来自历史名人,有的名字来自优美的古诗词,有的名字所用的汉字有着美好的寓意,有的名字来自古老的地名……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哟。
提示二:你的服饰用品
提示解读:虎头帽、对襟小棉袄、长命锁、绣花钱包、青花瓷钢笔、古风贴纸……谁敢说自己没穿戴过、没用过带有传统元素的物品呢?
掌握了要点之后,你可以把找寻范围拓展得更宽一点,家人、同学、亲友……都是你的素材挖掘对象。
我的名字
文/应劼
“小米,快过来!”哎呀,妈妈又在大喊我的小名了。要是被同学们听到,又该笑话我了:“小米?是你妈妈爱用小米手机,还是你爸爸爱去小米餐厅?哈哈……”是啊,为什么我的小名叫“小米”呢?这还得“归功”于我的哥哥。
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哥哥的幼儿园流行一首歌——《老鼠爱大米》。他天天都哼唱着这首歌,尤其喜欢那句“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一天,妈妈让哥哥帮我取个小名,他脱口而出:“老鼠爱大米……就叫‘小米!”
至于我的大名嘛,是在我没出生的时候就定好的。妈妈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大会,讨论我的名字。爸爸首先举手发言:“到他(她)这一辈,辈分是‘华,字辈,叫‘应华什么好呢?”妈妈打断他:“都什么年代了,还加辈分?现在取名字要响亮,让人耳目一新!”“不加辈分也行啊,姓应,这还用想吗?就叫‘应有尽有!够响亮吧?”爸爸嬉皮笑脸。妈妈连忙否定:“什么乱七八糟的!长大了还不被别人笑死?严肃点!”
妈妈拿出一本字典,翻了翻,说:“我选了一个字——‘劼,就叫‘应劼吧!”爸爸问:“‘洁白的‘洁吗?太普通了!”妈妈指着字典解释道:“是‘劼这个字。首先,‘应劼这个名字简单明了,第一个字是平声,第二个字是扬声,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其次,哥哥的名字中有‘喆,他(她)有‘劼,都是‘吉字旁,表示他们是兄弟(兄妹)俩。第三,‘劼字拆开是‘吉‘力,谐音是吉利,大吉大利。最后,‘劼字的寓意好:坚固、勤勉、谨慎。这‘劼字一字有四利,比你的‘应有尽有好吧?”爸爸听得目瞪口呆,最后,“应劼”
这个名字以全票通过。
看来,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一门艺术,取名字也是一门艺术呀!
在互动中找——我们是怎样和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
我们和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接触方式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和收获,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素材。
接触方式一:欣赏
接触方式解读:有的传统文化“技术含量”太高,我们往往只能“纯欣赏”,比如敦煌壁画,比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触方式二:学习
接触方式解读:有的传统文化普及性很强,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学习,比如书法、国画、诗词、篆刻……
接触方式三:研究
接触方式解读:你可能会出于生活环境或是个人兴趣的原因,对某种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比如曾经在我们“今天新鲜事”栏目亮相的乐清黄杨木雕、无锡紫砂壶。除了欣赏、学习,你还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深入搜索一下相关资料,增加自己对这种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你的作文也会更有深度哟。
接触方式四:传承
接触方式解读:有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项技能,而是一种美德。我们不需要专门去学习,平时的耳濡目染,就能让我们了解它们、“掌握”它们。比如“孝”,看着爸爸妈妈怎么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也会照着去做;比如“礼”,看着别人彬彬有礼地待人,我们也会学着提升自己的素质。
如果你把传统文化当作欣赏对象,就写出它的美,以及欣赏者的感动;如果你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就写出你学习的初衷以及过程中的种种不易;如果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者,就展示出你的研究成果;如果你是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就来个“自我表扬”吧——瞧,写传统文化的方式,真的很丰富哟!
学毛笔字,想说爱你不容器
文/罗宇阳
盼啊盼,终于盼到了周末。
“去爷爷家如何?”妈妈试探我的意见。“好呀。有日子没上老人家那儿了。”
没想到,我这一回答正中了妈妈的圈套——原来,她是要我去爷爷(曾是教书法的老师)那儿学书法!endprint
“不要!不好!不行!我在三年级就写过毛笔字了,现在还要学吗?”明白了妈妈的意图后,我立马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抗议声。“不管你!不去,就取消周末玩电脑的时间!”“不玩就不玩!少拿这招来对付我!”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我还不忘补上一句:“我就是不玩电脑不看电视,也不去爷爷家学毛笔字!”“这可是你说的!”妈妈也不甘示弱,态度强硬地强调,“那就连电视也别看了!”
