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冻土土壤各层温度年变化特征分析
2018-03-01赵希宽
赵希宽
(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黑龙江嫩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特征的过渡生态系统[1]。冻土湿地是一种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在冷湿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森林、沼泽湿地类型,分布于多年冻土的分布带上,土壤层下有多年冻土层,地表多泥炭藓和藓类的分布[2]。冻土湿地发育于冷湿的气候条件和冻土的综合作用下。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冻土与湿地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关系[3]。大兴安岭作为我国典型的湿地冻土区域,研究湿地冻土土壤层温度变化,为该区域的湿地冻土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的研究气候变化与湿地冻土的关系提供依据。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南麓。地理坐标51°05′07″—51°39′24″ N,125°07′55″—125°50′05″ E。该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大,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海拔高一般为500~800 m,最低海拔370 m,最高海拔1 044 m。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异常寒冷,晴燥少雪而漫长,长达9个月,年平均气温-3 ℃,极端最低温度-48 ℃。相反,温暖季节甚短,夏季最长不超过1个月,极端最高气温36 ℃,无霜期90~100 d。初霜始于9月中旬,晚霜到翌年5月中旬,年降雨量500 mm左右。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湿地冻土生态系统进行选点,对该点冻土层进行不间断的观测温度变化。对选地的10 、20、40、80、110和140 cm 六个层次(分别记作T-10、T-20、T-40、T-80、T-110、T-140)的温度进行观测,选出在2月、5月、8月、11月的温度值进行比较,得出冻土区各层在不同温度时的土壤温度变化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2月土壤各层温度变化
图1 2月温度变化
由图1可知,在2月的各层温度变化曲线图中,可以看到10 cm和20 cm处的土壤温度变化有起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80 cm、110 cm、140 cm处的温度呈逐渐下降趋势,40 cm处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土壤层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土层越深温度越高。由于在2月温度较低,土壤传递温度的速度较慢,越接近地表温度越低。
3.2 5月各层温度变化
图2 5月温度变化
由图2可知,10 cm处的曲线图呈凹形上升趋势,温度变化值在-0.58~1 ℃之间,温度上升较快, 20 cm、40 cm、80 cm、110 cm、140 cm各层温度都呈上升趋势,其温度变化幅度为0.6 ℃、0.82 ℃、0.89 ℃、1.05 ℃、0.77 ℃。5月气温逐渐升高,地表温度升高,近地面温度升高较快,出现10cm处的温度变化幅度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受气温影响变小,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也有所改变,因土壤含水和微生物的影响,温度变化幅度而改变。在80 cm处温度低于110 cm处,因冻土在该深度内110 cm处的含水量高于80 cm处,出现温度相对升高的原因。
3.3 8月各层温度变化
图3 8月温度变化
由图3可知,10 cm 、20 cm、40 cm在8月的曲线变化呈波浪形,各层温度值为5.7~9.3 ℃、4.9~6.9 ℃、3.6~4.4 ℃。80 cm、110 cm、140 cm处的曲线呈上升趋势,温度变化值为-0.3~1.2 ℃、0.1~1.2 ℃、-0.7~-0.1 ℃。8月气温较高,近地表温度升高较快,太阳辐射影响土壤的深度加深。80 cm以下基本是永冻层,温度变化不大,80~110 cm之间的温度受含水变化温度呈下高上低现象。
3.4 11月各层温度变化
图4 11月温度变化
由图4可知,10 cm 、20 cm在11月的温度都是下降趋势,温度在逐渐降低,温度值范围为-6.7~0 ℃、-2.1~0.35 ℃。40 cm、80 cm、110 cm、140 cm在11月的温度变化较小,基本呈水平线,40 cm、80 cm、110 cm温度值在0~0.3 ℃、0.1~-0.1 ℃、0.7~0.9 ℃,140 cm处的温度都在0 ℃。11月气温逐渐下降,近地表温度下降较快,40 cm深度以下,温度基本在0 ℃,呈冻结状态,在110 cm处,出现反差,温度出现升高,在0 ℃以上。
4 讨论与结论
冻土各层的温度变化虽然在不同的天气有所变化,但整体变化对本月影响不大。2月气温开始上升,在近地表土壤温度有所回升,深层受气温影响变化不大,深层土壤温度主要受含水和微生物影响;5月温度回升较快,近地表温度回升也快,总体都呈上升趋势;8月气温达到年最高值,土壤温度也回升到0 ℃以上,土壤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11月气温逐渐下降,受气温影响,土壤温度呈下降趋势,在近地表表现明显,土壤温度基本都在0 ℃以下。在气温回升到气温下降期间,110 cm深处的土壤温度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表现出高于80 cm处。
冻土土壤各层温度因影响因素的不同,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地表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土壤深层受含水和微生物活动影响,出现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110 cm深处。总体上看,冻土各层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变化一致,在140 cm深处温度基本常年呈现在0 ℃以下,为永冻层。
[1] 张武,张雪萍,顾成林,等.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湿地土壤动物群落与地温耦合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63-268
[2] 吕宪国.东北山区湿地的保育与合理利用对策[J].湿地科学,2004,11(1):114-116
[3] 张则有.我国冻土区泥炭沼泽形成的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15(2): 2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