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茶园的规划与设计
2018-03-02陆德彪周竹定徐文武
陆德彪,周竹定,徐文武
1.浙江省农业厅,310020;2.浙江新昌县茶叶总站,312500;3.浙江武义县农业局,321200
相对于传统手工采摘而言,机械化采茶对茶园和茶树树冠都有特定的要求,是一项机械与茶园条件相融合的全新系统工程。按机械化采摘作业要求,对茶园的地形、园地、道路、种植方式、茶树品种等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是实现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的基础。
一、地形选择与规划
各地茶区的生产实践表明,机采效率的高低、机采鲜叶质量的好坏,乃至能否进行机采,均与茶园地形、道路、林带设计和茶树种植方式、树冠形状等关系密切。机采茶园除要遵循手采茶园择地、规划的一般原则外,还需要着重考虑机械化作业的基本要求。
根据机械化采摘作业需要,机采茶园宜选择平地、坡度小于15°的缓坡地或坡度小于25°的等高梯地,且土层深厚、树势健壮、无缺株断行的条栽常规茶园和密植茶园。因此,对于新建机采茶园,首先要考虑地面坡度,平地和15°以下的缓坡地适宜于机采,大于15°、小于25°的坡地也适宜于机采,但必须进行土地平整和修筑梯地(图1);其次,要选择土地集中成片,地形不过于复杂的地块建立机采茶园,如地形复杂,必须适当平整。机采是一种规模作业技术,集中成片的地块可以较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地形过于复杂的地带,建园时不仅耗工量大,而且难以达到机采茶园机械作业的要求,所以不适合建立机采茶园[1]。
图1 梯地茶园
机采茶园在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的原则下,还须关注以下事项。一是道路规划。机械采茶效率高,鲜叶运送任务大,要求农用汽车或拖拉机能够抵达每个区块,而地头通道要能走胶轮车,需对道路进行科学设计。二是林带规划。为便于机械作业,机采茶园中不宜种植遮荫树,而地头道宜建立道旁林带。道旁林带宜选用适宜的阔叶树种,以达到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利于机采待运鲜叶的遮荫贮放,以及为机组轮休人员提供休息场所的目的。三是根据作业规模进行作业面积规划。应依据采茶机及作业中的劳动组合所能承担的采摘与茶园管理作业的负荷量,来确定适当的作业区面积。据调查,1个双人采茶机机组,作业区的面积一般以平地或缓坡茶园5hm2(1hm2=15亩)、坡度较大的茶园4hm2较适宜;单人采茶机可承担作业区面积一般在1.67hm2左右。
现有手采茶园若需改造成机采茶园,也要根据上述机采茶园的择地标准进行改造。对地形上不适合机采但能够进行地形平整改造的茶园,需在改造好后再进行机采;如根本不适合平整改造的,不要强求改造为机采茶园。
二、园地规划与设计
机械化采摘茶园,应在一般茶园园地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机械化采茶的需要,对茶园道路和茶行布置等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2]。
1.道路设计
通常,机采茶园的道路包括主道、支道和地头道。
主道是茶场交通的干线,一般场部、茶厂、队部之间以主道相连,有效路面宽不小于6m,路旁植树,并修筑排水沟(图2)。
支道是与茶场主道相连接的园内交通道路。机采茶园的支道要求直通每个作业区,以便机器行走与鲜叶的运送,有效路面宽3m,路旁植树并修筑排水沟(图3)。
为推动教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以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在医学检验专业和临床医学教改班学生中以科研促教学形式培养医学生,通过科研进展进课堂,科研成果进讲座,以及学生参与课题、申请并完成大学生创新基金和参加具有一定研究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多个方面,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头道是设置在茶园地头直接为耕作服务的道路。地头道与支道或主道相通,有效路面宽2m左右,地头道一旁植树并修筑排水沟。
2.行距设计
我国茶园现行的行距,中小叶种茶区多为1.5m,大叶种茶区多为1.7~2.0m。机采茶园的行距应根据采茶机的切割幅度和有利于茶树成园封行两个因素来制定。适合现有采茶机切割幅度的茶园行距为1.5~1.8m。从有利于提高茶园覆盖度,获得茶园高产的角度考虑,我国机采茶园的行距,无论中小叶种还是大叶种地区,均以1.5m左右为宜。
图2 茶园主道与林带
图3 茶园支道
3.茶行长度设计
机采茶园的茶行长度应根据两个因素来确定,一是采茶机集叶袋的容量,双人采茶机集叶袋容量约为25kg(鲜叶);二是采摘高峰期单位面积茶园一次采摘的鲜叶量,产量较高的茶园全年中最高一次的鲜叶采摘量为7500~9000kg/hm2。
茶行长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将上述参数代入公式计算,机采茶园茶行的理想长度通常为30~40m。
综上所述,对于采用条栽方式种植新垦和改植的平地、缓坡茶园,以株距30cm、行距150cm,茶行每隔40m左右修建1条人行通道为宜。
4.茶行走向设计
机采茶园茶行走向的设计需考虑方便采茶机卸叶、便于茶园管理作业、减少水土流失等因素。无论何种地形的茶园,其茶行走向均应与地头道垂直或呈一定角度相接。缓坡地茶园的茶行走向应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梯地茶园茶行的走向应与梯壁走向一致,不能有封闭行。
