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在村寨
2018-03-01戴荣里
戴荣里
历史复活在现实之中的那种美轮美奂的感觉,只有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内容的前提下,置身于几近原生态的保护中,才会奇妙地感觉到。
笔者到边疆挂职,有幸到很多民族村寨调研,得以了解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现状。和我梦想中的村寨不同,很多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民居荡然无存,让我十分失望。
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其生存特点、文化不无关系。文化代表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居所、服饰和交往伦理。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傳统中,少数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民族元素应该得以继承和发扬。
我曾在一些村寨看到传统吊楼的美好,这些竹吊楼虽然破旧,但记录了当地少数民族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看上去十分亲切;有些上千年的核桃树,树枝舒朗,在古民居的掩映中,相衬着青枝绿叶,让人顿生对这个古村落的憧憬之感。镶嵌在古树木上的牛头、贴画在墙上的民族画、不时响起的山歌野调,让人感觉到少数民族村寨的乡野情调。在保护良好的景颇族和傣族村寨,那些闪烁着民族元素的符号,会让你怦然心动。遗憾的是,这样的村寨并不多,混凝土房屋在农村崛起,那些与城市同质化的建筑正吞噬着少数民族村寨的个性。诚然,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保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为了保护地方特色、保留民族特点、延续民族文化。
与之相应的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同样现状堪忧。有的中年人只会说自己民族的语言,而不会写自己民族的文字;青年则既不会说也不会写;好多本应该成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习俗的东西已经汉化了;一些民间剧和艺术样式日渐消失,变成为“申遗”项目。如何挖掘这些民族内在的文化品质,如何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种保留起来,确实值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管理者深入思考。
一个民族的特色,既是自己的,又是世界的。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是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世界和谐的需要。任何同质化的举动,不仅仅消弭的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很可能消失的是民族的个性。
近年来,云南省瑞丽市在挖掘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孔雀舞的挖掘就让人感受到傣家文化的韵味。通过老艺人的传帮带让年轻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古老生机,让他们滋生民族的自豪感,这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滋润,其力量是显而易见的。我在有些村寨看到,他们的整体设计巧妙地借鉴了自身传统文化元素,新设计的居室既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又能展示民族文化风采。有的村寨在修路建房时,对古树木和其他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保护,整个村落自然、唯美、干净,在让人感受乡村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曾在一个村流连忘返,村民非常自然地歌唱本民族的歌曲、跳本民族的舞蹈、演示本民族的技艺,令人感觉历史复活在现实之中。那种美轮美奂的感觉,只有置身在这种几近原生态的保护中,才会奇妙的感觉到。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强力推进,如何建设西部、开发西部正成为政府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在乡村建设中,是建设千篇一律的混凝土构成的“特色小镇”,还是独具匠心地遵循自然风俗特色,营造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村寨,看似是个形式问题,其实足以上升到尊重民族文化内容的高度。少数民族文化之核永远不能抛弃文化历史而去奢谈同质化的进步,那样失去的不仅是自身的魅力,也是对发展的反叛。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才是少数民族村寨生命力延续的根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