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馆人才队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8-03-01陈飞
陈飞
(浙江省科技馆,浙江杭州 310014)
科技馆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可以说,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为重要,而软件建设中尤以人才队伍建设最为重要。能否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博物馆并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该科技博物馆的人才水平,科普人才已成为衡量科技博物馆软实力的标杆。
1 浙江省科技馆人才队伍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1.1 浙江省科技馆人才队伍的现状
2009年建成开放的浙江省科技馆新馆,建筑面积30452m2,为省级特大型科技馆,其人员信息情况(见表1)。
浙江省科技馆人员信息情况特点分析:
学历情况。硕士占4.84%,本科占66.13%,大专占16.13%,大专以下为12.90%。结论是作为省级特大型科技馆,员工学历还有待提高。
专业分布情况。理工科占15.32%,人文社科占69.35%。结论是专业配置不够合理,理工科偏少,文科偏多。
1.2 浙江省科技馆人才队伍的主要问题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浙江省科技馆人才队伍的主要问题为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科普队伍。管理人员与业务骨干中鲜有高学历者,或仅有单一专业学科,缺乏科学教育专业背景,掌握教育、传播、艺术、设计、管理等交叉和人文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人员配置不够合理。浙江省科技馆2010年科普辅导员50人,从专业划分,计算机、机电等专业占12%,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占10%,工商管理、国际贸易、财会等专业占78%。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文科较多,理工科不足。
劳务派遣员工流动性较大。劳务派遣员工在科普辅导员队伍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为在编人员2.4倍),是展厅教育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待遇与前途等问题,流动性较大。
展教人员状况调查的反思。2013年4月对浙江省科技馆展教人员基本情况作出调研分析:从人员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服务态度等方面基本上能够适应公众参观的需求;但是在馆校结合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延伸、深化,及系统化方面会感到欠缺,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培训,以提高水平与素质。处在科技馆一线的展教队伍工作辛苦,没有良好的晋升空间,工作缺乏主动性、热情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而劳务派遣员工由于在待遇与前途方面处在劣势,因而存在不安心、不稳定的情绪。以上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2 浙江省科技馆培养科普人才的实践
浙江省科技馆在工作中深感科普人才的重要性,针对以上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培养科普人才的途径与方法。
2.1 搭建研讨科技馆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平台
浙江省科技馆举行“中美科普与科技馆创新交流报告会”、“全国科技馆创新与发展研讨会”,鼓励和组织员工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研讨会,为专业刊物投稿。在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全馆员工有19篇论文编入论文集。
表1 浙江省科技馆人员信息情况表
近几年,浙江省科技馆还积极申报科普类课题。例如,在中国科协两项课题中分别担承课题组组长或副组长;还成功申报并完成浙江省科协、浙江社科联科普类课题近20项。
2.2 开辟科技馆业务培训的实验园地
浙江省科技馆重视员工的业务培训,举办各种业务培训。
国际化的专业培训。2011年主题为“如何争做一位优秀的科学诠释者”的意大利专家培训;同年主题为“中澳现代科技馆运行管理的关键因素研讨”的澳大利亚专家培训;2012年主题为“现代科技博物馆的核心功能”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培训。派员赴意大利参加欧盟科学诠释者学院(EASE)的培训;派员赴美国培训4个月,亲身体验发达国家科普场馆的营运操作。
国内的专业培训。承办首届全国科技馆馆长培训班,近60位馆长围绕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从展览设计、展品开发、展馆活动等各方面展开热烈研讨;承办新馆员工业务培训,为省内近年开馆的湖州科技馆、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的新员工进行多批上岗业务培训,以解决开馆的燃眉之急。
2.3 打造浙江大学科普方向研究生实践基地
2012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协联合开展推进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浙江省科技馆成为浙江大学科普方向研究生实践基地。就教育硕士(科普方向)专业实习与实践、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在职硕士研究生(科普方向)的输送与培养等方面,双方开展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3 时代要求科技馆拥有高素质的科普人才
作为国家、时代及实际工作的需要,对科普人才又有哪些高标准要求呢?
