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设想
2018-03-01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闫东磊齐昕浒陈昕
● 文|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闫东磊 齐昕浒 陈昕
一、引言
“一带一路”地区沿线国家众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差异性极大,各国对空间信息应用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性。以现有各国家空间信息为基础,完善和细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户需求,统筹协调现有在轨卫星星群、规划发射卫星以及与国际卫星资源的关系,进行顶层统筹规划。对不同卫星的使用需求进行分析和有效统筹,优化调度卫星及地面站资源;建立多星协同工作机制,集同多星完成复杂卫星服务任务;设计针对国内外通导遥卫星及地面系统的效能评估。
二、需求分析
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的设想中需要研究沿线国家通导遥卫星资源综合管控需求、各国用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接收站网综合调度需求、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响应的需求。
1)沿线国家通导遥卫星资源综合管控需求。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卫星资源的综合应用,在现有的单个国家的卫星资源有限(尤其“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发达国家)且卫星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和沿线国家遇到重大事件需要卫星资源保障时,尚无获得他国卫星资源应用的渠道。通过对沿线国家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进行综合管控,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国卫星应用效益。其中,通信卫星系统需要提供“一带一路”卫星宽带广播、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服务,面向覆盖“一带一路”空域的各类民航客机飞行全过程的航空通信服务,面向覆盖“一带一路”海域的各类船舶海事通信服务;遥感卫星系统需要实现对地球陆地表面、海洋、大气等多种要素的连续综合观测,空间分辨率涵盖高、中、低多个层次,观测波段覆盖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波段;导航卫星系统需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提供安全战略导航服务,推动智能交通、精准农业、智慧旅游、智慧港口、智能管网等新兴行业。
2)用户对通导遥卫星的需求也复杂多样。首先,通导遥卫星不再局限于满足主要用户的需求,还需面向大量行业、区域、大众用户;第二,用户需求不局限于单一卫星来实现,需要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卫星综合实现;第三,用户需求渠道多种多样没有统一标准,用户需求的复杂性需要通过智能化卫星资源调度和管控系统来解决。
3)接收站网的综合调度需求。要实现接收天线对在轨运行卫星的统筹接收,地面系统需要根据实时过境的卫星情况,对各个接收站的接收天线进行综合调度。为满足“一带一路”空间遥感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的卫星数据接收需求,地面系统按照统筹接收、协调兼顾的思路建设地面接收设施。地面接收站网由国内站、极地站、移动站构成。国内站以北京、西北、海南、东北为主站,西南站为辅助;极地站分布在南北两极;移动接收主要部署在海上科考船;卫星中继对接收能力进行补充。同时,为实现“一带一路”空间信息的海外市场推广,地面接收资源的综合管控还需考虑境外接收资源的调度,例如泰国、南非、委内瑞拉、东盟各国的接收站设施,并可扩展。
4)定标与真实性检验资源的综合调度需求。卫星性能的在轨定标和真实性检验,是实现卫星定量化应用的关键。卫星在轨定标和真实性检验实施前,需要根据定标和检验场的空间位置和定标检验的时间要求,对卫星资源进行综合调度,安排成像计划,因此卫星定标和检验的需求也是卫星综合管控设计研制中需要考虑的内容。
5)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需求。抢险救灾等应急行动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对地观测任务需要统筹调度遥感卫星系统做出近实时快速响应。因此突发事件不能遵循常规任务分时段、分批次的规划调度模式,而必须充分利用敏捷卫星的多维快速姿态机动能力、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实时监控能力等特点,并考虑近实时气象数据等环境条件的约束和卫星变轨、补网等方式的可行性,突破应急任务动态调整规划技术,实现在对原常规任务规划方案的变动尽可能小的情况下,尽可能好地满足突发任务的需求。
三、智能管控与调度系统建设思路
1.技术架构
在卫星管控技术方面,国内在成像卫星星地综合调度技术[1]、多类型对地观测卫星联合任务规划[2]、多类异构对地观测平台协同任务规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3],同时也有对通导遥卫星的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融合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4],也提出了智能规划中领域知识的提取、推理和应用策略研究[5]等内容,结合国外对地观测卫星技术发展[6],提出“一带一路”框架下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
“一带一路”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针对中俄、中巴、孟中印、中东、新疆、福建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安全生产、林业、海洋、环境、资源相关领域调查、监测、应急保障的需求以及重点区域的应用需求,统筹可利用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资源、国内外地面站接收资源,协调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卫星管理机构,建立面向“一带一路”需求的卫星组网规划、智能化业务调度、资源动态监测和效能评估体系。
系统主要具备两种应用模式:
