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开口CT在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查找中的应用
2018-03-01李国正姜少斌
李国正,姜少斌,沈 兵
(二滩水力发电厂,四川 攀枝花 617000)
0 引 言
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地故障在电厂时有发生,如在发电机进行交、直流耐压试验中发生定子绕组绝缘对地击穿的情况,在运行中亦可能遇到定子绕组绝缘击穿的情况。当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地后,可能烧毁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因此必须尽快找到接地点并设法消除故障。大型水轮发电机一般是三相多分支结构,每个分支由几十甚至上百根线棒组成,故障点可能位于上层绕组,也可能位于下层绕组,可能在端部,也可能在槽部。因此,需要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进行故障点查找。
1 测试原理
通常情况下,运行中发电机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电流均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可根据录波装置判断出故障相、故障分支;检修试验期间发生接地故障时,也比较容易通过绝缘测试判断出故障相、故障分支。然而,大型水轮发电机分支线棒较多,故障发生时电气参数处于时变状态,使用绝缘测试无法进行定位,故障录波数据也只能进行预估定位。
发生定子接地故障时,接地点的绝缘会明显降低,故障线棒与定子铁芯处于导通状态,将故障分支一端悬空。从另一端输入可控交流电流,则注入点与接地点之间的线棒会有电流经过,接地点至悬空端之间的线棒没有电流经过。因此,可以利用故障点两端试验电流的变化进行查找定位(见图1)。
图1 接地故障点查找示意
2 自制测量定位工具——开口CT
由于发电机定子线棒多为扁宽型,安装排列较为紧凑,而常规的电流互感器的测量部位多为椭圆形,因此无法对线棒电流进行有效测量。根据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线棒在定子铁芯中镶嵌的结构,制作了1种专用测量工具,可对线棒电流进行有效测量(见图2、图3)。
(1)选取1个磁轭宽度较线槽略宽的CT,以变比不超过50/1为宜,在保证二次线圈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横切(也可先横切再缠绕二次线圈);并对切割面进行打磨,使其平整光滑。
(2)将带有二次线圈及引出端子的半个CT固定在合适长度的可伸缩绝缘杆上。
(3)将制作好的开口CT引出端子使用测试线连接至高精度万用表,并调至交流电流档,选取交流mA/μA档。
图2 自制开口CT
3 定子接地模拟测试
在电站机组定子改造期间,对自制定子线棒接地点查找工具“开口CT”进行了模拟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1)定子改造期间,预留C相第一分支91槽上层线棒下端部并头块处未安装绝缘盒。
(2)将并头块通过1个可调电阻箱进行接地,通过调整串入电阻值模拟不同类型的接地电阻Rg。
(3)按照图1所描述方案进行模拟实验接线,通过调整调压器及滑动变阻器,保证在不同接地电阻情况下试验电流不会过大。根据《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应用》要求,当发电机额定电压大于18 kV或额定容量大于300 MW时,接地电流允许值为1 A。为保证试验安全及可行性,模拟试验中试验电流均为0.2 A。
(4)根据定子线棒接线图,使用自制开口CT进行故障分支各线棒电流测试,并记录各线棒电流变化情况。
图3 自制开口CT现场测试
(5)以电流发生突变处为接地点位置,并进行相关后续检查处理(见图4、表1)。
图4 故障分支接地点附近线棒连接及电流示意
根据模拟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在较小的模拟电流值下,使用自制开口CT可以明显地测出接地点两端线棒的电流变化情况,能够准确查找出接地点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一是在使用调压器进行加流时,必须时刻关注调压器出口电流,避免因试验电流过大引起铁芯烧损,造成设备二次伤害。二是在进行现场测试时,如使用的调压器为自耦变压器,必须将调压器N端子接地;否则会引起开关电源漏电保护器动作,导致试验失败。
表1 故障分支各线棒测试电流 mA
当然,笔者所在电站发电机的中性点、出口均方便开展断引工作,可使各分支相互断开。对不方便开展断引工作的发电机,无法通过绝缘测试确定具体故障分支;但通过本文提到的试验设备,结合定子接线图及电路原理知识,也能够比较容易的确定故障分支,查找出线棒接地点。本文提到的开口CT可在2个磁极之间方便操作,也可以根据不同发电机结构制作不同形状、大小的开口CT,以方便进行测试。
4 结 语
根据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定子线棒的安装结构及发生接地故障时线棒与定子铁芯绝缘降低的特点,制造了开口CT这一故障点查找专用工具;并通过接地故障模拟试验,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在保证定子绕组完整及操作安全的前提下,快速进行故障点查找定位,提高了查找效率。
[1] 吴延宾.大型发电机定转子接地保护运行分析[J].大电机技术,2009(3):8_10.
[2] 王维俭.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 李 平.水轮发电机定子一点接地故障查找[J].广西电力,2014,37(1):45_47.
[4] 刘六平,孟宪宽,周晓东.多支路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地短路点的查找方法:CN102692583[P]. 2012_09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