我难过得直想哭。爸爸见状,急忙来做我的工作。他软磨硬泡,三十六计一样不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给我“上课”。我的心终于被“糖衣炮弹”攻陷,双方最后达成协议——每天30分鐘玩电脑的时间增加到40分钟,成交。
俗话说:“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写,手生。”更何况,我已经两年没写毛笔字了,要练好它谈何容易?想到这儿,我真是一个头两个大。
到了写毛笔字的日子,我悻悻地走进爷爷家。爷爷说:“你有写毛笔字的基础,就把点、横、竖、撇、捺这几个笔画写给我瞧一瞧吧。”我傻了眼:不会吧?我都五年级了,还像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一样写笔画吗?太可笑了。“那个,那个,我可不可以先写一个难写的字,让您老来点评点评?还从笔画练起,简直太浪费时间了。”“好吧!”爷爷倒也爽快,“以前学习过的基础还在就好。”
于是,我提笔写了一个“福”字。写完后,我颇为得意地拿给爷爷看。爷爷一看,愣住了。
“是不是我的字写得太好了,把您老人家的眼睛‘闪到了?”我信心满满地问。爷爷摇摇头说:“孩子,你要记住:不论学什么,都要把基本功练扎实,这样才能成就真本事。”说完,爷爷便回自己的房间了,留下我像个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站在原地。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爷爷还不出来,看来,他是真的对我很失望。我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一路上,爷爷的话一直萦绕在我耳畔。我心想:我的字真的无可救药了吗?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被人这么小瞧过呢!不行!我一定要写好毛笔字,证明给爷爷看!
说干就干,我开始了最艰难的苦练基本功阶段——每天练习点、横、竖、撇、捺……为了克服写“竖”时手抖这个毛病,我不厌其烦地重复,甚至主动放弃了妈妈奖励的玩电脑时间。每当我觉得练习太枯燥,想要放弃时,不想做“孬种”的想法就会让我的意志重新坚定起来。
过了几个月,我再一次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拿给爷爷看。爷爷又愣住了。我忐忑地问:“是不是我写得太难看,又把您老的眼睛‘闪到了?…孩子,虽然你离‘写得很好,还有差距,但爷爷已经看到了你这几个月来的进步。只要你继续认真地写,一定能写得更好。”说着,爷爷开始给我讲解写毛笔字时的注意事项。
我学习书法的征程就这样继续着。何时是个头?曙光在前方!
我欣赏自己的孝心
文/辛同熠
有一种爱,是晚辈对长辈的爱,叫作“孝”。孝,是由“老”的一部分加上“子”,子在下,老在上,表示儿孙应该尊敬长辈。
一想到孝,我就不由得想起奶奶生病的那段日子。
我爱奶奶,奶奶也一样爱我。她不想让我担心,所以,直到她感冒输液的第四天,我才知道了这件事。
这个消息对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我立刻放下书包,直奔村卫生院。一路上,我不停地自责:前几天我怎么没去奶奶家关心她一下?只是因为作业多吗?
跨进卫生院的大门,看见奶奶正安然地坐在凳子上输液,我松了一口气。我快步走上前,不是滋味地说:“奶奶,您生病了怎么不告诉我?”奶奶一脸平静:“没那个必要……只是咳嗽而已,没什么大碍……”奶奶说着,又咳嗽了两声。我有些无语,但还是挤出了几个字:“这……唉,那我也应该来看您呀。”不知是因为咳嗽,还是因为没力气了,奶奶没再继续往下说,我只好去找爷爷。
经过和爷爷的交谈,我才知道,奶奶这几天虽然生着病,但还是去干活了!我感慨万千:奶奶都六十好几了,仍然坚持劳动,平时干活也是力争第一,绝不肯输给年轻人,现在她病了,还是不肯休息,我真心疼啊!
回到奶奶身边,我紧握着奶奶粗糙的手,准备陪她输完最后一瓶液。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夕阳只留下了最后的一束光芒。奶奶开口了:“同熠,天黑了,快回去做作业吧……明天还得上课……”我倔强地一口回绝:“不!奶奶,我陪您……”
爱心、孝心不应该只是用金钱买些礼物来表达。我认为,最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孝,是关心,是陪伴。这,都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我欣赏自己对长辈的一片孝心。
在时间中找——节假日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如果你觉得前面两种找法都太难,或者,你确实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有可能你就是没用过带有传统元素的物品,也没有学过任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技能),那,这一条一定适合你,因为,你一定会过节呀,而且,你还特别盼着过节呢,对不对?
