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发现中国木作手艺

2018-03-01丁云

现代苏州 2018年3期
关键词:香山匠人木头

记者 丁云

认真看看中国传统建筑,毫不诧异地再次为古代中国人的聪慧拍案叫绝。中国人将一生托付给乔木,理由真是极其充分;中国人的建筑、工匠、汉字,从一而终地讲求框架的“正”,“横平竖直”一切皆有源头。

了不起的用木头建房的中国人

苏州吴中的香山地区有两千多年营造宫殿的历史

“土木”工程被中国人用来表达建设,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是垒土搭木。

赵广超先生在《不止中国木建筑》中提到很多中国古建筑的渊源、说法:在中国的建筑上,几乎可以找到一切工艺;一部中国建筑史,几乎就是整个工艺发展史,原因尽在建材——木头上,因为但凡可以应用在木头上的技术,也几乎都可以发生在建筑上。同样,建筑的种种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其他木材工艺上。

因为以木头为主要材料,因此房屋只是在结构及功能上扮演房屋时,才叫作房屋,到了其他场合,房屋可以是任何东西。衣橱也可以做得和一个房间一模一样,扛着走的房子叫作轿,马车本来就是一间安装上车轮的房间。

赵广超先生玩笑,如果诺亚是中国人的话,就无需焦急等待上帝给他打造方舟的蓝图,因为船只在中国本来就是浮在水上的房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国人在几千年里,一直利用远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头来支撑家园。人们植树为林,截木为材,盖房子,做家具。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材里。在木床上睡。五行中,“木”的位置安放在旭日照耀的东方,是一切生命之源。事事忌讳的中国人,却用同样的木材起完陵殿起宫殿。树木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最后的归宿。

中国人在汉代开始用木头造出纸张,到了宋代用木头刻字制版,印刷在木头造的纸张上,然后写下整个民族的历史。中国人将一生都托付给了乔木。中国人的建筑物中,木材占的比例尤其得高。

木材易取、易用。长江两岸以及其他地方都不乏良好的石材,中国建筑依然是以木结构为主。因为木材比起石头容易处理得多,是最理想的建筑主要材料,也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而且技术更加重要。尤其是方便而又实际的技术。掌握这门技术的,可能是一个中国农民。这很自然。过去,农村人造房子。村里有闲余的人就会来帮忙。农民们在农忙时忙于生产,在其他时间可能外出做一个“建筑匠人”。

当然,若要将房子造得更加出类拔萃,比如营造更大规模的宫殿、庙祠、园林,可能就需要更专业的人了。

最早的中国“御匠”大本营

大英博物馆有一张《王宫图》,中心人物是明宫设计者苏州人蒯祥。他被奉为香山帮工匠的领袖。而香山一带则是中国从事宫殿建筑匠人的大本营。

早在吴越春秋时,吴王夫差为庆祝得到西施,建了姑苏台,就有香山的木工参与建造,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在谈《王宫图》时,即谈到香山地区有两千多年营造宫殿的历史。

苏州市区保存至今的著名古建筑,周、宋时修建的虎丘塔等7座古塔,南宋重建的玄妙观三清殿,元代的虎丘断梁殿、盘门水陆古城门,明代的孔庙大成殿、开元寺无梁殿,清代的万寿宫、太平天国忠王府等,以及宋元明清时修建的一批大小园林、庭院和拥有数千平方米屋宇的深宅大院。能够将众多古建筑集中于一城,且均为古典建筑的标本,大概与苏州地区是香山帮大本营脱不了干系。

香山帮也集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多种工种于一体,在明代以前就颇有影响。北宋末年,官府在苏州设立应奉局,征调吴郡能工巧匠赴东京营造苑囿,其中就有很多香山匠人。南宋时,在太湖之滨的吴县香山,技艺祖辈相传的香山帮工匠形成派系。《香山小志》称“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也说,江南工匠,皆出于香山。

蒯祥本人就出身在香山的木匠家庭。明朝推翻元朝后,蒯祥的祖父蒯明思、父亲蒯福主持“大营缮”。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天下工匠20余万至京师南京兴建都城,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香山帮木工队伍,吴地是明室得天下的大本营,明朝皇室的技工多来于此,所以明初建南京、北京二皇城都是由香山帮主持建成的。

少年蒯祥随父亲参与其事,他很快就精通计算用料和榫卯技巧。明初朱棣建北京宫殿时,蒯祥继续随父应征北上。

明代工匠为世袭制,不许脱籍,蒯福告老还乡,蒯祥代行父职,成为公认的“木工首”。《皇明纪略》等书记载:蒯祥能以两手对画双龙,合之如一,“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矛,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效劳尤多”。

北京明宫以南京规制为本,蒯祥参与设计、施工完成营建二宫、五王府和六部,蒯祥父子还在北京同时参与和指导武当山金殿的设计工程。

蒯祥从工匠领班升为工部营缮所丞,后官至工部左侍郎,明宪宗朱见深称蒯祥为“蒯鲁班”。官至二品,享一品俸禄,荣誉至极。

但蒯祥一直寓居在陋巷里,居住在离明宫建筑工地两公里多的京师偏东南一隅,与来自苏州的工匠相邻。《明皇通记》载:成化十七年三月,工部左侍郎食一品俸蒯祥卒。为营建皇宫达六十年的蒯祥死在任上,享年84岁。

