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压技术改善RSD脉冲功率系统运行频率研究
2018-03-01刘云龙王文成台流臣
尚 超 刘云龙 王文成 台流臣
(潍坊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脉冲功率技术是将能量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储存起来,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以获得高功率[1-4]。近些年,重复频率脉冲功率技术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是脉冲功率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5-9]。俄罗斯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30kV、500Hz的强脉冲发生器,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研制出了重复频率达1kHz、电流5~10kA的 MPG-1脉冲发生器和电流可达 101.5kA、di/dt为 8.2kA/μs的 MPG-2 脉冲发生器[10-13]。
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I. V. Grekhov等人基于可控等离子层换流的原理,首次提出了反向开关晶体管(reversely switched dynistor, RSD)的结构[14-17]。
不同于传统的脉冲功率器件,RSD废除了控制极,靠可控等离子层实现导通,它能同时兼顾几十千伏高电压、几百甚至上千安培大电流、高di/dt,且芯片全面积同时导通,在脉冲功率领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而我国对基于RSD的脉冲功率系统研究起步较晚。
在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基于RSD单次运行的研究基础,本文提出其重复频率运行,设计了重复频率运行电路,分析了制约系统运行频率提高的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基于RSD的脉冲功率系统
根据RSD的结构特点,建立其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
式中,P(x, t)为剩余等离子体浓度;Nd为 n基区的掺杂浓度;b=μn/μp为弱电场中电子与空穴迁移率的比值;J(t)为流过等离子层的电流密度。
根据式(1)及RSD导通后等效一PIN二极管,得到用临界预充电荷描述的RSD开通条件:
式中,RQ 为单位面积的预充电荷量;b同上;dJF/dt为正向电流密度上升率;vn为通过p2基区的电子扩散时间;*τ为集电极电流上升的时间常数。
基于 RSD的脉冲系统结构如图 1所示。图中MS1和MS2为磁开关(磁心饱和前,其电感无限大;磁心饱和后,其电感急剧减小)[18]。
图1 基于RSD的脉冲功率系统结构图
系统工作原理:市电通过硅堆 R1、D1给电容C1、C2充电[19],控制系统触发晶闸管导通,C2通过MS2、SCR放电,形成振荡电流。电容C2上电压反向时,反向电流流过 RSD,形成预充电流,约 2μs后,RSD内部形成等离子层,反向预充结束。此时磁开关MS1饱和,主电压U1通过已导通的RSD向负载RL放电,形成电流脉冲。由此可见,通过控制晶闸管SCR反复开通,可以得到重复输出的电流脉冲。
图1所示电路主放电回路即RLC震荡回路,由于RSD不能承受反峰,故要求回路电流不能出现反峰。电路参数:主电容 C1:3μF,预充电容 C2:0.22μF,负载 RL:0.25Ω。RSD管芯直径为 36mm,耐压为2.4kV,有效通流面积为 7cm2,磁开关磁心为环形铁基非晶合金。
在一定初始电压下,得到图2所示仿真波形。图中,I为流过RSD的电流,U为RSD两端电压。由图2波形可见,在350V电压下,RSD上电流峰值为280A,且电流无反峰,以上电路参数能够保证RSD安全运行。
图2 RSD的电流电压仿真波形
图3 所示为3μF电容充电(市电通过硅堆和限流电阻直接充电)电压波形,可见电容充电至1.5kV需7s,相比其放电,此种方法的充电速度很慢,故该充电方式制约着系统运行频率的提高,要想提高脉冲功率系统频率,必须设法改变电容充电方式。
图3 3μF电容充电电压波形
2 倍压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图4所示为倍压电路(本实验中用四倍压)结构示意图。C1、C2、C3和 C4为电解电容,耐压为450V,容量为 1000μF,D1、D2、D3和 D4为功率二极管。若器件参数设置合理,则该系统可按如下方式工作:电源(AC)在第一个正半周(a为正,b为负)时通过C1—D1回路给电容C1充电至Uab,电源极性反向后,电源和电容 C1通过 C1-D2-C2回路同时给电容C2充电至2Uab,同理,电源在第二个正半周期间,电容C3充电至2Uab,第二个负半周期间电容C4充电至2Uab,极性如图所示。
当b、c两点作输出时,输出电压Ubc为4Uab(四倍于电源电压),a、d两点作输出时,输出电压Uad为 3Uab。
图4 四倍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仿真电源对四倍压电路充电的过程结果如图 5所示。仿真参数设置如下:C1为 1000μF,C2、C3和 C4为 500μF。D1、D2、D3和 D4为功率二极管,耐压1.5kV。图中的输出电压为b、c两点间电压Ubc。
图5 四倍压电路充电仿真波形
图5 的仿真波形显示,电源对四倍压电路的充电速度很快,仅用0.3s Ubc达到1.2kV,且电压保持稳定,电压上升过程中存在迂回现象,是因为过程中电容存在充放电循环。
本文进行了四倍压电路对3μF电容单次充电实验,波形如图6所示。
图6 四倍压电路对3μF电容充电波形
图6 中的曲线显示,四倍压电路对3μF电容充电到2.0kV时仅用了150μs,充电电流峰值为54A,电流电压波形平滑。相比图3的充电方式,四倍压电路能够极大提高电容充电速度,将其应用于脉冲功率系统,有望提高系统的工作频率。