每一年都有不少法定节假日,其中很多节假日都是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假日对我们来说,可不是放几天假那么简单,它们身上的选材点可不少呢——
传统节日选材点一:吃什么
选材点解读:春节要吃腊肉,元宵节要吃汤圆,中秋节要吃月饼,端午节要吃粽子……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些节令食物。有的节令食物,我们平时也可以随时吃到,比如汤圆,只是在过节的时候,大家特别重视而已;有的节令食物,我们一般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会吃,比如月饼。除了这些大家都会吃的“著名”节令食物,不同的地方还有自己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有的地方在过清明节的时候,会采集清明菜制作一种叫作清明粑的点心。
——说到吃,大家都特别感兴趣,那么,把它们变成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你也不会拒绝吧?
传统节日选材点二:干什么
选材点解读:在这些传统节日,我们会做一些特别的事,春节吃团圆饭、发压岁钱,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扫墓已经成为传承千年的“仪式”了。但,如果就写这些“大家都会做的事”,那我们的作文不是看起来都一样吗?这时候,就需要你再“多看一眼”,在“大家都会做的事”中,发现那些独特的细节。endprint
比如中秋节买月饼这件事,你喜欢吃哪种馅儿的月饼?你的家人喜欢什么口味?你们家一般会买什么口味的月饼?通常在什么时间购买?大概会买多少呢?吃不完的月饼,你们会怎么处理?自家吃的月饼和送人的月饼有没有什么不同?在那段时间,商场是怎么促销的?
再比如清明节扫墓,在扫墓时,大人具体会做些什么?孩子要做些什么?对这些仪式,哪些你一看就明白,哪些你不能理解呢?
大年初一扫墓记
文/刘福昊
大年初一的早上,天还蒙蒙亮,我就被妈妈从暖被窝里拉了起来。我眯着眼,不解地问:“我还想睡觉,这么早叫我干吗?”妈妈笑着解释道:“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要去给先祖们‘拜年。”
听了妈妈的解释,我想起了以前爸爸曾对我讲过家乡有一个风俗——大年初一的早上,吃过汤圆后,要去给先祖们“拜年”,在与先人“团圆”的同时求得先人的保佑。
吃完汤圆出门,我才发现亲戚们已经在外面等着了。原来不只我们一家人要去,而是同房的亲戚都要一同去“拜年”。提上早已准备好的冥纸、蜡烛和香,还有鞭炮,大伙儿排着队,哼着歌,有序地前进。
第一个目的地在竹子的下面,是两个石头堆起的坟,看起来就像两座小山,墓碑上的字已经看不清了。我问爸爸:“这里葬的是谁?”爸爸告诉我:“是我们所知道的最老的‘祖祖,他们最早在這里居住下来,繁衍后代。慢慢地,人多了起来,这里就成了一个村庄。由于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姓刘,所以这里就叫‘刘家嘴,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说完,爸爸来到坟前,先点了三根香,拜了三拜后,又拿了一对蜡烛点着,再把香和蜡烛恭恭敬敬地插在墓碑前。爸爸让我跪在坟前叩三个头,然后就开始烧冥纸和放鞭炮。我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爸爸说:“这是纪念祖先的传统。点香和燃烛是把祖先‘惊动,请他们过来享用香火。在中国人的语言中,‘三和‘九都是指多,燃三根香,叩三个头,代表后辈的虔诚和对先辈的敬重。冥纸则是祖先们能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的‘钱,以烧的形式‘寄过去……”
我们就这样一连拜了七八个坟地,最后来到了一片油菜花的边上——这里葬着我的爷爷。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个头不高,瘦瘦小小的,总是喜欢一个人点着烟袋慢慢吸。爷爷很爱我,每次我们回老家,爷爷总会先准备好鸡、鸭等好菜。爷爷还会带我去放牛,当我走不动时,他就会让我骑在牛背上。有一次在老家吃饭时,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爷爷见妈妈要打我的手,急忙挡在我前面:“算了,小孩不懂事……”想到和爷爷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爷爷慈爱的面容,想到再也无法见到爷爷,再也不能在他怀里撒娇,我的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出来。爸爸和叔叔一边点香烛,一边和爷爷说话,妈妈和婶婶则忙着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在祭扫完所有的墓地,准备回家的时候,我们每人还带了一根柴。“现在都不烧柴了,带回去干吗?”我不解地问。奶奶大声喊道:“带‘财(柴)回家,带大‘财(柴)回家喽!”啊,原来如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