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致的古典情结

2018-03-01吴川淮

当代人 2017年3期
关键词:行草草书古典

吴川淮

张志庆,1971生,山冻即墨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突出贡献奖,山东省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第十四届“群星奖”一等奖等。

有句话说,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礼物。张志庆的书法作品在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上获得优秀作品奖的第一名,这是他综合实力、激情才华的集中体现。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曾经面壁翰墨多年,终因书法见精神。

志庆这次获奖的作品,并不是非常抢眼,而是非常耐品,非常蕴藉,优柔潇洒,文气郁勃。古典雅致的手札意味,温婉芬馥的笔墨情趣,爽利疾驰的书写韵律,清润之文,丽而成章,盈美一体,指归可得。它是我们的一种等待,是国展作品中的亮点。那种元气浑成的饱满,那种闲庭信步的自信,那种气壮波澜的体势,都使它获得了很多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一致的肯定。它体现了古典精神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突出了经典法帖中法度与变化,显示了当代人古典情结下的变通。它非常完美地阐释了古典背景下的创作,同时又具备了个性原创的精神。这一件作品,比较典型地浓缩了一代人对古典精神内蕴的追求,它已经不仅仅指定张志庆,而是其背后一批人对于传统的深度掌控与自如运用,追溯明清,追溯唐宋,追溯魏晋的人。

国展中的获奖作品典型地代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取向,也为今后数年的书法创作树立着标高与指向。志庆这次的作品,为很多作者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范式:扎根经典,蕴藉变化,纡徐曲折,置之古人的丛帖之中让观者几不能辨,是为其高也!

看张志庆的作品,我首先感觉到的是精致的古典主义,从头到尾,从细节到布局,从格调到气息,都几近与古典的作品,特别与经典作品不分伯仲。能文雅亦能古典,能守法有度又能变化其中,能造境亦能用情。熟悉他的曾来德说:“志庆学书,用功极勤,每学一碑一帖,勾之,临之,摹之,凡百遍而后可。临摹之余,必考其源流本末,上追下探,兀兀穷年,虽客舍旅途,未曾间断,其苦心孤诣,亦云深矣。”可谓一言中的。正是他下了如此的功夫,紧贴传统进行创作,其所达到的境界,与古典的经典处于身心交融、物我相忘之间。张志庆自言:“入古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由古代书法家所创造的人类精神的高境界和高层次!”而当下的现状是,已经不仅仅张志庆一人,而是一批人都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前些年有人说新古典主义,放在当下观察年轻一批人的创作,已经不能概其全豹,以精致的古典主义来形容,倒应该是确切的一种表述。

书法的学习是养的功夫,学习传统几十年,能心养,能字养,亦能身养。志庆这里,书法是心养字养身养,养得周身通体康泰,养得笔下风生水起。

对于当代成熟的青年书家来讲,都要有好几手创作的功夫,楷行隶篆,样样能来。志庆也是如此,能写楷,写得森严;能写隶,写得庄重;能写篆,写得雄穆;但这些比较下来,还是写行草,行草更接近他的性情,更能发挥,他把楷隶精粹都融进了行草,所以行草在他这里就显示了不同的生态,二王的华滋飘逸,颜真卿的激情正大,米芾的生动俏丽,东坡的文雅秀和,徐渭的奔逸跳荡,八大山人的含蕴冲淡,都集中在笔下,都成为自己的养分,都融进到创作之中。当代书家要完成对传统的转换,是要花费几十年的磨练,熬过去才可能进入实质。志庆的成熟就是他完成了对于传统的转换,稔熟于心,发于纤纤毫端。志庆对传统,表现的是一种纯正的吸纳化解,他每帖都能看到浓郁的传统的影子。

几年前,有家乡的朋友给张志庆送来多坛即墨老酒,所谓老酒者,就是黄酒。一坛能有十几斤,几个人共饮,按说黄酒不醉人,但喝多了,也是浑浑。那时志庆住在右安门外,工作室不大,喝完酒就论书写字,畅论书法。志庆豪量,酒喝了不少依然能挥毫,而且状态很好,一挥立就。

写字有几种状态,喝完酒喝高了能写,醒了写不出来;不喝酒一个人沉静着写,愈写愈投入,忘我;一堆人吆喝着写,愈写愈有精神。志庆喝酒能写,一人独立静默能写,围着一堆人也能写。何也?有定性。读书入静,写字入静,喝完酒是动中生静,一人独写是静中生动,一群人围着看我挥毫,那是内心岿然不动。我多次见过志庆创作,他创作时运笔很快,仿佛笔中有气,但每帖都玲珑剔透,字字都有来头,处处与传统交叠。志庆从山东到了北京,漂泊中淡定,变动中守静,把很多事放在心里,安安静静地写字,轻松地写,冲动地写,痴呆地写,坚守在扎实的临写与创作之中。

