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的科研
2018-03-01陆文兵
陆文兵
摘要:金湖中专沈萍进行职教研究着眼地方经济特点,关注百姓生活,贴近学校专业群建设,心系学生发展,取得职业科研与职业教学双丰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教科研风格。
关键词:职教科研;地方经济;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C-0041-03
沈萍,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淮安市电子电工专业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公开发表论文共50余篇,并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剖析沈萍研究特点,了解她科研风格,对广大职教教师成长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扎根沃土,关注现实
沈萍,这位苏北的姑娘,把职教研究深深扎根在金湖。虽然这里的经济不太富裕,却是她科研的“沃土”,在研究中职校信息专业群建设这一课题时,她确定的第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信息技术专业群的“十三五”规划方案。
(一)提出问题,一针见血
金湖地方经济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总量偏小。本区域仅有27万人口,是全国人口较少的三个县城之一,工农业生产总量偏低。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金湖属里下河地区,三面环水,以水稻、小麦种植为主,但这两种作物的质量并不高,未能以生态化生产赢得高效益。政府力图以种植荷藕、菱角等水上作物来发展生态农业,举办了荷花艺术节,但收效欠佳。一些租田大户开始把农田搞成水塘,进行龙虾及蚂蝗等养殖,但很快被无序的竞争和落后的技术弄得靠边站。三是寻求突破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项目缺少民间活力。沈老师把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放在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尊重事实,决不掩饰,正如有位县领导感言说,读到沈萍的文字脸上火辣火辣,但良药苦口,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
(二)分析问题,实事求是
金湖经济的现状也给中职校人才培养带来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20位农业大户的走访调查发现,他们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太欢迎。在对10家企业调查中发现,仅有两家表示愿意接受来自本地中职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宾馆、饭店、超市等服务业企业则表示可接受只要懂得收银等一些常规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不必一定是计算机专业的,至于政府性的工程,中职毕业生分羹更难。
师资力量不够是专业群建设的一大藩篱。通过对本校10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问卷调查发现,最高学历为研究生的2人,本科生7人,专科生1人。上述数据表明,作为核心专业群,其教师学历层次偏低。调查中还发现,近五年来这些教师自身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在国家获奖的人数为零,省级竞赛获奖的仅有3人次,市级竞赛5人次,高级别获奖和获奖次数都偏少。在信息化研究方面,在省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有5篇,省级论文获奖的5人次。论文发表和获奖的数量、层次都不够理想。这些都反应出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个人专业技能和专业课理论研究上显得乏力。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专业建设的中坚,师资力量的短板将直接影响到专业群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信息化专业群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按照省级要求,中职信息化专业群包括4个专业,即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设备维护、计算机营销、计算机平面设计,而本校相关专业教师在维护和营销上则表现出知识与能力的空缺,这一不足直接制约着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长期以来,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只有两个方向选择:一是不参加高考的平面设计,二是参加高考的计算机应用。因此,无论是高考还是非高考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们都不懂得如何去维修和保养计算机,也更不懂得进行计算机营销。
由此可以看出,沈萍搞职教科研不唯权,不唯上。虽然地方穷,但这里是她搞科研的精神沃土;学校虽困,却正是她勤于研究的强大动力。她的职教研究显得务实而崇高。
二、以人为本,心系平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沈萍始终以党的宗旨来引导自己,对于职教科研工作,永远坚持以人为本,心系平民,把研究方向定位在金湖的老百姓身上,定位在金湖上职校的孩子身上。信息化专业群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为了中职孩子们,为了提高他们实际生存能力,在实施教学计划时,要将教育培养过程与社会应用技术结合起来,要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把本专业群建设成为支撑学校发展与振兴的重要支柱。[1]沈萍将上述理论与金湖地区人民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职教研究的特点。
(一)大爱无边
坦率地讲,就本地而言,上中职校的孩子95%以上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其实也正是这部分孩子大多数才能成为金湖的“永久居民”。因此,如果能把信息化专业群的建设与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结合起来,那么,这一专业群建设就为本地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非凡贡献。就本校而言,信息化专业群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計算机应用、维修保养、营销、平面设计这几方面专业教授好,让学生真正学到这方面专业知识,让中职孩子真正改善生活。只要深入金湖社会生活实际,就会发现,金湖的经济发展其实是迫切需要中职校在这方面大有作为。沈萍的科研中充满博爱的感情,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沈萍是一位走进老百姓心坎的科研工作者。
(二)不忘初心
