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的春意表达

2018-03-01尤蕾

小康 2018年6期
关键词:全家饺子老虎

尤蕾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主要节日,少数民族也有着过春节的习俗,他们的庆祝方式让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显得更为五彩斑斓,春意浓浓。

在中国的五行之说中,水火相克。然而,有那么一天,水火却可以“并存”。那就是春节,无论水还是火,都寄托着少数民族对来年希望的热切表达。

生活在中国北方水草丰茂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对于火有着别样的崇拜。事实上,这并不难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找到依据,人类祖先最早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就是把火送上神坛。火给了最初的人类以温暖,烤熟的食物让他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和更长的寿命。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一般的存在,“祭火”,至今仍是蒙古族春节中有着特别意义的仪式。

蒙古族通常从腊月二十三傍晚时进入一天中的最高潮——祭火。根据史料记载,祭火随萨满教传入,在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形式有所改变,蒙古族人将羊胸脯肉连同白色哈达、肉米粥、黄油、酒作为祭品,由长辈点燃9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中燃烧,口中吟咏赞词,祝福全家人生活幸福。火,在蒙古族的文化中象征着一个家族的兴旺。通常,烧完祭品后,全家再一起进餐,有的人家还会把剩余的祭品分给亲戚食用。

对于劳动人民而言,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等一切美好愿景的图腾。在一些彝族聚居地区,大年初一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他们将一碗水和前一天的水比重量,如果新年的水比较重,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雨水充足。

布依族从除夕之夜开始全家便通宵达旦地在水塘旁守岁。天一亮,姑娘们就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白族也有类似的新年习俗,青年男女都会在子夜过后就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来临,全家还要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歌舞,他们喜欢将日常生活、劳动场景、风俗习惯等抽象化,以肢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喜怒哀乐。

土家族在春节会跳起“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回溯过去,土家族在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头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在春节到来之前,彝族聚集区的人们要在村子里选人扮演老虎。被选到八只老虎里边的年轻人或是壮年男性,都是很自豪的,八名身强力壮的汉子作为八只虎,其中七人披上用毡子扎成的“虎皮”,在脸上、手臂上、小腿上用红、白、黄三种颜色画上虎纹,装扮成虎的模样;另外一人为虎头,虎头的着装与其他虎有区别。另外还有身披皮毡、头戴草帽的两个人扮“山神”;穿黑衣、脸上画成猫面的两人扮“猫”;加上四名身穿黑衣的敲羊皮鼓的鼓师和敲芒锣的一名锣师,这17人便组成了跳虎的队伍。在一系列祭祀活动中,跳虎队伍要不断重复老虎开门、老虎出山、老虎找伴、老虎找食、老虎搓脚、老虎勾脚、老虎摆尾等反映彝族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的一系列舞蹈。

舞狮,也是一些少数民族表达情感迎接新年的方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苗族的“百狮会”。

每到春节,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充满着浓郁的苗族风情。

在广西西部壮族人则会在春节时舞牛,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

舌尖上的创意

“福”在口中食物,不需要编故事,本身它就是一种文化。

也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家里的味道更是搅动舌尖的味蕾,从而直击内心的思乡之情。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食物,就是最生动的讲述者。

发源于黑山白水之间的满族,一直以来,对于民族饮食有着固守的坚持。春节前,满族人会做本民族传统糕点萨其马,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的萨其马为过新年烘托了红火的气氛。

另外,满族人在大年三十会全家围坐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到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在宝岛台湾,高山族的春节饮食也别具一格。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另外,过春节时,高山族人有吃“长年菜”的习俗,所谓“长年菜”就是“芥菜”,有的家庭会将粉丝加入其中,讨个长命百岁的好彩头。

无论哪一个民族,即使他们庆祝春节的方式不一样,也都有着共同的心愿,浓缩成一个字,就是辞旧迎新之时贴在门口的“福”。

(链接)

傣族:甩糠包收获爱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侗族:芦笙会载歌载舞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达斡尔族:食物抛入火堆祈祷安康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

佤族:互赠芭蕉团圆和睦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黎族:猎物人人有份

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哈尼族:荡秋千步步高升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纳西族:讲述民族故事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维吾尔族 特色美食招待亲友

在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将本民族最喜爱的抓饭作为庆祝春节的大菜,他们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金黄油亮的抓饭,与亲人共享团聚。当然,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芝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酸辣可口的“曲曲尔”,“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沙木波萨”(炸子),“卡依克”(花色炸食),等等,都是新年期间最常出现在餐桌上招待亲朋好友的美食。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家饺子老虎
全家一起变变变
幸运饺子
躲描猫的大老虎
每周一次的欢乐全家游
全家来称重
包饺子
老虎变成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