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疼痛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3-01申永营
申永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1.99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加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西医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水肿状况、FAM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中西医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亦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手肿胀并伴有疼痛感,关节活动不灵活、受到限制等,多发生于脑卒中后的1~3个月,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感。本文选取在我院治疗肩手综合征的48例患者,对其中观察组的24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在脑卒中后患肩手综合征的患者48例,按照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男15例,女9例,年龄53~75岁,平均(63.47±10.03)岁。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52~78岁,平均(66.85±9.54)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上肢肩部疼痛、手部颜色改变等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有关急性肩手综合征症状。本研究中排除复发脑卒中患者、病情尚未完全稳定的患者以及意识不清并具有认知功能障碍者。两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均衡可比。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良性肢位摆放:在患者休息过程中,仰卧位应少于侧卧位,在坐位时应避免患侧上肢呈垂吊状态,避免患肢受压,保证手腕及肘部的良好支撑;主动、被动运动:在患者不感觉到疼痛的情况下,依次对肩部、肘部、腕部和手指进行活动,动作轻柔,视患者接受范围和恢复程度逐渐加大活动程度;鼓励患者在康复师协助下多多运动,主动使用手部关节进行上举、抓物之类的活动。抗阻训练的频率2~3次/d,每次活动时间20~40 min。电极物理治疗:用调至微热档的超短波治疗仪对患肢的肩周部位及腕部进行电极治疗,每个部位持续时间10 min,1次/d。②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康复治疗手段上添加了包括温针灸、外用中药等在内的中医康复治疗项目。温针灸:采用0.3mm×50mm的不锈钢毫针,根据患者患肢的不同部位确定穴位,留针时间30 min左右。1次/d,3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束之后视患者情况休整5 d或以上。外用中药治疗:将调配好的中药碾碎后加入双层热奄包内,凉水浸泡后使用加热器加热至60~70℃,将其以温水浸泡过的湿毛巾进行包裹,并包裹在患者的肘关节及手腕处,两处各15 min。
观察指标:治疗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水肿状况检查、FAM关节活动度以及VAS疼痛评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后,在水肿状况、FAM关节活动度以及VAS疼痛评分中,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没有明确定论,通常来看是由于脑卒中时大脑皮下组织受损,交感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造成血管运动神经暂时麻痹,导致血管局部出现水肿或肩关节脱位、腕关节异常扭曲,使静脉血流受阻,从而致使肩手综合征发生。
针对肩手综合征的特点,西医及中医都有其应对机制并有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在原本应用西医的康复治疗的同時,加入中医的针灸及外敷中药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效消炎、消肿。康复训练也能缓解病情,力求让患者尽快回到正常生活状况中。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和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使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情,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保证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肩手综合征中使用中西医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此法,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状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