余辉先生说,蒯祥在北京住的胡同叫蒯侍郎胡同,现在是没有了,但那儿现在还有个苏州街,离天安门不是很远,属于内城,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到了清代,还是这样。他推测,苏州街很可能是当时的蒯侍郎胡同,而当年苏州工匠到北京修建皇宫就住在那里。

香山帮工匠的工具蕴藏着古人对天地的把握

名满天下的香山帮

虎丘断梁殿建筑技术采用了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虽然是对接的两段栋梁,但仍然十分坚固,反映了香山帮建筑特点:矩形构架系统,每一个部件的构形和部件之间都是木与木的连接,其刚度全靠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铁。既精巧美观,又十分稳固。

开元寺的无梁殿是江苏省现存五座无梁殿中制作最精的一座。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以磨砖嵌缝纵横拱券结构,不用木构梁柱檩椽,故习称无梁殿。整座殿阁宏伟庄重,故有"结构雄杰冠江南"之誉。在数百年前能造这样的无梁殿,充分表明香山工匠的高超建筑技艺。

晚明,吴江寒士计成,撰著中国最早的造园著作《园冶》,抄本流入日本,名为《夺天工》;吴门文震亨,也著有造园之书《长物志》。江南园林自成流派,闻名于国内外,成为世界上造园的三大源流之一。

香山建筑工匠代代相传,出现了许多建筑世家。清明村钟家是叠假山世家,梅舍村李家,香山西庄徐家,小横山姚家、张家、贾家,蒋墩村朱家等,都以水木著称。建筑世家带动了大批劳动力投入建筑业。清末香山区“民习土木工作者十之六七”。

民国以来,古建筑的维修和园林的修缮、营造实践,使源于《营造法式》的古典传统技艺得以保持和发扬。匠师世家出身的姚承祖是建筑大师,也创办木匠子弟学校,继承和发扬了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写成著名的中国南方建筑学经典《营造法原》一书。“香山帮匠人的现代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被认为最迟在清末民初已告完成。”苏州大学的余同元教授这样认为。

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泥水工为主体,木雕由木工兼营,砖雕由泥水匠兼任。明清以后,随着建筑雕刻风格日益细腻繁琐,业务需求量大增,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香山帮逐渐形成了一个集木作、泥水作、砖雕、木雕、石雕、彩绘油漆等多种建筑工种匠为一体的庞大群体。

蒯祥

姚承祖

香山帮建筑工匠群体,不但工种齐全,而且分工细密,能适应高难度建筑工艺的需求。例如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从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檩、铺椽、做斗栱、飞檐、翘角等。小木进行门板、挂落、窗格、地罩、栏杆、隔扇等建筑装修。小木中有专门从事雕花工艺(清以后木工中产生了专门的雕花匠)。木雕的工艺流程有:整体规划、设计放样、打轮廓线、分层打坯、细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除了分工细密外,香山帮工匠所使用的工具也是很先进的。例如木匠用的凿子分手凿、圆凿、翘头凿、蝴蝶凿、三角凿五种,而每一种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凿子。

香山帮建筑具有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巧和布局机变的特点。可谓是技术精湛,名享天下,代代相传。

匠人胸怀大志,眼观大局

“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和每一块木头互相渗透,古代大师的心血和木头结合成为有情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像汩汩血脉,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长,生生不息。”赵广超先生说。

金象香山工匠的创始人陈建生说,任何事物,积累到一定程度,要进入另一个层面、高度。

他们年轻时,为了有份工作而学手艺,直到生活逐渐富裕。房子最初是为遮风避雨,现在投射进审美情趣。香山匠人们的手艺也这样,得向着做精、做强。

工匠手艺是一直被认同的。过去师傅带徒弟,学徒多少年出师,手艺代代相传,也被尊重。工匠们手艺精湛,往往是做给同行看。三百六十行,行行要得到同行认同,手艺是最基础的。

匠人有匠艺,匠人有匠尺。木匠用木尺。手艺人之间等级森严。学徒先学规矩,成方圆。当3年学徒,就得做3年家务。物质生活的提升,我们失去了一些,但到一定程度,有些又会回来。万物规律即是周而复始,分分合合。

手艺人要有阔胸怀,大格局。纯手工艺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机械,能把活做得更精细,更快速,为什么不提升呢?香山帮匠人核心就是推陈出新。当社会发生转变时,香山匠人仍然得靠精湛的手艺,先自我认同。匠人一诺千金,现在无非多了一纸合同。相比于古代等级森严,种田的永远种田,现代自由、开放、透明,导向更公平、公正,这正是古代匠人们追求的,是大进步。

香山工匠的木工手艺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的关注

猜你喜欢

香山匠人木头
北京香山
嘻哈跆拳族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嘻哈跆拳族
游香山
搬来搬去的木头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青年匠人
汽车匠人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