沈萍在她的另一篇文章更深刻道出自己这样做职教科研的原委:中职校信息化专业群建设要正本清源,不忘初心。中职校信息化专业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她在开题报告中认为: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群建设提供很好的案例,更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笔者认为,同时应该帮助成千上万的在应试教育中受到挫折的孩子们提高生存的本领,提升生活的信心和生活的质量。
金湖是欠发达地区,来金湖中专求学的孩子则被社会戏称为学生中的“三等公民”。信息化专业群建设的终极目标应该指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正视现实,心系平民,话虽尖锐,却深受金湖百姓欢迎。英国当代职业教育名家希尔·尼格尔博士(Nigel Hill)在读到沈萍作品时,称赞她是当今中国一位地道的“红色职业教育研究者”。
三、研教相长,硕果累累
教师做科研,主要是为了强化教师的专业角色及认同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职业幸福指数。教师做科研,源于教学生活。在教学生活中,教师的科研是变革性的教学实践,是在改善教学品质的过程中,积累智慧,形成研究成果的过程。[2]沈萍正是一位在职业教育研究中成长起来的专业老师。她的职业教育研究与职业教学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智慧的自我生长和提升,成为优秀的职教之花。
(一)职业教育研究与职业教育教学并重
这可从她历年来取得的荣誉成果得到印证。她的获奖论文《提升中职校电子专业课堂魅力提高教学质量》《中职“2.5+0.5”学制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浅析提高中职电子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等,都是将研究的目标直指提高教学质量。她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科研的火花,又在职教科研中提升了自己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她是淮安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她更是淮安市优秀教师,获得淮安市职业学校“两课”评比指导老师奖,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系部主任说课”评比活动中荣获研究奖,指导学生在省市职校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仅2018年就获得市户式中央空调安装与维护一等奖、网络布线项目二等奖,省网络布线项目二等奖,德育论文《中职教育 品德为上——中职生道德失范行为探析》在全市职业学校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她将德育科研理论运用于德育工作实践,从而成为出类拔萃的职教德育工作者,曾被淮安市教育局表彰为全市职业教育德育创新工作先进个人。在沈萍引领下,金湖中专许多老师爱上职业教育研究,积极主动撰写科研论文。在2017年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案例评比中,金湖县有41篇获奖,金湖中专就占17篇,金湖教育局领导在全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上发出感慨:“金湖中专的科研能力是全县一流的,这有无可争辩的成绩为证。”沈萍的职教科研对全校老师起到示范表率的作用,她通过自己的“身先示范”鼓励其他教师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和变革。[3]
(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只有真正用心搞科研的人,才能达到研教相长,硕果累累。沈萍的职业教育科研理论在校内外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因为她将课题做得实在,做得周密。她主持淮安市市级课题“职业学校省级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标准解析与应有案例研究”时,首先放下领导身份,当了半年的学生,主动走进各专业课以及语数外文化课的课堂,每次听课都坚持撰写心得体会。她的课堂教学和她的科研水平一样奇葩绽放,深受学生欢迎,让同行佩服。她被聘为第二届淮安市职业教育电子电工类教科研中心副组长。在她的激励下,学校有多名老师在省市两课评比中获奖。她主持的淮安市职业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中职校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333”工程项目资助计划。经过努力,计算机专业很快成为学校的核心专业,专业技能大赛获奖率、教师科研优秀率、学生对口高考优秀率等均在全校前列。选择在电信部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仅2017年就占到48%。在对百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82%的学生表示选择电信部是因为该部师资强,有实力,学习有盼头。沈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是教师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是广大家庭看到希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林兵.关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群建设的调查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2]庄西真,王秀文.如何做职业教育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3]王亞南,石伟平.转型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角色定位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
责任编辑:章跃一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nded in Fertile Soil: A Case Study
LU Wen-bin
(Jiangsu Jinh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nhu 2116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SHEN Ping, from Jiangsu Jinh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ocuses on loc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ople's lives. By appro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professional groups, SHEN develops the students' minds, achieves double harvests of vocational research and vocational teaching, and forms a unique sty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local economy;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