3.1 国家相关政策对科普人才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我国越来越强调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普人才,并且在政策文件中都有体现。如200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化传播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方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
3.2 复合型人才是科普实际工作的需要
科普场馆对复合型人才颇有需求,比如科技馆的展览教育工作内容繁杂,包括展品设计开发、教育项目设计、教育活动实施、解说导览、志愿者培训管理、与学校社区合作等;此外,国外其工作还包括科普剧编导、项目管理、公文撰写、市场营销、市场研究,并且还需成为某个展示领域的专家等。
3.3 科普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很有必要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1950年代这一用语开始在科学界、教育界扩展和普及;1960年代,这个词风靡学术界。
当今社会在人才的选择上很注重思维开阔,知识面广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科普人才自然不能例外,科普人才跨学科培养很有必要。
4 对科技馆科普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4.1 与日本未来馆关于人才队伍的比对
科普辅导员是科技馆将科学思想和原理传递给观众的桥梁,故视其为科技馆人力资源的代表,将日本科学未来馆与浙江省科技馆加以比对。
首先是人员构成,从学历的构成来看,未来馆的学历明显高于浙江馆;从所学专业来看,未来馆较之浙江馆自然科学与理工科多且配比合理。其次是工作职责,未来馆科普辅导员除了展项讲解外,还参与到展品开发、课题调研,及成果发布等重要工作,较之浙江馆工作范围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然后是发展方向,日本未来馆科普辅导员经5年的培养锻炼后,再派遣到其它重要的社会领域,并且已经由日本政府定为制度。[1]
如上所述,日本未来馆的科普辅导员的素质更高,工作更具挑战性,更能发挥积极性,而且真正做到了人才流动。
4.2 与台湾科技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比较
台湾科技博物馆从业人员总体专业素质高,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学历教育的已达100%,中高层管理人员与业务骨干中“海归”博士、硕士随处可见,其中不仅有传统学科的科学背景,同时拥有教育、传播、艺术、设计、管理等交叉和人文学科者甚多,并与大学有定期与经常性的人员交流和业务合作。[2]
浙江省科技馆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较之偏低,如前所述,缺乏科学教育的专业背景,掌握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浙江省科技馆还是逊于台湾地区。
4.3 对推行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从2012年始,教育部与中国科协联合开展推进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在此,我们提出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建议。
科学传播和学校科学教育专业。两项专业与科技馆需求比较接近,美国大学科学传播教育发展因起步早,而形成了成熟的以硕士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及侧重点不同的多种培养模式;日本自2005年起“科学传播人员培养事业”正式开始实行,开设科学传播人员培养的相关讲座课程。
加强师资培养的综合性。在师资培养方面也更加强调综合性,例如加拿大高校科学传播教育本科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连续性教师教育模式”和“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学位为教育学与理学本科双学位[3]。
将科学传播与教育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其高校课程设置强调文、理、工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则注重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在科技课程教育过程中渗透着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4]。
发挥科技场馆的实践能力培养。国外高校科学教育专业尤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许多科技馆、博物馆也相继开设了面向公民的科学传播人员培养讲座。
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科普人才培养计划与实施,相信有国家的重视,通过全国科普人员的努力,一定能稳步地向前推进,并不断地创新发展。
[1] 中岛义和.日本科学未来馆面临的挑战.[C]//全国科技馆创新与发展研讨会论文报告集,2009.11:28-37.
[2] 韩兆宽.海峡两岸科技博物馆科学教育比较[J].上海科技馆杂志,2010,(08),6-14.
[3] 谌启标.加拿大教师教育大学化的传统与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1.
[4] 褚长玲,阮航.20世纪日本、韩国高教改革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回眸[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