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及研发方向
2018-03-02杜小姣苏进展周林涛赖庆旺
杜小姣,苏进展,周林涛,王 岚,赖庆旺,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建设基础,是提升“三农”建设,推进现代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新工程、新载体。“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其要求和标准应比“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更优。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全过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理念的简单复制,更是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新期待。即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村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以优良生态环境为依托,重新凝聚现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以农耕文化传承农村现代文明的更新,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的关键点。因此,面向“三农”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1]。
1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1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发展趋势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是解决农业高产徘徊,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靠发展乡村产业来实现,而最直接的产业载体是依托乡村山水田园农耕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从实践来看,多数乡村一旦开放旅游,旅游收入占乡村总产值的70%~80%。既解决了基础建设的滚动发展,也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加快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好途径、好模式。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起步晚、发展快、势头猛。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总人数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5700亿元,约占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的14.6%,比2015年增加了1300亿元,增收29.5%,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出现了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模式多样、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典型,展示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
1.2 国内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典型案例展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总结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基础上,中央财政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平台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选择浙江、贵州、安徽、福建、广西、重庆、海南7省区作为首批重点推进示范区。目前国内典型地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案例见表1。
表1 国内典型地区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案例[2-3]
1.3 国内美丽乡村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模式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产业发展途径,为“三农”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产业产品链及其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实质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即“三农”同步发展,是经济、政策、环境和文化举措的复合性作用和“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现。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产业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本研究通过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及试点示范管理经验、从美丽乡村产业要素及效益评价标准、美丽乡村产业经营模式、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面临挑战、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的提升途径5个方面,分析了典型产业模式案例(表2),总结了美丽乡村产业发展途径及效益评价,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和决策性依据[4]。
2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发展前景与挑战
2.1 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城乡等值化发展
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的本质在于发展、协调、富裕、健康。核心是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协同推进,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就地城镇化、就近园区化和城乡等值化,尤其是我国传统农区“四化”协调、民生保障亟需创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模式。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模式,应统筹考虑和践行城乡生态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创新模式、资源节约转型发展模式和科学引领城乡一体化模式。
表2 国内典型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产业模式案例[5-6]
2.2 推进乡村生态发展模式,创新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和生态环境耦合新机制
在统筹城乡生态发展模式中,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要同步推进,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在体制机制创新驱动模式中,要适应农村人地关系的剧烈变化,加快农村产权、户籍、社保制度和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民主体、保护农民利益。在资源节约转型生态发展模式中,土地集约化、资产化倒逼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化,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股份化和宅基地确权流转市场化模式。推进农村空废土地整治与配置,促进城乡发展转型。创造条件让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流转自主权,土地使用权权益权,确保务农村民、失地村民的长远生计等。创新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同藕合新机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转变城市扩张对乡村空间依赖甚至寄生关系,建立城乡平等、互惠、一体的新型关系[7]。
2.3 构建城乡、农业、生态一体化国土空间新格局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亟需在理论与战略上定位村镇建设格局。村镇生态建设格局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村镇生态建设格局包括村镇人居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立足村镇地域空间,以促进产业培育、生态保育、服务均等、文化传承作为村镇生态建设的核心目标。其价值在于村镇生态发展新主体、新动力、新制度的塑造,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村镇、农业、生态“四位一体”国土空间新格局。
2.4 加快“三农”发展转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随着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保红线、保发展、保民生的压力不断加大,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因土地利用转型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也日益凸显。城乡发展转型是指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与乡村地域生态系统相互联系、交互作用方式的转变及其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城乡生态系统由城乡分化、隔离、对立转向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综合人文过程。体现在城乡地域生态系统的要素转移、战略转变、机制转换,包括城乡人口格局、就业状况、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的转型。在快速的乡村转型背景下,随着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减少,农村宅基地“不减反增”的格局未能根本转变。农村空心化与新房扩建占地相伴而生,建新不拆旧、新房无人住,造成大量农村土地的浪费和耕地资源的破坏,成为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因此,应从理论体系、战略体系、制度和技术体系等视角,加快推进形成对乡村转型发展的新认知[8]。
2.5 美丽乡村建设要为“十三五”农村脱贫任务作出科技贡献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更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更注重农村居民幸福体验,更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和繁荣,更注重城乡的互推互动和互融互联。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要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山水田林路居环境治理,发展农林牧副渔游农村产业经济,加快脱贫致富等结合,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与持续发展。
国家“十三五”提出发展6000个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同时,“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人(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统计),2016年完成脱贫1442万人。剩下4年至2020年要完成5575万人口全部脱贫工作(表 3)[9]。
表3 “十三五”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主要指标