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采用四倍压电路充电的脉冲功率系统整体结构如图 7 所示。主电容 C1:3μF,预充电容 C2:0.22μF,单片机控制晶闸管(SCR1和 SCR2)开通。四倍压系统充电结束后,触发晶闸管SCR1导通,四倍压电路给电容 C1和 C2充电,充电电流同时给磁开关(MS1、MS2)消磁,此过程结束后触发晶闸管SCR2导通,C2、MS2及SCR2形成放电回路,此回路中的振荡电流达到最大值时开始分流给RSD支路,RSD开始反向预充,约2μs后预充完毕,同时磁开关MS1在主电压的作用下趋于饱和,RSD上电压极性反转,器件导通,主电压通过RSD对负载放电,C1、MS1、RL和RSD组成的回路中形成强大的电流脉冲。图中D1、R2支路为续流回路,用来消耗主回路中多余的能量,防止主电流给C1反向充电。
按图7所示电路进行实验,RSD采用谐振式预充。C1、C2初始电压为1.2kV。高压探头测RSD两端电压,罗氏线圈(比率为10900A/V)测RSD电流,得到放电频率为250Hz和500Hz的电流电压波形,分别如图8和图9所示。
图7 改进充电系统后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 重复频率250Hz的RSD电流电压波形
图8 的电压波形显示,充电结束后RSD两端的电压能够维持在 1.2kV,RSD工作频率为 250Hz,且电压曲线上升和下降过程都比较平滑,说明四倍压电路能够快速有效地对电容充电。电流波形不是很清晰,是因为罗氏线圈比率太大,对小电流的捕捉不是很灵敏。
图9 重复频率500Hz的RSD电流电压波形
图9 的电压波形显示,随着系统工作频率的提高,RSD两端的电压有小幅减小,这是因为电容放电速度稍快于充电速度。
图10为系统单次放电电流电压波形。由波形可见,RSD预充电流峰值为365A,预充时间为2μs,器件正常开通,放电电流峰值为 2.2kA,半高宽为9μs,di/dt为 497.2A/μs,系统工作状态正常,器件无损坏。
图10 RSD单次运行电流电压波形
对比图10和图2的仿真波形,可见实验波形与仿真波形基本一致,参数设置保证了电路安全可靠运行。图10所示电路中电流出现抖动,是因为电路中存在寄生电感所致。
4 结论
1)采用普通充电法对电容进行充电速度很慢,不利于脉冲功率系统重复频率运行。
2)四倍压电路能提高电容充电速度,且充电电流电压波形平滑。
3)基于四倍压电路充电,脉冲功率系统单次和重复频率工作稳定。
4)实验中器件工作稳定,说明 RSD具有良好的重频特性。
[1] 董守龙, 姚陈果, 杨楠, 等. 基于 Marx电路的全固态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射流装置的研制[J]. 电工技术学报, 2016, 31(24): 35-44.
[2] 曹荣刚, 李军. 脉冲功率电源辐射电磁场屏蔽测量与分析[J]. 高电压技术, 2014, 40(4): 1159-1164.
[3] 余岳辉, 梁琳, 李谋涛, 等. 超高速半导体开关RSD的开通机理与大电流特性研究[J]. 电工技术学报,2005, 20(2): 36-40, 62.
[4] 马伟明, 肖飞, 聂世雄. 电磁发射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电工技术学报, 2016, 31(19):1-10.
[5] 洪武, 梁琳, 余岳辉. 两步式放电改善反向开关晶体管开通特性研究[J]. 物理学报, 2012, 61(5):499-505.
[6] 尚超, 梁琳, 余岳辉, 等. 反向开关晶体管通态压降的精确测量与研究[J]. 电工技术学报, 2011, 26(3):129-133.
[7] Xu Yali, Zeng Xinan, Yu Shujuan. Inactivation of papain by the treatment of pulsed electric fields[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5, 31(12): 39-41.
[8] 梁勃, 王文基. 百兆瓦级 RSD脉冲功率组件及其在岩石爆破中的应用[J]. 半导体技术, 2016, 41(4):297-301.
[9] Grekhov I V, Kozlov A K, Korotkov S V, et al.High-Voltage RSD switches of submegaampere current pulses of microsecond duration[J]. Instrument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2003, 46(1): 48-53.
[10] 周郁明, 余岳辉, 陈海刚, 等. 一种高压 RSD 开关触发方法的设计[J]. 电工技术学报, 2007, 22(10):113-116.
[11] Heesch E M, Yan K, Peman A M, et al. Matching repetitive pulsed power to industrial processes, IEEJ Trans[J]. FM, 2004, 124(7): 607-612.
[12] 王晓彤, 项祖涛, 宋立新, 等. 采用垂直排列的500kV双回电缆线路参数的不平衡度分析[J]. 高压电器, 2017, 53(2): 132-138.
[13] 梁琳, 潘铭, 舒玉雄, 等. 用于脉冲功率领域的碳化硅四层器件性能概述[J]. 现代应用物理, 2016, 7(2):
020401-020404.
[14] 梁琳, 刘程. 碳化硅 RSD的二维数值模型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 2016, 50(1): 105-108.
[15] 周竞之, 王海洋, 何小平, 等. 大功率半导体开关RSD触发导通特性的实验研究[J]. 电工技术学报,2012, 27(10): 176-181.
[16] 王海洋, 何小平, 周竞之, 等. 高功率反向开关晶体管开关寿命特性[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5):1191-1194.
[17] 朱玉德, 刘小俐, 肖彦, 等. 超高速脉冲晶闸管设计及特性[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4): 73-76.
[18] 朱雨翔, 兰生. 基于磁开关的低频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与仿真[J]. 电气技术, 2016, 17(1): 42-45.
[19] 王野, 姜万东, 叶佳虹, 等. 一种新型超级电容模组充电电源设计[J]. 电气技术, 2017, 18(5): 109-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