志庆不事声张,一直默默潜修创作,传统入得很深,看似如静水清流,实则是愈趋精到。他不张狂傲慢,写字让他始终心平气和,理性自然,处处透露着一种实在。他以他的朴素和才情赢得了时间与空间,也赢得了喝彩。他的书法,精熟绚烂,精熟到让法帖完全自然地“长”在心里,仿佛这传统就是自己身上的血肉一般。

他曾经在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上获奖,他写得千练丰厚,一气呵成,是那一届手卷展上非常出彩的行草作品。这些年,他的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多次,每一次的面目都不一样,每一次都使人感觉他在进步。在第十一届国展上的那件册页作品上,他用朱砂小楷写了自己学习行草的经历:“余学行草书廿二年,初自书谱入,四年有余,得其笔法与行草笔气。后习晋人信札,于大王尤得力,又四年矣。晋书虽得,后追宋人,米、苏俱习之,知其文人趣味,又六年矣。清之八大山人行草尤佳,得其画之静冷之气,余临之一年有余。其余年月徒过耳。”这是他对自己行草书学习过程的自况,尤见其一步一步走来,功深于此,神潜于此。

这次国展获奖的是他的册页形制的作品,实际上志庆的大行草写得更好,更能反映出他在草书上的变化、飞驰、疾涩、回环、张扬、内敛的多面性。看他的行草书,如锥画沙,常有力透纸背的感觉,点画净媚,孤蓬自振,细挹规模,舒徐自然,飞鸟出林,皆似自化。他行草书的神意骀荡,润泽得宜,恰与他的浑厚功底,精神雄健成为了一种互足互补。书中自有定数,全是来自古法,闲花落地,细雨湿衣,那细腻的古意,那娴雅的性情,正是书法所要表达的。志庆在草书上的飞扬和稳定的状态,是他多年在书法实践创作中体会出来的。宽于用意,壮丽生色,慷慨蕴藉,广摄四旁,婉转屈伸,随情会移。他的行草书体现了书法的正大气象,虽变化万端,但不离其宗;虽情动其中,但法度森严;虽神情俊逸,但理路清澈。才自笔生,墨从法来,壁立当空处,有若干生气,四面玲珑也,看屋漏痕来。情不自禁又能守法于道,理性优柔更能一贯性情。挥洒有致,笔中如抒情诗一样的流彩飞扬,藏巧藏拙,书意里自有一种独有的风神。袁枚说:“混元运物,流而不注,迎之未来,揽之已去。因物赋形,随影换布。”这也是对志庆创作状态的较为准确的描画。

这几十年,张志庆总是在奔波,从山东即墨到天津求学,从天津到北京,从北京再到各地。书法在游学中体悟,也在书案上挥洒流汗。他是在游学中积累,从书案到社会,从历练到笔墨,从读书到实践,这是一个长久的积淀过程。在山东得文雅古穆之气,在北京得宽博柔韧之气,在河北得包容平和之气,书法家笔墨中的敏感性,不同时境中的可塑性,在志庆身上都能看到。经历的丰富与开阔,使他的书法有豪气,也有静气,蓄极积久,势不可遏,挥毫见性,笔墨翻覆。

张志庆除了是一个书法家,他更重要的责任是书法教学,他是燕京职业技术学院的书法系主任。繁重的教学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但也促进了他的创作。教学相长,讲学相融,教学既是张志庆书法艺术的社会实践,也是提升他创作的一种特有的途径。书法不仅是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课,大手拉着小手的课。志庆授讲与实践双能,临帖与创作并行。

但恰恰是教学,可让你不断地去厘清书法的观念,书法的技巧和书法所要表达的道。仔细观察,当代书法的参与者很多都在教学,教学促进了思考和深入,教学也为书法创作带来了不断深入的动力。张志庆倡导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除了扎实的基础教学外,他对于经典的学习指导,确立在一种开放的教学体系之中,让碑拓成为主体,互为对照,让学习者成为主体,让自己成为主体。这种积极性的开放式教育,对学生有益,眼界开阔,对自己也是一种不断的观照。

张志庆书法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厚度,那种游刃有余,我仔细体会,和他的教学很有关系。与张志庆打交道,你会发现他的朴诚,他的倔强,他的靈慧。他的书法建立在对以往所有传统的继承上,也建立在对外界的沟通、交流、互补之中。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让他特别注意对于传统在整体把握下的细节规律,整体气息中的情绪流转,他能把二王乃至宋元信札写得很大,也能写得很小,这与他自己深入体会并向学生们不断示范演示分不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志庆从初学北魏到进入魏晋,从学书谱到追宋人,从八大山人到明清诸贤,他把学来的继续深入,并转至于教学的实践之中。

苏东坡说:“凡人文字,务使和平人知足,足余溢为奇怪,盖出于不得已耳。”志庆是平和的,书法于他,已经和自己的生命浑然一体。

编辑:刘亚荣

猜你喜欢

行草草书古典
晚明巨轴行草研究
从舞剧《行草》谈舞蹈与书法的融合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天下第一行书
浅谈《行草》中舞蹈艺术与书法的审美融合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