美丽乡村建设实质是面向我国“三农”生态体系建设问题,用农业生态工程学理论,指导农村山水田林路居田园景观的生态系统重建,使农村山更绿,水更清,土地肥,田高产,人更富,村更美。以江西省进贤县西湖李家为例,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过程中,以边建设边收费旅游,滚动发展为举措,注重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大力弘扬道德文化,认真传承农耕文化,着力恢复民俗文化,不断创新节庆文化,努力构建现代文化,重点宣传红色文化,创建了乡村建设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村。2016年人均收入12560元,10年间提高了5.66倍。西湖李家的经典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为“十三五”农村脱贫任务可作出科技示范贡献。西湖李家的土地利用现状及村民人均年收入见表4、表5[10]。
表4 西湖李家土地利用现状
表5 西湖李家村民人均年收入对比
3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发方向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新常态下,在广袤的农村,涌现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在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包括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塑造等方面,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案例和模式支撑。充分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在基层的实践效果,夯实了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各种实践探索不可一刀切,不可一个模式走到底。就乡村旅游而言,应因地制宜探索休闲式、体验式、观光式农业发展模式[10]。为此,应从7个方面加强对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研究。
3.1 加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条件和标准研究
重视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合理布点,示范推广、循序渐进。美丽乡村建设依目前地方争点、争试趋势来看,显然全面铺开是不现实的,一是筹措资金投入难保障;二是旅游客源有限,乡村旅游点过多过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能办一个成一个,有再次出现城市“烂尾楼”式而坑农倾向的风险。为防止一哄而上,人人搞旅游,家家农家乐,要对美丽乡村建设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逐步将建设条件和标准化技术,嵌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
3.2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植物四季配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山水田林路生态系统的生物配置技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布局与种植技术等,促使美丽乡村山清水秀,满足游客的观赏性和舒适感。例如江西西湖李家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工程,经10年创建,现已形成“春天桃红柳绿,夏天荷花争艳,秋天桂花飘香,冬天候鸟天堂。”生态景观环境可十看:“一看古村神韵,二看田园风光,三看乌岗果翠,四看鹭鸟天堂,五看青岚荡漾,六看沙滩泳场,七看农博馆场,八看翰墨飘香,九看农夫草堂,十看新村气象”。目前,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全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解决了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春季收一季,养三季或多季休业的不良营业倾向。
3.3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组装技术应用途径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资金筹措压力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无法复制推广。解决途径: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企业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二要研究农业科技成果组合推广应用途径,用科学技术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例如,用土壤圈物质流、能量流和生物信息流技术原理,打造最美乡村田园风光;用乔灌草混喷快速成林技术,治理乡村山体水土流失;应用绿地和栽大树技术,加快文化广场绿色生态景观封闭期;采用园林建筑力学原理,改造农村旧房和古建筑;采用水系沟渠湿地植物的选择与色块花卉的造景技术等。这些组合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工程成本,加快了美丽乡村前期旅游景观的形成。乡村旅游项目,鼓励边建设边开放旅游收费,积累资金,滚动发展,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健康发展。
3.4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布局与稳定性研究
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未开放乡村生态旅游之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很稳定,农业仍然是农林牧副(工)渔五业之首的主导产业。但一旦设立门票,开放乡村旅游业,农业经营及经济架构就会发生改变,一般旅游收入占乡村总收入的70%~80%,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也随之变化,若处理不好,可能出现耕地抛荒,或将土地用途改成建房或旅游基建用地。农业耕地主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导,因此,应主要研究粮食耕地的高产稳产技术,农果牧业土地利用最佳比例结构监控技术,旅游经济在改善农田水利及土壤地力基本建设的反哺条件及效果监测。从而保证乡村在任何条件下,农业产业的主导地位。从统计学观点看,利用乡村土地开发旅游产业,仍然归大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增值范畴。
3.5 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土壤和水体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乡村旅游园区生态环境破坏因素及污染源的动态监测,土壤污染类型及防治技术,黑臭水体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防护技术,污泥(污染物质)禁入食物链的园林湿地利用技术等,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技术。
3.6 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装备选型及设施农业发展途径研究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升级版,规划建设应起点高,除了农耕文化展览馆有旧式农具外,所有生态园区都应以现代化农业为标准,添置农业装备和智能管理的设施网棚,从作物播种、插秧、节水灌溉、防病虫草害到收割,均实施机械化作业。有条件地设立农业测土施肥和食品安全监测实验室。园内电能游览车、电子安全监控及其他旅游设备,都应体验现代化农业气息。这是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品牌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科技手段,将美丽乡村建设园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3.7 不同生物气候带美丽乡村生态产业模式研究
我国生物气候既有水平地带性规律,又有垂直立体气候特征。例如春季旅游盛行的油菜花,在我国开花期可达7个多月,1月南亚热带的广深惠花开,4月华北平原花开,5~6月黑龙江、内蒙油菜花开,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 m地带,6~7月油菜花开。因此,利用区域气候差异性,调节植物播种与开花习性,打造乡村旅游花海果园环境,建立不同的美丽乡村生态产业链或产业模式,对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如各地盛行的市花市树,以及历史形成的北方苹果、柿园,南方的柑橘、脐橙园,海南热作的芒果、菠萝蜜果园,新疆葡萄、哈密瓜果园等,这些都是当地特殊气候和土质形成的农业旅游天然果园支柱产业好模式。现代农业更有条件用植物布设新的农业旅游景区,形成观赏性、食物型新的果茶产业模式。
4 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美丽乡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国内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典型案例及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展开了剖析。在探讨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的未来研发方向,以期为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学科理论与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体系。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是提升“三农”建设,推进现代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新工程、新载体,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创新。本研究从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城乡等值化发展。推进乡村生态发展模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城乡、农业、生态国土空间新格局,加快“三农”发展转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十三五”农村全面脱贫作出了科技贡献。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本文在实践调研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美丽乡村生态工程技术的研发方向,主要是加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条件和标准深化研究,生态景观植物四季配置技术研究,成果组装技术应用途径研究,农业主导产业布局与稳定性研究,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土壤及水体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农业现代化装备选型及设施农业发展途径研究,不同生物气候带生态产业模式研究等。以助推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53(1):1-6.
[2]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3]金建新.推进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1(2):47-49.
[4]陈善鹤.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探索[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15-22.
[6]王旭烽,任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J].浙江学刊,2013(1):220-224.
[7]张琳滨.农业产业链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8]周衍庆.全产业链模式下我国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选择[J].农业经济,2015(9):63-64.
[9]董铭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EB/OL].[2016 - 12 - 03] http://www.cpad.gov.cn/art/2016/12/3 /art_46_56101.html.
[10]苏进展,李翔,黄国勤.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