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敏艺术史学馆
2018-03-01□苟君
□ 苟 君
浙江温岭市锦屏公园内,绿荫深处有一排白墙青瓦、融会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群,这就是王伯敏艺术史学馆。一进入大厅,充裕、饱满的阳光透过大面积的玻璃天顶撒下来,让馆内空间明亮、通透。
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占地145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由陈列展区、公众服务区、藏品库区、办公区等组成。陈列展览区分三个展厅分别陈列着与王伯敏有关的著作、图文、影像资料和王伯敏的各种收藏;藏品库中则收藏了王伯敏捐赠的各类藏品730多件,其中包括书籍410多件、手稿14匣、文房用具20件、王伯敏书画65件、名人字画118件等。王伯敏捐赠的古代作品中有唐代《敦煌写经卷》残本、明代俞谦得《松斋幽赏图》等,还有大量近现代名家如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的佳作。据介绍,因场地限制,此次开馆将只能撷取部分陈列,其余的藏品将在以后的展览中陆续展出。拾阶而上,墙壁上展示着王伯敏人生历程中各个时代的照片群。这些照片中凝固的每一个瞬间,都记录着他勤奋治学的一生,并把我们带进艺术史学馆以“书写天地间——王伯敏的中国书画研究与创作”为主题的展示空间。
王伯敏年轻时代选择了美术史论研究,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真、善、美的求索中,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硕果累累,甚得滴水穿石之妙。1942年2月,王伯敏考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深造,在这所学校里他开始了美术史论研究。1947年12月8日,王伯敏在北平石附马胡同后宅35号徐悲鸿府上行跪拜大礼,正式成为大师弟子。虽然跟随徐悲鸿只有一年半时间,但大师的风范学养却深深扎根在他心里,让他终生受用不尽。1952年他来到浙江美院,居住在栖霞岭,与黄宾虹为邻,又成了黄宾虹的关门弟子。能拜在南北两位艺术大师的门下,这是最让王伯敏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从而吸收了南北两地丰富的艺术营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地向更高的山峰攀登。他费尽几十年建构美术理论体系,精力充沛,做到了黄宾虹送给他的八个字:“写史要实,论理要明”,不虚其美,不掩其恶;同时空闲时间坚持作画,每天模山范水,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七十岁以后,年事已高,精力渐衰,减轻理论的追索,开始专攻书法绘画,因年青时重理论、少创作,到晚年是少理论、重创作,最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厚积薄发,相互辉映。
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内景
王伯敏老照片一组
王伯敏花五十年时间,撰写了美术界所迫切需要的六部美术专史,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以当代人超前的悟性与创见,重新对历史书画艺术提出更新、更全面的总结,有的编著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五十万字的《中国绘画史》,既介绍画家,品评绘画作品,又述说绘画理论的发展,是建国后率先出版的画史专著,也是在20世纪下半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画学史著作,该书获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美术通史》全书二百五十万字,既勾勒了美术演变进展的脉络,又概括了美术发展的规律,堪称中华民族上下数千年美术的缩影,标志着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先后荣获中国图书奖、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学科优秀成果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全书二百六十万字,分别论述了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美术发展的历程,填补了我国乃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美术史研究,提供翔实丰富的民族美术资源,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版画史》系统地阐述了版画的发展,着重介绍明代版刻绘画的辉煌成就,为我国历史上出版最早的版画专史,被日本和英国翻译出版。王伯敏研究敦煌的壁画山水,先后著有五篇论文,汇编为《敦煌壁画山水研究》。他还编著《中国画构图》《唐画诗中看》《古肖形印臆释》《水墨画纵横谈》《黄宾虹画语录》等四十多种专著,共计一千多万字。
王伯敏 晴雪海门到客船 纸本设色 2012年
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弥补空白,盖少数民族区域多在边地高山深壑,掌握的资料和参阅文献很少,此项工作自古无人问津。他融文、史、哲、术、数的理论于一炉,治学严谨,深入浅出,说理透彻,科学推断,言之凿凿,如《中国版画史》书中举证推论“汉代肖形印是中国古代版画的稚型……”,类似发前人所未发的例子还有不少。这必是学问大成者融会贯通才能办到的,每当问及先生博学的奥秘时,王伯敏自认为惟一可说的“我一生的专业研究是中国美术史学,诗与画是我的读书余事,如果要我对好友们说点什么,那就是对时间的爱惜。老天爷给每人每日24小时,我却不令寸阴以蹉跎,才换来了千余万字的美术史出版物。”王伯敏艺术史学馆通过陈列实物和故事,印证了他半个多世纪在中国书画研究与创作上的杰出成就。
王伯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纸本 2009年
王伯敏 富春山色 纸本设色 2005年
王伯敏的艺术是纯净的。他的诗文、书法、国画作品,没有一丝程式化、刻板的思维定势和做作习气,扑面而来的是大自然和田野泥土的芬芳气息。欣赏他的山水画,淋漓的笔墨,纵横恣肆,儒雅飘逸,神韵天成,松烟宿墨之间,山水氤氲,让观者有亲临其境之妙。早在1963年春,潘天寿题王伯敏《雁荡双笋峰图》:“山水以苍茫浑厚为难,吾见伯敏此帧是得苍茫浑厚者,至为难得。寿题。”1986年春,李可染题王伯敏《富春山水册页》:“富春景色,甲于江南。余曾游览并有纪游之作。桐庐属富春山水,亦甚秀丽。昔黄大痴作富春江图,后世师之。此册十二帧,伯敏兄画十景于其上,浓墨者师法宾虹师,淡雅者有云林趣。其中写太平埠一景,用足水分,为其创格,乃是册中之最佳者。伯敏治画史而又专心于画,于我亦勉之哉。”赵朴初为张慕槎藏画题王伯敏《富春山水图卷》“一卷画如黄大痴,构思妙若雨催诗。紫峰爱作连城璧,不负半唐立意奇。”谢稚柳题:“伯敏先生以研治绘画史著称,余事作山水。此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笔墨疏宕,大得子久情意,此卷殊足珍也。”王伯敏的山水画得到了美术界的公认,从“学者妙造”到王伯敏自家风格的形成,他的山水画别具规模。
王伯敏出生于台州路桥,稍长迁居温岭城关,长期寓居湖上,成名于西子湖畔,晚年艺术发力,名满天下。王伯敏艺术史学馆的建立,是一座鲜活的台州艺术教育基地。王伯敏艺术史学馆犹如一簇砾石雕塑,与温岭市石夫人山遥相呼应,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站立在馆前,我口占三绝:
万里银机飞浙东,金秋温岭露华浓。
董狐之笔今犹在,伯敏馆藏美学宏。
五龙山上石人峰,伯敏馆前啸晚风。
史海搜神君独步,十年来卜梦王翁。
史迹沉钩珠串成,斑斑点点印心痕。
细推物证澈文字,更与行藏辨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