5.梯面宽的设计
梯面宽/m=茶树种植行数×行距/m+0.6m
地面坡度在20°以下时可修筑双行梯地,地面坡度在20°~25°之间时宜修筑单行梯地,地面坡度大于25°的不宜建立机采茶园。
综上,对于等高梯地茶园,梯面宽应不小于200cm,距内侧100cm处单行种植;每加植1行,梯面增宽150cm。
6.种植方式
机采茶园必须采用条列式种植,每行1~3条。用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的,以单条植或双条植较为适宜。有关试验表明,在大叶种地区采用多条密植方式是增强云南大叶种机采适应性的有效途径。通常中小叶种以每行2条为宜,大叶种以每行3条为宜。
三、茶树品种选择与规划
1.品种选择与规划基本要求
目前的机械化采摘是非选择性的机械切割作业,相对于手工采摘,机械采摘对茶树枝叶的损伤大,对茶树芽梢的选择性差,客观上对茶树品种有较高要求。为提高机采鲜叶的品质和产量,机采茶园种植的茶树品种一般要求耐采能力强,其芽叶性状适宜于机械化采摘。因此,选择合适的茶树品种十分重要。
对名优绿茶机采茶园来说,品种选择与规划要把握以下基本要求。一是选择发芽整齐、生长势强、种性较纯的茶树品种,其中以具有此特性的无性系品种为佳;二是在品种规划布局上,规模茶园应注意早、中、晚生品种合理搭配;三是对于同一地块茶园的茶树应品种一致,不要不同品种混种。
2.适宜机采茶树品种的选择依据
选用适宜机采的茶树品种是建立机采茶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建机采茶园时一定要筛选好品种。不同的品种对机采适应性差别很大,可以从茶树株型、茶树再生力和机采叶合格率等3个方面来考察品种的适应性。
(1)茶树株型适宜
茶树品种是否适宜于机采,在株型上需着重考虑各级分枝数量和叶片着生角度两个因素。
①各级分枝数量。各级分枝和分枝级数较多的品种,其树体紧凑,能适应机采。但分枝数也不能太多,如太多则枝条的结节多,上部枝梢细弱,难以形成健壮的新梢。在不是多条密植的情况下,分枝及分枝级数过少,则树体结构稀疏,势必影响新梢的密度,这对产量是不利的。
②叶片着生角度。从栽培生理角度讲,茶树的单张叶片投影面积小,全株叶片紧密镶嵌,互不遮叠,这样才能形成受光态势最佳的叶片群体结构。单张叶片投影面积小,从株型上讲就是要求叶片着生角度小,而这与机采有一定的矛盾。叶片着生角度太小时,机采过程中容易夹采老叶。适宜机采的品种,其叶片着生角度宜稍大。
综上所述,适宜机采的茶树品种要求再生力强,也就是耐剪性和耐采性能好;生长整齐划一,持嫩性好;各级分枝和分枝数多,叶片着生角度稍大。
(2)茶树再生力强
茶树的再生力以往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在研究茶树品种对机采的适应性时提出了以耐剪性、耐采性反应作为茶树再生力指标的测定方法[3]。适合机采的品种,其再生力需强,衡量标准如下。
①耐剪性。在修剪适期采用不同程度的修剪处理,当年秋梢停止生长后,测定新生枝的长度、粗度与生长量等,并以此作为耐剪性反应的指标。在树龄与管理水平一致的情况下,新生枝生长量大的表示耐剪性强。
②耐采性。在强采的情况下,茶树品种间的耐采性差异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来。从每次采摘鲜叶量和同时被采摘新梢的比重来看,机采无疑属于强度采摘,所以机采后下轮新梢的生长情况,如萌发期、生长势等就可以作为衡量茶树品种耐采性的指标。
在栽培试验中又可以用采摘次数、采摘间隔期、产量等来表示新梢萌发期与生长势。这些间接指标不仅容易测定,而且在生产上具有实际意义。
(3)机采叶的合格率高
根据近10年来浙江省名优绿茶机采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机采鲜叶的机械组成,可以鉴别不同茶树品种在不同生长季节对机采的适应性。如果在机采鲜叶组成中,符合目标产品加工要求的鲜叶原料比重越大,即机采鲜叶的合格率越高,可以认为该茶树品种对该类茶叶产品有较强的机采适应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在浙江省丽水、绍兴等地的研究表明,不同品种与生长季节对茶树机采适应性(效果)有较大影响。据对中茶102、龙井43、薮北种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春茶期间,中茶102、龙井43一芽二叶以上嫩度芽叶得率较高;薮北种表现也较好,得率在60%以上;夏茶期间,薮北种一芽二叶以上嫩度芽叶得率最高,其次是龙井43、中茶102;秋茶期间,这3个品种的一芽二叶以上嫩度芽叶得率介于春茶和夏茶之间,效果也较为理想。薮北种是日本茶园的当家品种,而日本的茶叶采摘基本上都采用机采。因此,可以认为龙井43、中茶102也具有良好的机采适应性(图4)。
图4 长势良好的机采茶园
由于名优绿茶机采技术试验示范时间还不长,尚缺少对茶树品种再生力和株型的系统研究,因此可应用的结果也不多。根据不同茶区的自然条件、名优绿茶产品种类及茶树品种资源情况,结合茶树品种机采适应性要求,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地选用上述品种及其他适合机采的茶树品种。
[1]农业部农业司,全国机械化采茶协作组.机械化采茶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农业部农业司.NY/T225—94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S].1995.
[3]王秀铿,黄仲先,朱树林.茶树品种对机采适应性研究[J].茶叶通讯,198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