模式一:基于现有各卫星管理机构业务运行不变,顶层建立需求智能统筹、综合卫星管控。对国内用户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国家的卫星服务需求进行汇总、统筹分析;将需求分解为通信服务需求、遥感服务需求、导航服务需求;针对统筹的通信、遥感、导航服务需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信、遥感、导航卫星分别进行卫星轨道计算、任务规划等,生成各遥感卫星的观测方案、通信卫星调整方案、导航卫星增强方案,向具体的国内民用卫星管理机构和国际合作卫星管理机构提出卫星使用申请并进行沟通协调,由各卫星管理机构完成相应卫星的载荷控制、数据接收任务。
模式二: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国家接收站网资源使用情况透明化,建立接收站网交互使用机制,顶层进行综合规划,统筹使用各国接收站网,提升星地资源的应用效能。对国内用户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国家的卫星服务需求进行汇总、统筹分析;将需求分解为通信服务需求、遥感服务需求、导航服务需求;针对统筹的通信、遥感、导航服务需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信、遥感、导航卫星分别进行卫星轨道计算、任务规划等,生成各遥感卫星的观测方案、通信卫星调整方案、导航卫星增强方案,如需调度使用国际合作国家的接收站网资源,则向相应的资源管理部门发送资源使用申请。
“一带一路”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一带一路”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2.系统组成
“一带一路”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由需求管理、任务规划、业务跟踪调度、计划管理、资源管理与共享、效能评估等6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组成图
需求管理,主要功能是受理用户的“一带一路”区域内的用户需求,对国内、国外用户的需求分析归类合并、消解冲突,分解形成通信服务需求、导航服务需求和遥感服务需求,根据卫星轨道和载荷特性,通过任务仿真分析用户需求覆盖度、提出可选的观测方案,将受理的需求转化为通信、导航、遥感卫星任务等。
任务规划,主要功能是对通信、遥感、导航卫星分别进行卫星轨道计算、任务规划等,生成各遥感卫星的观测方案、通信卫星调整方案、导航卫星增强方案,一方面协调国内外各卫星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制定数据接收计划,并向可交互使用接收站网下达。
计划管理,主要功能是根据任务规划分系统制定的通信、遥感、导航卫星载荷方案和接收方案,制定各卫星观测和国内外地面站数据接收计划;根据各卫星指令模板约束,生成载荷控制指令并发送到测控系统;接收处理遥测数据,跟踪监视卫星及载荷的工作状态,对各类卫星的计划结果进行定量评定,利用计划数据进行模拟仿真显示等。
业务跟踪调度,主要功能是建立系统业务流程模型,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组织调度各类任务计划实施,获取任务计划执行状态,综合显示星地运行状态,保障系统高效有序运行。协调调度国外合作机构的遥感卫星资源,向它们提交卫星任务申请,获取任务执行反馈信息。
资源管理与共享,主要功能是监视网络设备、接收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情况,统筹数据传输能力,为各行业用户的数据共享提供网络资源保障。建立数据共享协调规则,对获取的“一带一路”数据资源进行协调,对各应用用户的定制产品、通用基础产品和专用产品等成果资源建立统一的索引规则,构建应用成果共享的检索体系。
效能评估,主要功能是统计分析用户需求满足情况、任务执行成功率、任务异常原因等,分析卫星指标满足情况、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以及数据共享情况。
3.系统接口关系
“一带一路”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外部接口如图3所示。
图3 “一带一路”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外部接口图
四、 系统仿真与效能评估
效能评估从用户需求满足情况、系统业务运行正常、异常情况、系统运行指标满足情况、星地资源利用情况、产品生产与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监管与评价,建立运行评价数据库,编制各类运行评价报告。
需求满足情况评估:统计用户提交的观测需求数量、目标数量、需求完成率、已获取的产品数量等。
卫星效能评估:从卫星需求满足情况、卫星运行正常、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管与评价,建立运行评价数据库,编制各类运行评价报告。
地面接收站效能评估:从地面接收站需求满足情况、运行正常、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管与评价,建立运行评价数据库,编制各类运行评价报告。
任务质量评估:从任务完成质量满足情况、任务完成度等方面进行监管与评价,建立运行评价数据库,编制各类运行评价报告。
五、 结论
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导遥卫星综合智能管控系统的设计构想,综合调度沿线国家通导遥卫星,可以在应急减灾、气象预报、海洋监测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在“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下,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1]靳肖闪.成像卫星星地综合调度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2]郭玉华.多类型对地观测卫星联合任务规划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3]王慧林, 伍国华, 马满好.多类异构对地观测平台协同任务规划方法[J].航空学报,2016, 37(3):997-1014.
[4]李文.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融合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5]吴向军.智能规划中领域知识的提取、推理和应用策略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7.
[6]高洪涛,陈虎,刘晖,等.国外对地观测卫星技术发展EJ3.航天器工程,2009(03):84—92.
[7]龚卓君.卫星应用任务分解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